黄倩倩+朱湛
[摘要]精准扶贫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众多现实困境,仅靠政府部门难以有效解决,应该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的灵活优势,从“补短板、整资源、促发展、提能力、建机制”等方面发挥其扶贫作用,切实解决扶贫工作的“精准”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 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29-02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发办[2014]58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并从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创新参与方式、完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方针措施,成为指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最高指南。但是在实践中,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扶贫的制度路径、财务模式和工作方法,并未真正地、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和作用,也未能从政策引导、机制保障、方法创新等方面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未能形成合力破解“精准”问题。
一、精准扶贫实施的现实困境
精准扶贫战略是在新形势下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反思、发展和补充,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但是现有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机制在地方实践中面临多种困境,如“脱靶”现象非常突出,在识别和帮扶环节存在各类排斥问题[1]、扶贫资金有限和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导致贫困户参与不足[2]、贫困农户思想观念转变困难[3]、政府主导监测与社会参与分类管理存在矛盾[4]、扶贫队伍能力不足以胜任农村社会工作的复杂性。[5]
众多学者在梳理了传统政府扶贫和精准扶贫的理论悖论和运行弊端之后,提出要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整合[6],创新市场机制、主体间协商机制、扶贫资源整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7],培育市场化的专业扶贫组织[8],通过政府主导牵头,吸纳企业等市场主体、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团体等社会主体参与其中,组建复合型扶贫治理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贫困户”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9]
二、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
在现阶段,政府仍是扶贫的绝对主力,但是政府扶贫对解决大面积、集中性的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在“精准”推进方面却存在人手不够、能力不强、资源不足、方法不当等弱点,亟需市场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优势,以确保“六个精准”的有效落实。
各类企业能够在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市场优势,利用完善的市场流通渠道和成熟的市场运营手段,快速建立起本地的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体系,并在发展和扩张中吸纳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带动群众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良性运行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本地群众带来新观念和新思路,刺激他们跳出传统思想,结合市场机遇和扶持政策去发展个人产业和家庭事业,从而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组织类型多样,自主灵活,具有扶贫资金的募集优势、行业领域和技能培训的专业优势、调查研究的独立优势、政策宣传的客观优势和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优势,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领域,能够有效募集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员,准确锁定和努力贴近目标人群,以专业的姿态、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手段,协助解决个人思想问题、家庭发展规划问题、村民参与和村落自治管理问题,帮助加强个体和社区的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通过赋能和增权,培育本土民间组织和社区领袖,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发展潜力,从微观层面上协助政府部门在某一公共领域中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并提供补充资金、跟进服务和反馈评估,以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期化。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互联网思维的全方位拓展和信息传播机制的改变,使得信息、渠道、资源都能够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和集聚,并形成、发展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极高公信力的慈善公益个人、团体、项目和品牌,为人人参与扶贫提供了可能。以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自媒体”传播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精准扶贫社会帮扶中的参与者、号召者和推动者,一张随拍照片、一条求助信息、一个活动倡议、一个点赞转发,都在无形中汇集了参与扶贫的力量。此外,以消费扶贫和众筹扶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扶贫项目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能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提供扶贫资金,参与扶贫项目,加强扶贫宣传,加大扶贫影响,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帮扶网络和社会帮扶氛围。
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一)通过汇聚“社会资源”来弥补政府扶贫的资金不足
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人,但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面面俱到。长期以来,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的扶贫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也难以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提高水平。相较而言,凝聚社会力量,汇集社会资源,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运营机制,社会力量在综合性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有效提升扶贫的深度和高度,促进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
(二)通过提供“针对资源”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扶贫不仅面临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还面临着资源种类不丰富、分配不公平、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能够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筹集所需的资源种类,其目标群体的针对性更强,资源使用的目的性更明确,筹集和分配的信息公开度也更高,同时还具有资源全面性、调配的灵活性和使用的机动性等特征和优势,寻求社会资源配置与扶贫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资源使用效用和整合力度。
(三)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贫困地区,能够帮助扩大贫困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扩大宣传提供良好支撑;更多社会力量投身贫困地区,能够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创业,是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的有效途径,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又能发掘和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通过社会化方法来提高贫困群体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
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往往倾向于思想保守、文化传统、风气懒散,具有内敛性和封闭性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能够在贫困群体和现代社会之间架通多层次的沟通桥梁,促使其吸收和接纳现代化的理念、观点和思维,并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具,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的思想改造、生活方式改变和发展能力培养,提高其脱贫致富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
(五)通过协同合作,构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精准发力、有效衔接的扶贫工作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助于引导社会力量的扶贫潜能向贫困地区汇聚,有助于构建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新的组织推动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都能够把精准扶贫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精准发力,进而形成一个精准高效的扶贫共同体。
四、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未来展望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中来,不断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角色承担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个体的情感优势和沟通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和参与式方法,从贫困群众的生产发展、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进行精准切入,解决传统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约束,增进发展生产的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完成个体和社区的赋能与增权,从根源上杜绝贫困再次发生和发展的微观致因,从而更好地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
鼓励社会各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只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以此为开端,打造符合国情省情的“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新格局。还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维,将政府由执行者变为规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通过政策强化和落实,破解制约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发展瓶颈,搭建沟通交流和资源整合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支持、支撑功能。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共同作用,形成紧密结合、衔接有序、群策群力的精准扶贫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7-163.
[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1-156.
[4][9]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26-34.
[5]肖秀洁.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改革与开放,2016(05).
[6]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47-150.
[7]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及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04):156-169
[8]李春明.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5(11).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