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目品牌化”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016-11-10 11:55孙启隆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项目品牌学生管理

孙启隆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通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工作内容更加繁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地调整转变工作思路,搭建新的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吉林师范大学在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化的基础上,挖掘优势,凝练特色,提出“项目品牌化”理念,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项目 品牌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96-02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明确指出了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其中第四条这样表述: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4G通信网络的广泛普及,各种社交软件的日益流行,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管理服务手段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数据爆炸、信息不对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结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各项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结合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环境发展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立足现实,寻求突破,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并及时调整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地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事务纷繁复杂,缺乏提纲挈领主线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学生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都紧密围绕这一中心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这样的工作格局决定了学生管理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同时又要面向学校与学生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这样的工作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广泛繁杂,可以说从入学到就业,从寝室到班级,从学习到生活,覆盖整个学生的全部四年大学生涯,千条线一根针,工作任务最后都落实到基层辅导员的身上。对于辅导员而言,每天都淹没在纷繁的日常事务工作中,枝叶缠绕,分身乏术,只能每日伏案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整体思路很难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由于辅导员没有学习和思考,所以就很难高屋建瓴地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脉络,导致工作缺乏创新意识。这些特点尤其对于新参加工作的辅导员,可以说无所适从,很难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工作思路。

(二)资源配比不足,亟待整合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具体在各个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配比都要高于1:200的要求。这么大量的人数配比就决定了辅导员除日常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外,还需负责各项季节性或临时性工作,负荷超额,人员缺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人力资源配比不足的问题。另外在经费方面,按照学校规定,各个基层学院的学生活动经费大体按照学院学生总体人数划拨,数额有限,这样很多学院尤其是学生基数比较少的学院,其获批的活动经费额度与实际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资金相比,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存在学生活动资金配比不足问题。人力不足、资金匮乏,这些都导致学生工作开展无法深入进行,有些工作开展只能点到为止,敷衍了事,不能向纵深开展,起不到深远和长效的目的,未能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

(三)人员交迭频繁,传承积淀不足

学生工作因为工作性质,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实行轮岗制。这样的制度体系导致辅导员工作的流动性较强,往往三到五年就会因换届、提职或转岗等因素发生院系和岗位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有利于工作的交流互动,积极性的调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变动前积累下来的一些优良的工作设想和思路,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总结的适合本学院学生的工作做法,都有可能因新任负责人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改变而被束之高阁、无法继续开展,转而结合新思路开启新一轮的学生工作布局。这样的工作流动一方面能够帮助辅导员克服工作倦怠,注入全新思路,但也因之导致了已有的特色工作无法传承,精神内涵无法凝练,文化底蕴无法积淀等问题的出现。

(四)第一第二课堂脱节,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高校学生有两大课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而第二课堂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一课堂由专业教师负责,第二课堂由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是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强有力载体和平台,如果利用合理,会很好地补充第一课堂,与其形成双向互动,发挥1+1>2的综合效应。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统筹规划,第二课堂往往与第一课堂脱节,专业知识与实践锻炼不同步,出现了学生活动以娱乐为目的开展的多,而与学术、专业结合的活动少的突出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有序规划第二课堂方案,使得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切实增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就成为所有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项目品牌化”的特点与优势

本着结合环境变迁和对象转变创新载体的工作思路,吉林师范大学学工部积极推进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品牌化”。“项目品牌化”具体是指在全校的总体策划下,各基层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整合利用全院资源,发动全体师生参与,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有监督、有反馈,结合专业特色,具有较好社会影响,突显学生工作特色的活动。学生工作项目品牌化,要求活动特色突出,活动成果显著,项目本身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价值,有利于专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科学。“项目品牌化”的适时提出和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和漏洞,以全新的形态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和效率。

(一)凝练项目新品牌,开拓工作新思路

学生工作项目化,引进了管理科学中“项目化管理”理论,搭建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平台。项目化管理是所有管理中繁复、精微的管理。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战性,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复合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多种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化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如何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预定目标。学生工作项目化,有利于辅导员把握学院学生工作的主线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工作有抓手,投入有热情,成果有预期,科研有方向”的四有局面,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二)提高资源科学配比,增强学生工作实效

以学院学生工作项目品牌活动为建设中心,学校积极协调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资源,从各个角度给予有重点的倾斜与保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保障品牌建设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以增加学院知名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扩大社会影响,营造积极良好的学生工作长效机制;辅导员可以借助所参与的“品牌项目”这一教育管理平台,积极思考,不断学习,依托实践,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跳脱事务性工作的羁绊,主动探索科学管理新途径,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依托品牌活动载体,使得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学生教师多方受益,一举多得。

(三)引入管理科学,利于品牌传承

项目品牌化,需要各个学院依托已有的学生工作基础和特色进行前期调研、可行性研讨、撰写项目申报书、制定项目品牌化推进方案、建立项目监管制度、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工作。这些工作环节的完整运作确保整体工作有计划、有监管、有考评。而建立在完善制度保障下的品牌项目的有序实施,有利于建立学生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避免了工作中的无谓断层,可以很好地规避学生管理工作中因为人员的变动调整而产生的工作波动。可以说,品牌活动的开展实施确保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使工作更具有传承性,更便于培育专业特色文化,传承专业人文精髓。

(四)教学与管理联动,理论与实践互补

项目品牌的选取,必须将各专业学科特点与学生工作相结合,这就能够确保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和谐联动,良性运转。“项目品牌”运行中按照要求会专门聘请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提供有质量的建议意见。在品牌活动实际开展中,理论知识可以有效运用到实践活动,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而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又反过来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思考、探索和挖掘,继而建立一个和谐有序、良性循环的合理局面,双向促动作用明显。同时,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利于优秀团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项目品牌化”阶段实践成果

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于2014年提出项目品牌化的具体工作要求,积极推动和支持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发挥创新思维,挖掘、策划、实施和打造各学院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实现“一院一品”的全面覆盖,充分发挥品牌工作示范带动功能,提高学校学生工作整体水平。从2014年开始,项目品牌化在全校范围分批次逐层推进,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确保品牌项目的质量和层次。学校经过多轮次的层层遴选,累计共分四个批次遴选出学生工作品牌建设项目19项,学校从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并给予专项扶持基金。已经获批的各个项目如国学朗声经典、史苑论谈、放歌公益、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时事热点面对面、创意雅居、勇往职前——校园应聘实战等,一经实施就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参与热潮,活动反响强烈,学生参与热情高,开展效果好,很好地达到了项目品牌化的预期效果。2014—2016年,在短短的两年里,经过学校的全力推进和各个基层学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已经确立的各项品牌累计共举办品牌项目活动80余次,参与人数近千人,累计被新闻媒体报导40余次,围绕品牌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理论实践互动,在校内外引起极大反响,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学生工作水平,为学生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与好评。

学生工作项目品牌化是一项管理教育载体的创新尝试,活动从策划到实施,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意义,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对学生管理工作思考凝练的全新成果。这样的一项工程从设想到实现,需要学生处的总体策划以及各个基层学院的多方联动,在前期提炼、建设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改进,不断地引进新的思路和策略,改进方式和方法,力争将其建设成学生教育管理的长效载体。由于从确立至今只有两年的时间,可以说我校的学生工作项目品牌化不可避免地还有许多不够成熟和急需完善之处,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一互动载体科学有效,便于实施,优势明显,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是适应高校学生工作进一步发展变化要求的,具有前沿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诸俊,廖运雯.高校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2]穆闯录,胡颖.高校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浅析[J].大学教育,2015.

[3]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项目品牌学生管理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