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的孩子

2016-11-10 18:44安格里卡·迪特里希卡塔琳娜·库鲁因
海外文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尼克家庭爸爸

安格里卡·迪特里希++卡塔琳娜·库鲁因

当一段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碎时,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夫妻已经不再是夫妻,父母却仍然是父母。如何将孩子碎成两半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个,是摆在所有离异夫妻面前的难题。

安雅做出离婚这一决定早已过去多年,但是,这一时刻却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脑海里。当时,她和丈夫站在客厅里吵架,和往常一样,声音很大。突然,尼克出现了。当时的他4岁半。他哭着大声喊道:“好了!你们不要再吵了!”那一时刻,安雅才意识到,为了孩子而和丈夫继续这样的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15岁的安娜、17岁的尼克、母亲安雅及其第二任丈夫阿勒克斯

安雅和她的丈夫这样的,是个比较典型的家庭——丈夫是个商人,经常出差,安雅则在家当着全职主妇,操持着家务。婚后,安雅生下了儿子尼克,两年半后,女儿安娜出生。这种家庭生活是安雅所期望的,却慢慢令她的丈夫喘不过气来。

尼克和安娜最终成了离异家庭的孩子。

许多年过去,如今,尼克成了17岁的小伙子,安娜也15岁了。他们认为,爸爸和妈妈“做得很好”。爸爸搬走后,他们一直和妈妈住在一起。不过,在尼克和安娜还小时,为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每个周末爸爸都会回来看望他们。而现在,爸爸不来了,变成孩子们有空时去看望他。有时,他们还会打打网球。5年前,妈妈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继父。再后来,妈妈和继父给他们添了一个小弟弟——本。当然,这是他们共同的决定,因为他们觉得还需要有一个孩子。

是的,在这个离异家庭中,他们做得很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到这些很容易。

孩子永远忘不了父母离婚的那一刻

即便许多离异家庭的生活就像安雅家一样,走上了正轨,但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在做出离婚决定的时候,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接下来该怎么做?他们必须应对离婚带来的复杂情感——担忧、失望、悲伤和害怕,以及以前从来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孩子被夫妻一方“操纵”,与对方疏离,突然之间,大家要为了探视权的问题争吵,为了孩子的家庭作业争吵,为了孩子的一切争吵,最终甚至只能由律师、法官或者青年福利局来出面解决争端。每一个离异家庭都必须找到各自的方式结束这些纷争。好在大部分家庭都做到了:目前,80%的家庭在离异时都氛围融洽。而有超过90%的父母在离婚时都决定,尽管婚姻破裂,但仍然会共同抚养孩子。

每3个家庭中,就有1个是离异家庭,而在大城市中,这个比例更高,为50%。这也意味着,每年有13.5万个孩子的世界被一分为二。而这一数字还没有包括非婚生的孩子。人们对于离异家庭的一些状况也早已习以为常——孩子或者由父母亲共同抚养而往返于父母之间,或者只跟随着其中一方。他们的父母住所或者只有咫尺之遥,或者相隔千里。有的兄弟姐妹因父母离异被迫分开,有的甚至要伴随着父母的第2次、第3次婚姻分开多次,一些父母甚至为了财产、子女而对簿公堂,彻底逃离曾经的家庭。当然,也有很多人在离婚后,仍然扮演好了为人父母的角色。然而,不管怎样,离婚这件事都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并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如果和一名离异家庭的孩子交谈,你就会知道——对于那些已经懂事的孩子们来说,无论他们如今的生活是好是坏,得知父母离婚消息的那一刹那,都一直清晰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那些无法继续在一起生活的夫妻当然也明白这一点。“绝大部分父母的内心深处都有这种想法,认为离婚是一件违背责任感的事。”心理学家克劳斯·柯赫说。克劳斯·柯赫是《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一书的作者之一。“每个人都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条更为崎岖甚至危险的道路上去。”问题是,如果是别无选择呢?

安娜小的时候认为家里并不需要男人。然而,妈妈却在考虑,对于儿子尼克来说,偶尔有一个男性榜样的角色,会不会对他更有好处。

15%的孩子都存在一些问题

“担忧的目光始终存在。”安娜和尼克的妈妈安雅说。孩子们是否会因为自己和丈夫的离异而受到不好的影响呢?对于这样的担心,她感同身受,尤其是在她单独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那8年时间里。儿子尼克很聪明,但学习很懒散,他是不是需要这个家里有个男人的角色?一个可以不时给他指引道路的男人?或者,一个可以一起钓鱼、踢球的哥们儿呢?还有女儿安娜,她很快就会忘记家里有个父亲的那些日子。有一次,她在学校里做了一间耶稣诞生的小木屋,里面有一只羊、两位牧羊人、小耶稣,还有圣母玛利亚。安雅看了之后说:“还缺了约瑟夫呀!”谁料女儿回答道:“噢,妈妈,我们不需要约瑟夫!”一方面,安雅认为这是女儿对自己的认可,而另一方面,她不由得在心里问自己,这种世界观对于女儿的将来意味着什么。

全世界范围的长期性研究表明,经过2-3年的波折期,将近80%离异家庭的孩子都能顺利成长。在之后的人生阶段中,他们所经历的恐惧与担忧,和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既不会比他们少,也不会比他们多。当然,研究还显示,将所有影响孩子幸福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仍有10%到15%的人因为父母离异而受到了长期性影响。

这种影响不一定十分重大。比如,离异并不是食欲过盛或毒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并不是说,离异家庭出来的孩子在成年后更难维持稳定的夫妻关系。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学校表现上,比如胆怯、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当然了,自信还是胆怯,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将来,比如在面试或第一次约会时。”克劳斯·科赫说。

今年54岁的克里斯多夫说,父母的离异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他7岁。突然有一天,他的生活全都变了样:妈妈带着他和哥哥从卡塞尔搬走了,一下子把他带入了另一种生活里,而并没有过问他的意愿。从此,他生活在离原来的家三四十公里的地方,远离了昔日的小伙伴和熟悉的学校,也远离了自己曾经的家。而他的爸爸呢?他选择了逃避,在德国南部找了一份新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克里斯多夫说,当时的他感到彷徨而无助。

克里斯多夫成年之后,也常常担心孩子像自己一样,“成为离婚的牺牲品被弃之不顾”。事实上,克里斯多夫后来确实两次离异。不过,他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儿子和女儿做出了表率。“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不论发生任何事,我仍然是他们的父亲。”多年来,克里斯多夫每两个星期往返240公里,只为了接儿子到自己身边。6年前,当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为了给儿子树立一个好的典范,克里斯多夫更是与前妻协商,让13岁的儿子来和自己生活。而他9岁的女儿,每个月也会来住上10天,假期也有一半时间待在父亲这里。

如今,和克里斯多夫一样,大部分父母都能很好地把握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尽量消除离异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贬低另一方,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贬低自我。或者,用行动而不只是用语言向孩子表明,当孩子有需要时,爸爸和妈妈一直都在。又或者,确立好规则:探访的日程、各种约定、祖父母日等等。

克里斯多夫,54岁。他的父母离异时,他才7岁。克里斯多夫也经历了两次离异,不过,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孩子。图中是他和同居女友及其孩子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也出现了不同的模式。社会研究学家、家庭法学者和发展心理学家们常常会给这些模式进行命名,如“单独抚养模式”(即孩子跟着父母中的一方生活)或“交换模式”(即孩子由父母双方轮流照顾)。专家们对这些模式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希望知道到底哪一种方式最好,但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而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是,每个家庭只能自己寻找最合适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与变化中,孩子是这样,父母更是如此。

来自慕尼黑的尼克和安娜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不断在尝试新的规则。当两个孩子身体很好,同时他们的爸爸时间也允许的时候,适当地跟爸爸多处一处。而一些严格的规矩则是为了告诉孩子们,在父亲以后的生活中,他们永远有固定的一席之地,即使他后来又有了新女友。以前常常吵架的一对夫妻,如今常常坐到一起用餐或者互通电话,共同探讨孩子们的需要。

要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有时候你付出再多努力,都会感到孤独与无助。安雅一边照顾着孩子们的生活,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带孩子看医生,一边还要努力重返职场。她也曾经气愤地与儿子的老师吵架,这个老师在家长会上说:“嗯,没有爸爸,他反正也会长大……”后来呢,她却和孩子们一起去给这个缺席了他们生活的男人买礼物,只因为尼克和安娜担心爸爸过生日时会孤单。“如果不想让孩子因为你的离异受到影响,就应该宽容一点,即使有时候宽容需要很大的勇气。”安雅说。在离婚后,偶尔忽视个人感受,对于家庭成员的幸福来说非常重要。

父母离婚后,雷阿跟着母亲生活,但她还希望在父亲的生活里有一个固定的位置。现在,每逢周末和假期,雷阿都会坐火车往返于鲁尔区和基姆湖两地。针对雷阿这样的孩子,铁道部门专门推出了“无伴儿童”计划。

有两个房间很酷

现在,越来越多离异的父母会选择轮流照顾孩子的“交换模式”。在美国、比利时、法国和瑞典,这种模式十分常见。这些家庭的孩子有的会一周内在父母双方分别住三四天,有的则是按周轮换。

14岁的莱奥尼和16岁的卡尔就是这种情形。这两位少年的父母都是全职工作者,但又都不希望疏远与孩子的关系,因此他们决定采取“交换模式”,共同承担孩子的抚养义务。莱奥尼与她的哥哥当时分别是9岁和11岁。一开始,他们每隔两到三天在父母之间轮换,但后来发现太过混乱,现在他们将每周三确定为“轮换日”。当被问及这样是否有压力时,莱奥尼说:“不会呀,我觉得这样很好,这样我就不用做选择了,不用放弃爸爸或者妈妈。”在妈妈的住处,她爱听音乐和画画,跟着爸爸时,她会看电影或找朋友一起玩。她认为,拥有两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件很酷的事情。而唯一令她感到烦恼的是,尽管有两个衣柜,每个星期她仍得收拾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随身带上。但是她能够容忍这一点,因为她宁愿这样,也不想和她的闺蜜一样,虽然有个完整的家,却每个月都只能见到父亲一次。

瑞典心理学家马琳·贝格斯通和社会学家雅尼·图乌恩的研究均显示:交换模式比单独抚养模式下的父母和孩子满意度更高一些。他们的压力更小,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更少。与此相反,一份来自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那些跟随母亲长大的孩子,都十分想念父亲。

很多父亲想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目前,在德国只有大约5%的离异家庭采用“交换模式”。总体来说,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城市比乡村更普遍。而采取“单独抚养模式”抚养孩子的,90%是母亲。幼儿园的放学时间太早,这些单亲妈妈们既要抽时间照顾孩子,又要从事兼职工作,收入微薄,只能艰难地拉扯孩子长大。而“交换模式”给她们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很多父亲照顾孩子的意愿也开始上升,去年年末,欧洲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其47个成员国将“交换模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为离异家庭生活的优先模式。出于国内对于性别讨论的担忧,德国采取了迟疑的态度,并准备通过组织自主的大规模调查对“交换模式”的影响进行研究。

但“交换模式”下的共同养育,更多的只是一个理想模式,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在一个地方同时买下两栋房子——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既能在父母之间轮换,又不耽误上学。可是,当父母双方为了照顾孩子而不得不同时从全职转为兼职工作时,对于一个家庭的收入损失是很大的。“而有约5%的父母会为各种事情反复对簿公堂。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往返于两个火药味极浓的战场,压力也非常大。”离异研究学者萨毕娜·瓦尔帕说。另外,儿童心理学家还注意到,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需要牢固的价值基础。他们需要一个完整的家来发现和认识世界,而非两个。

不过,传统的单独抚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父亲都想在孩子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不只是在周末按时出现。他们也会在平时看望孩子,或者设置一个专门的“亲子下午”。德国纽伦堡新教高等专业学校家庭法教授希尔德温德·尊德豪夫对此十分赞赏:“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每两个星期才见一次父亲或母亲,这时间太长了。这种长期的角色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她在法院的同事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孩子相处更多的时间而提起诉讼。这一趋势是健康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让孩子知道,爸爸和妈妈都在努力地争取陪伴自己左右的权利。

“尽管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法庭判决都无法令孩子感到快乐。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父母本身。”与瑞士儿童医生雷莫·拉果合著了畅销书《离异家庭里的幸福孩子》的莫妮卡·瑟琳说。使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两个世界里不断穿梭而不背负压力,是父母要面对和处理的任务。一位家庭治疗医生对莫妮卡·瑟琳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对离异的父母,对他们的儿子倾注了所有心力。他们甚至陪同儿子去参加治疗谈话。就连这位医生都觉得,这对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然而,当医生问这个孩子:“如果有一位仙女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孩子的回答让医生大吃一惊:“我希望爸爸不要每次都把车停在路边放我下来,我希望他能陪着我一直走到门边,送我到妈妈身边。”

不论是“单独抚养模式”还是“交换模式”,离异家庭的孩子都必须在脑海里将两个不同的世界重构成一个新的世界。两个世界的差别越大,他们的构建也就越难。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敏锐的感觉。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离异是他们心中一个敏感的“雷区”,他们早已开始懂得避开这一“雷区”。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最完美的架构,大部分情况下也是脆弱的。例如本文采访的所有家庭,没有一个愿意以全名出现在文中。因为他们不希望让前任或现任受到不必要的关注,或者因此惹他们生气。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在访问中,所有孩子都不愿意吐露他们真正的感情。所有的回答都是好的。他们会马上更正一切有可能被理解为批评的话语。他们的说法是,不愿意有人受到伤害,也不愿意有人为此担忧,爸爸和妈妈已经为此付出了很多。

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较早熟

和同龄人相比,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显得“更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更加独立”。研究家庭主题的专家马提亚斯·奥克斯这样写道。而以担忧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说:他们更加早熟。

雷阿的母亲发现女儿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每次雷阿和爸爸通过电话之后,总是变得魂不守舍。原来,雷阿的父亲有了一位新女友,这位女友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孩子。一时之间,雷阿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目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尽管父亲早就表示,她可以从南方的巴伐利亚州基姆湖搬过来,到北方鲁尔区的穆尔海姆跟自己一起住。可是,真要搬走把妈妈一个人留下吗?

雷阿的父母在两年前离异。为了雷阿,妈妈做出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让雷阿回到北方和爸爸一起生活。所以,从去年8月开始,这个11岁的小女孩便离开了妈妈,到800公里之外的爸爸家生活。“不过从那之后,”雷阿的母亲说,“她又变成了以前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一开始,母亲每两周去北威州看望雷阿一次。后来,雷阿开始每两周回南方探望母亲,假期也会在母亲那里度过。对于雷阿这样在父母两处往返的孩子,坐火车还有特殊的照顾。而这样的孩子是一个不小的群体。铁路部门对此推出了一项“无伴儿童”计划,工作人员将他们安排在专门的车厢,确保他们每一个人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在这些车厢里,还配备有身穿蓝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照顾。孩子们在车厢里玩耍、画画、聊天,有的孩子甚至在这里相识多年。每当有人到站下车,他们都会互相道别。当雷阿回到巴伐利亚州见到母亲时,她会亲热地和母亲打招呼,就像离开父亲时和他亲热地道别一样。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结局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路走来都很轻松。即使离异在现代社会已是司空见惯,但它从来都不会轻松。

为了帮助孩子应对人生中的这一波折,你可以为孩子做的事:

1.让孩子重建安全感

当孩子的世界突然坍塌,他们需要有所依赖。即便无法百分之百,但至少在一些重要的时刻,父母需要陪伴并且倾听他们的声音。尤其在涉及探视问题时,一定要明确好时间。作为父母中的任何一方,要和祖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前妻或前夫的兄弟姐妹保持联系,这样才能给孩子一种归属感。

2.收起怨恨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孩子面前贬低前妻或前夫,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一方面,作为夫妻两人共同的后代,孩子会不自觉地贬低自己;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加深夫妻之间原有的鸿沟,令孩子不得不改变自我来迎合双方。

3.克制负罪感

如果出于担忧而给予孩子过度的关注,或者用物质来进行弥补,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尤其是那些只有周末才能探望孩子的父母,更容易陷入这一误区。有研究显示,孩子自身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教育而非溺爱,而教育则意味着严肃认真地对待孩子。这一举动会令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加稳定。

4.孩子始终是孩子

稍大一点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形——你会和他讨论日常琐事或者自己的烦恼,就好像他是你的另一半一样。长此以往,孩子身上无形中会多了一些原本并不属于他的压力。

5.不再是夫妻,但仍是孩子的父母

上什么学校,从事何种运动,零花钱给多少,去哪里度假——尽管不再是一起生活的夫妻,但是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这些问题时,两人意见永远保持一致。这是保护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它将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不再爱对方了,但是他们对你的爱却永远不会停止,他们永远是你的父母。

6.传递自我价值观念

离婚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使他们变得容易推卸责任,将其归咎于父母的离异(典型说法如:要不是我一直被弄得很烦的话……),从而有碍于自我价值观念的发展。而你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告诉他们自我价值有多重要。在离异初期,孩子在学习成绩方面可能会不尽如人意。而一旦他们做到时,不要吝啬你的赞赏。

7.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与离异联系起来

没有人知道,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到底是因为父母离异,还是因为他本身在数学方面就没有天赋。如果有谁在离婚多年之后还叹着气对孩子说:“你真是太不容易了!”无疑会严重打击孩子努力与奋斗的勇气。

8.向前看

即便在困难时期,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从他们身上了解到,在生活中,烦恼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时候,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当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结束了一段悲伤的生活过后,为自己的新生活而努力并最终获得幸福,那么,他们自己也没有任何理由对未来感到恐惧。

[译自德国《明星》]

猜你喜欢
尼克家庭爸爸
家庭“煮”夫
鲨鱼尼克
我和爸爸
恋练有词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小尼克的第一笔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