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美 袁 梁 黄 群
近年来我国地方名人文库研究述评
张书美袁 梁黄 群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22)
鉴于名人效应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近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对地方名人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工作,地方名人文库发展之势犹如雨后春笋。与此同时,地方名人文库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进行。目前,学术界关于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的意义、征集范围的界定、名人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地方名人文库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讲,还呈现研究力度薄弱和研究态势局限等特征。
地方名人文库;研究重点;研究特点及展望
地方名人文库作为特色文献资源的一种,是图书馆依托自身的文献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有选择性地对与某一名人相关的一切文献和文物进行搜集、整理、典藏、传播、开发和利用为目的的信息资源库。地方名人文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人文特色,反映出名人爱好、学术成就、社会贡献,以及学术界关于该名人的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鉴于名人效应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一些地方图书馆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开展对地方名人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工作,地方名人文库发展之势犹如雨后春笋。但就全国范围来说,真正开展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的图书馆毕竟还是少数。地方名人文库研究与图书馆学其他研究热点相比,也显得门庭冷落,成果寥寥。这种建设及研究现状实与地方名人文库的重要价值不相吻合。笔者有感于此,对近年来我国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的理论探讨及实践工作。
2.1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的意义
学术界在论及地方名人文库建设主题时,首先都会提出建设名人文库的意义。因为只有明确了建设的意义,才会有建设的动力。综括各家之言,地方名人文库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名人研究、彰显地域文化、形成特色馆藏、发挥教育功能等方面。
2.1.1推动名人研究
名人文献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思想、积淀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为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名人及名人所处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变迁提供了依据。[1]在陈路遥看来,名人文库不仅专题收藏与名人有关的书籍、报刊、手稿等,而且陈列和展示相关实物,成为集中保管特定对象文献资料并提供服务的中心,公众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名人的人生轨迹及其历史背景。除能吸引普通读者参观访读,推动文化普及,还能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便利。[2]黎炳明也认为,名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名人相关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可为笔者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名人进行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3]
2.1.2彰显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特定人群,历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类文化。充分彰显地域文化,当今已经成为提升当地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手段。地域文化彰显途径多种多样,加强地方名人文库建设即为有效措施之一。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本土的历史文化名人受本土人文地理的孕育影响,其自身的行为和作品展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名人文库通过不断地收集和整理地方历史名人的所有资料,成为地方文化的浓缩体,在里面可以纵观地方文化历史。如广东南海作为岭南历史文明灯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的“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数据库”目的就是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南海,了解南海,更好地为南海的发展贡献力量。[4]
2.1.3形成特色馆藏
名人文库是对图书馆馆藏文献体系的补充,原有资源可以和名人资源相得益彰,形成全面和特色相结合的文献资源格局。名人文库的建设主要由名人或名人家属捐赠或委托保管,由图书馆采访、搜集与该名人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补充,这种良性互动的形式不仅使得名人的藏书、著作、手稿等文献乃至文物得到保藏,也丰富了图书馆馆藏文献,提高了特色文献质量,彰显出图书馆的人文特色。[2]特色馆藏的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图书馆开展深层次服务的主要信息资源。
2.1.4发挥教育功能
名人的成就和品质具有激励人、教育人、感染人的人文功能,与名人有关的文献资源不但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道德情操,并且能提升图书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图书馆设立名人文库,无疑可以唤起当地人的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广西钦州学院图书馆利用地域及馆藏优势,注意收集中国近代史两位蜚声中外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相关材料,从2010年4月开始着手建设“刘永福与冯子材专题数据库”。建成后的刘冯文化专题数据库可为当地中小学提供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3]
2.2地方名人文库征集范围的界定
2.2.1征集对象的界定
因为是建设地方名人文库,所以“文库”必须具有地域特征,其所征集的对象应包括两方面人士:一是征集对象必须与本省籍有关。具体来说,就是其籍贯为本地的名人,以及长期工作、生活在当地、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当地成名的外省籍人士亦可包括在内。二是征集对象必须是名人,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领域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者,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人物。[5]当然名人是一个相对概念,各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确定征集对象。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图书馆,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制定适合自身的地方名人标准。[6]
2.2.2征集范围的界定
地方名人文库征集范围主要包括五类:一是名人本人著述,包括本人的撰著、译著和主编的出版物及报刊论文。二是名人手迹,指名人重要著作的手稿、日记、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申报材料等灰色文献。三是名人藏品,指有收藏价值的名人藏书、字画。四是实物资料,指涉及名人的照片、证书、证章等具有文物性质和展示价值的物品。五是相关文献,指他人围绕地方名人进行研究产生的名人传记、媒体报道、学术评价,人物研究等文献资源。以上五项中,以名人著作和手稿为“文库”的收集重点。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农业界名人,要注重论文的收集。[5]
2.3地方名人数据库建设
目前图书馆界对名人数据库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数据库基本架构、数据库功能及建库原则等方面。
2.3.1数据库基本架构
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章的分析,发现基本每篇论述“地方名人数据库建设”的论文,都会对数据库基本架构进行明确。如张建政认为,名人数据库主要“由名人基本资料库、名人成果库、研究名人成果库3个分库组成。各个分库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前一数据库内容是后一数据库的基础,后一数据库是前一数据库的发展与深化,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名人信息。”[7]张筠则认为,名人专题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应以人为主线,所选择的资源内容都要与拟建库的人物有关,内容主要包括名人资料、名人研究资料及名人背景资料等。张文华、冯凯在结合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的建设实践中,提出了名人数据库应包括七个子库,即名人资料库、名人成果库、研究图书库、期刊论文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报纸论文库等。[8]至于名人数据库中的信息来源问题,李实明等人认为,可从网络资源、馆藏资源及社会广泛征集资源获得。[9]
2.3.2数据库建库原则
胡光林等认为,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独特性原则,图书馆在建设特色数据库时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专题特色,集中力量有重点地开发某一领域或某一种类的数据库,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二是标准化原则,在数据采集方面尽可能规范、标准、统一采用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引标准。三是完备性原则,要保证文献资源的相对完备,要注重收集本数据库有关的网上资源、电子出版物等。四是实用性原则,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建设行为。五是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增强版权保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10]
卜洁结合“天津名人故居”数据库建设的案例,提出了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具有地方特色,此乃“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的生命力;二是要发挥馆藏优势;三是潜在的版权纠纷较少;四是应用技术成熟度较高。[11]此外,罗健文等在谈及清远地方名人数据库建设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包括争取立项、标准化、完整性、尊重知识产权等四项原则。[12]岑立波结合宁波地方文化名人数据库的构建,提出了五大建库原则,即独特性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完备性原则。[13]
2.3.3数据库功能阐发
陈嘉慧在《论“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数据库”的建设》一文中,认为“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数据库”具有文化存储、教育传播、检索等三大功能。该数据库系统地收录了有关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的文献资料,使印刷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资料有序化、系统化。可以说,数据库是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史料的大集成,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库的文化存储功能。并且该数据库设置了姓名、时代、标题、栏目分类等检索点,为需要查找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资料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检索平台。[4]
赵达雄、陈扬扬在《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研制及其功用》中,阐发了该数据库的六大功能,即史料功能、检索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统计功能。如该数据库罗列了自远古直至新中国成立悠悠数千年华夏文明史发展历程中的名人图像,使印刷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而,一举实现了凌乱资料有序化,分散资料系统化,平面资料立体化,静态资料动态化,单薄资料规模化,极大提升了史料利用效率。[14]
3.1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的特点
3.1.1研究力度薄弱
尽管地方名人文库建设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但在现实工作中,众多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由于经费、人力资源限制等原因,并没有真正做好地方名人文库的建设工作。笔者调查发现,我国地方名人文库建设工作至今仍只局限在部分省市,相关理论研究工作也是不温不火。研究力度薄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研究论文总量偏少。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收录的数据为统计源,统计时间为1995~2015年,采用“名人文库”、“名人数据库”、“名人特藏”、“名人资料”等相关关键词组配,通过主题、题名、关键词等多种检索途径,广泛收集相关文献。经去重和筛选后,只得到相关文献45篇(详见下表)。也就是说,在1995~2015年的20年时间中,每年平均只有2.2篇名人文库的相关论文问世。而一些诸如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等热点,学术界一年的研究论文就有成千上百篇,其间热冷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表1 近20年来地方名人文库研究论文年度分布统计(1995-2015年)
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的薄弱,是名人文库建设实践工作的欠缺所致。同时,名人文库理论研究的滞后,又反过来制约了名人文库建设实践的进行。理论与实践工作,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发展的,所以要想在地方名人文库建设实践工作中取得长足进步,学术界必须重视理论探讨工作。
二是研究群体分散。在1995-2015年间,地方名人文库研究论文有45篇,研究作者(第一作者)却有41位。这些作者绝大多数是直接参与了本单位的名人文库建设工作,因此撰写研究论文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只是这部分从事实体建设工作的人员,只有极少几位作者能长时间跟踪名人文库建设主题,开展深入研究。发表相关论文2篇以上(含2篇)的核心作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群体的分散,及核心作者的缺失,不利于这一主题的深入、持续发展。
3.1.2研究态势局限
一是地域局限。笔者根据地方名人文库论文涉及区域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大约有30余个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参与到地方名人文库的建设工作中。当然,实际数字可能并不仅于此。从有据可考的论文内容来看,我国地方名人文库研究主要集中在浙、粤、闽、京津沪、湘等东南沿海省市。而我国中西部省市,在地方名人文库建设及研究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我国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的地域局限性非常严重。
二是主题局限。地方名人文库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名人数据库的建设上,对名人文库的实体建设、开发利用,及延伸服务上着力较少。据统计,在地方名人文库的44篇研究论文中,就有20篇是研究名人数据库建设的,如温州历史名人数据库、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沈阳名人数据库、嘉兴名人数据库、张云逸专题库、粤北石景宜先生专题数据库、沈从文专题数据库、刘三姐文献数据库、黄庭坚文献数据库、韦拔群文献数据库、刘冯文化专题数据库、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数据库、宋代庐陵文化名人研究数据库、浙江省金华市名人数据库、天津名人故居数据库、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数据库、东北林业大学名人数据库等。虽然,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热点,但研究主题过分集中于此,定会制约研究视域,不利于名人文库研究的纵深开展。
3.2地方名人文库研究的展望
3.2.1加强地方名人实体文库研究
名人数据库虽然具有建设成本相对低廉、检索传播功能良好等优势,但在资料价值显现、文化教育直观性方面要远逊于实体文库。因此,图书馆界在重视地方名人数据库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名人实体文库的建设及研究工作。而目前可供查考的研究论文,仅有数篇述及名人实体文库建设主题,如刘雪莱的《加强馆藏建设的有效举措——湖南名人文库工作初探》、《地方名人专门藏书排列方法探析》,及吴爱云、刘秉宇的《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研究——基于吉林省名人文库建设的实证思考》等。这些文章对名人文献的收集、分类排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如何开发利用名人文库资源,推动名人相关研究方面较少涉及,学界今后似可在此做些探讨。
3.2.2 加强地方名人文库后续管理研究
无论是地方名人实体文库,还是名人数据库,都是各图书馆经过精心规划,日积月累建成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名人文库呈现出后续建设迟滞现象,这在某些基础薄弱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尤为明显。这些馆长期面临经费短缺,以发展特藏的形式寻求出路,往往导致名人特藏馆(室)建设缺乏规划,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保障;部分馆员缺乏传承和发扬名人资源人文价值的主动性,相关服务缺乏专业性。相比之下,由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地方名人文库则由于经费相对充足,馆员专业性强,资料收集便利等优势而建设质量较高;但对名校来说,也存在名人众多,文库空间供不应求等困境。因此,无论是基础较弱的公共图书馆名人文库,还是建设质量较高的高校图书馆名人文库,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即如何优化后续管理,维持其可持续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图书馆界可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地方名人文库后续管理路径。
[1] 张筠.名人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沈从文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0-152.
[2] 陈路遥.别有天地馆中室——图书馆“名人特藏馆(室)”建设现状及其人文价值[J].馆论坛,2015,(7):79-82.
[3] 黎炳明.高校地方历史名人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3,(8):86-89.
[4] 陈嘉慧.论“南海历史名人及南海籍院士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2):28-30.
[5] 刘雪莱.加强馆藏建设的有效举措——湖南名人文库工作初探[J].图书馆,1995,(3):23-25.
[6] 张晓红.图书馆学术名人文献资源的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6):37-40.
[7] 张建政.谈地方特色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以浙江省金华市名人数据库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4):121-123.
[8] 张文华,冯凯.基于B/S的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0):1-5.
[9] 李实明.宋代庐陵文化名人研究数据库建设概述[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9-11.
[10] 胡光林.“临川文化名人数据库”建设思路与实践[J].兰台世界,2008,(3):47-48.
[11] 卜洁.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初探——以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名人故居”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1,(10):48-50.
[12] 罗健文.清远地方名人数据库建设的构想与探索[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3-117.
[13] 岑立波.宁波地方文化名人数据库构建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0-113.
[14] 赵达雄,陈扬扬.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研制及其功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2):28-32.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in recent years
In recent years, 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celebrity effect on loc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some local libraries actively serve the community,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elebritie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is like a mushroom.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work of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is also carried out. At present,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the definition of collection scop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lebrity database and so on.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the study also showed the weakness of the study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
Local celebrity library; research focus;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G259
A
1008-1151(2016)02-0144-04
2016-01-11
江西省社科规划2015年度课题“江西名人文库建设研究——以胡先骕文库构建为例”(15TQ05)。
张书美,女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袁梁,男,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黄群,女,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