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莹
他伏在工作室的案头,左手把着木头,右手握着刻刀,一笔一画,一点一面,正雕刻着时光。周围明明有来来往往的人啊,整个世界却都静止了,只剩他和木雕,复刻成一道风景线。这是别人在提及黄小明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画面。
行走中的艺术
《一千零一夜》里说,未见过开罗的人等于未见过世界,于是黄小明就出发了。到达埃及是当地时间的清晨,他对埃及的印象一直都是大面积干燥的沙漠,但到了开罗才发现,城市里的环境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干燥,扑面而来的空气夹杂着湿湿的水气。可能是尼罗河的水,让整座城市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雾气。
来不及在酒店稍作休息,他就迫不及待前往“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吉萨金字塔群。吉萨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部,开车仅需30分钟。吉萨金字塔并不是一座单独的金字塔,而是一个群体的总称,它是古埃及时期最高的建筑群。
黄小明的目的地是吉萨金字塔群中最大最有名的胡夫金字塔。随着一步步靠近,他眼中的胡夫金字塔越来越庞大,越来越震撼。当他终于站在胡夫金字塔的脚下,碰触它的岩石时,那种风化过后凹凸起伏的层次感,使他真切体会到了岁月变迁。
后来他开车路过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被墙头一只漂亮的白猫所吸引,于是他下车,准备上前与它打招呼。白猫却“喵呜”一声,向一处篱笆逃去,纵身一跃投入一个埃及小姑娘的怀抱。小姑娘身穿长袍,头裹纱巾,抱着猫咪盘膝坐在沙地上,正打量着黄小明。尽管语言不通,他还是试着用手势与小姑娘交流,小姑娘看懂他在请求拍照,微笑着点头表示同意。镜头里小姑娘抱着小猫露出纯真的笑容,让黄小明看到了淳朴的非洲人民最简单的期盼所在,那就是快乐与富足。眼前温暖的画面与不远处沙漠的荒凉残破景象形成强烈对比,让黄小明久久不能忘怀。回国之后,他迫不及待用自己擅长的东阳木雕技艺将这个画面展现了出来。
与木雕结缘之后,黄小明经常像这样说走就走,在行走与感悟中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创作出来。他的很多做木雕的灵感来自于自然与游历。这些年黄小明也开创了很多新兴的创作形式。他独创的“超写实木雕”,以人物为焦点,神态表情让人产生共鸣,实现了中国木雕与西方木雕的接轨,极具现代性;他设计的“竹简式木雕”用木做成竹简形式,以竹简为底板,配合高浮雕山水,阴刻书法,形成“诗、书、画、印”的文人雅韵风格;“取景框木雕”借用摄影中“对焦”手法,中间写实逼真,周围自然虚化,丰富了木雕的表现形式。
黄小明还开创了多层叠雕表现手法,把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加以综合运用,少则两层,最多的达七层。他将画与雕结合在一起,将木雕写意与速写具象融为一体,实现了绘画与雕刻的天然合一。“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创作形式都是在长期实践、仔细观察、吸收借鉴的基础上,以技艺为根本,实现艺术的升华。”这些艺术风格分别代表了他在不同阶段的艺术创作和对木雕的思考,所处阶段不同,关注点不同,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最高成就。他现在回过头来看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带大的孩子一样备感亲切。
对木雕的热爱与敬畏
黄小明16岁跟随师傅学习木雕,3年后出师,开始雕刻各类题材的作品。而后在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系统理论知识,让他在单纯的雕刻工作中注入更多思考,使技术朝着艺术的方向靠近。无论是朝着思想领域的精进,还是朝着艺术方向的创作,都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978年,黄小明从浙江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潜心创作了两幅对他影响最深的毕业作品,分别是《华夏》和《祈求》。这场技与艺的整合,让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可,为了走得更好更远,他后来进入复旦大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他相信文化艺术才是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一路的积累和创造,他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在黄小明看来,创新势必要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上,继而发扬,否则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创作也需要进行广泛吸收,博采众家之长,比如吸收西方美学、雕塑等元素,或跨界进行艺术的融合等,这些都为创新提供了另一种维度的思考和呈现方式。
传承,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是一种对技艺的热爱与敬畏;创新则是努力融入创造力,把有利于东阳木雕发展的一切,传递给后人,让火焰的光芒,愈加炽烈。正如“薪火相传”,需要传承火种,更需要增加新柴,在黄小明看来,传承与创新两者缺一不可。
用手工的温度分享生活
大多数时候,黄小明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对着一块木头就是一整天。他说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安心创作,不问其他。木雕是用手工的温度来传递生活的点滴,生活中与情感发生共鸣的题材都是他所钟爱的,诸如祥云、鱼、民族风情等,融入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生活中的美是共通的,大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是一致的,也最容易产生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因此以木雕艺术向大家传递美好,还原真实,是黄小明最纯粹的坚持。
今年北京双年展他做了一件作品,名为《金龙聚宝》,以金龙鱼为元素,以椴木和大红酸枝为主体材料,结合木雕与竹丝镶嵌等工艺打造而成。当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他几乎是欢呼雀跃的,因为最后的成品与他心目中想要打造的样子不差毫厘。《金龙聚宝》在东阳传统浮雕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美学元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喜庆和富足的寓意,又有西方现代文化之美学。
在黄小明自己看来,他的工匠精神是刻“艺”而非刻意,刻“意”而非刻艺。第一个“艺”指艺术,第二个“意”指意境。想要达到这两种境界,需要追求一种严谨,一种精益求精,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和表达。这正是工匠精神核心所在。
工艺的“知行合一”
这一年多来,黄小明一直在尝试跳出这个圈子看整个工艺美术界的发展。刚刚当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的黄小明,发起并签约了10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了“工艺中国”互联网平台。“众多国内外大师表示在网上查找相关领域资料时,缺乏系统、全面、权威性的资料库。在市场声誉很好的作品,反而在互联网上缺乏权威的品鉴、宣传与推广,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困境。”在黄小明看来,工艺美术之所以处境尴尬,是源于行业和地域的局限。
“比如你是一位来自广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你在当地赫赫有名,但在浙江或者北京,可能名气就没那么大,这就是地域的局限。”黄小明举例说,再者,若有人喜欢陶瓷,网上找过资料后,很欣赏某位大师之作,但去网上或店铺买时,买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品。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尴尬。
他利用这些年积累的多方资源,系统搜集、整理了各工艺门类的精华,注入大量心血构建了这个信息百科全书平台,并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潮流,让“互联网+”融入工美,让工美走进大众。“我就是想着不能让传承的路被淹没了,得让年轻人能找准路,找对人。”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他,更懂得“知行合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