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永
吴永斌 1975年3月生,民革党员,副教授,湖北理工学院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欧阳中石先生访问学者、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湖北青联委员、黄石市青联常委,黄石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黄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石政协书画摄影室副主任。被中国书协评为“向人民汇报——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获书法报2013-2015书坛新秀总决赛优秀奖。被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为“湖北十大青年书法家”并在北京、荆州举办十人展,在武汉举办了“雅园翰墨七人展”“志道游艺——吴永斌个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每当我想到或听起这句话,便有很多感慨,很多溯想,很多可以称之谓英雄的年轻人在我眼前闪现。吴永斌便是其中一个。
所谓“英雄出少年”中的英雄,泛指经过奋斗,年纪轻轻便在某一领域获得突出成就的人。吴永斌15岁进入师范,爱上书法,一爱钟情,矢志不移,毕业后又能在大学里讲书法,教学相长,直到如今。如今,他刚刚进入不惑之年,便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丰硕成果,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八、九、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20多个展览。获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览优秀奖,第五届湖北书法黄鹤奖,第九届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在书法教学上,他多次被教育部、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奖。
20多年风霜岁月,站在今天的分水岭上看,吴永斌出彩了,成为年轻有成的书法家,摘金夺银,光环照人,可谁知起初那些年,一任寒窗人不知,默默耕耘年复年,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在省展上出线。国展平台上持续入选获奖,也只是最近10来年的事儿。想当初他初捻毛笔,会想到后来就一定能获得这些成果么?启蒙时期,他习柳体,然后颜、欧,进而研习王羲之、米芾行书。随着自我性格认识的深化,他发觉老米的狂傲与激情不太适合自己,渐渐被二王手札蕴含的魏晋书人高贵洒脱、中规放意的风骨而吸引,于是便于习书10几年后,才将自己的取法定位在二王一路,追求书写性。这样,他的东西入古出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立志做某一件事儿,就得有信心;立志做一个书法人,还要敢于并勇于久坐冷板凳。不耐寒霜苦,那得梅花香。判断和选择是人生永远的命题。道路选择正确,人又肯下功夫,加上悟性好,便等于成功。吴永斌的书法之路、人生之路,当会给年轻人一些启示。
吴永斌是有幸的,爱上书法,又一直从事书法教学,使主业和业余、所爱与所为、获得物质成果的职业与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一致起来,真是人生称心事儿,令我们许多人羡慕。有道是针没有两头快,他这根针就两头快。有道是天下没有绝对既省工又省力的事儿,他这种经历便是又省工又省力的一种路径。当然,只看到这一点还不够,我们还要看到他的谦逊勤奋和付出。譬如,他不把成绩当包袱,浅薄地用来骄傲,而是知识日长,技艺日增,越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多。于是,他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省内办的许多研修班他都踊跃参加,又到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学研修班学习。2013年,他如愿以偿地做欧阳中石先生的访问学者,亲自聆听欧阳先生讲课。期间自荐去清华美院书法创作班担任助教,得到了刘洪彪、李松等老师的指导。挤时间到胡抗美、曾翔二位老师工作室学习,上李相国老师、洪亮老师家中请教。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的书法展览决不放过。一有闲暇便动手写字、刻印、读书、写诗,从不懈怠。没有付出,便没有所得;没有耕种,便没有收获。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两种角色,相得益彰。当老师是他的职业,当学生学而不倦是他的天性。一个人,相对社会来讲,总有两重性。譬如,你是一位干部,只要你不是最高领导人,你便有时扮演领导的角色,有时又扮演被领导的角色。一位职业老师,对你的学生,你是师长;对你的师长和比你知识丰富的人,你又是学生。而况,即使你的学生,也是相对的。在某个问题上,可能学生的见解比老师高明;从时间纵向看,学生后来也许会学得更多,超越老师。所以荀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论断。真正的好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超越自己。桃李满天下,是老师的骄傲。
吴永斌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只是一个方面。书法教育方面他做得同样非常出色。他丰富自己,反哺受众。职场内外,乐于育人,培养了一批书法新人。湖北省七届书展时,他给我打电话,约时间送一批投稿作品,并让我看一看。第二天在办公室相见,待他打开带来的他的十几个学生的作品,我眼睛一亮,这些作品不少写得超出我预想。于是,我由对吴永斌个人艺术造诣的敬佩,又增加一份对他社会性贡献的赞许。果然,湖北省七届书展评审结果出来,他送稿来的这批作品,入选率竟高达一半左右。现在,他不但在三尺讲台教在校大学生,还乐于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书法爱好者。以他为核心已经形成了一个书法“圈子”,这“圈子”一定会形成一个磁场。又果然,今年第十一届国展评选结果出来,这个书法“圈子”里,既出了入展的,也出了获奖的,成为湖北书坛的聚集点。湖北的书法要挤身全国第一方阵,就得有许多个吴永斌,出现众多进取向上的书法小“圈子”,相互砥砺,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以点带面,形成燎原之势。诚如是,何愁湖北书法艺术和书法事业不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