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

2016-11-10 17:46欧明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愁滋味辛弃疾

欧明俊

人生一半是快乐,一半是忧愁。文学一半是喜剧,另一半是悲剧,悲剧更感人。文学满足读者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诗词不仅仅以“快乐”为美,更以“忧愁”为美。本文所谓“愁”情,专指出现“愁”字以及近义词“恨”的诗词,抒写愁情而没出现“愁”字的,暂且不论。

古代诗词中,同样是愁,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表达。最常见的是比喻言愁,将情感具象化。如把愁写得有长度,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其一:“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回忆起从前穷困坎坷的日子,一天天的愁,像一条条线越拉越长。

以山喻愁,愁有形体,有高度。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云:“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忧愁像终南山那么高。赵嘏诗句:“夕阳楼上三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杨凝《别李协》:“明月峡添明月照,峨眉峰似两眉愁。”“峨眉”和“蛾眉”同音,峨眉山就像两眉的愁,比喻非常形象。

以水喻愁。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诗人横渡过江,江上风波凶险,愁如江水绵绵不断地生发出来,且有万里长。李群玉《雨夜呈长官》:“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江水既长且大,源源不断,无始无终,滚滚东逝,如此将愁形象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人越远离,愁绪越绵延不断。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春水不断涨,愁亦不断生长,满江春水都是泪。又《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愁像乱花飞舞,举目望去,满空中都是愁,且如海辽阔广远,无边无际。朱弁《春阴》诗也以大海喻愁:“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愁又似雨,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南宋杨炎正《蝶恋花》:“万点飞花愁似雨。”愁似万点飞花,又似雨。

愁有重量,可用船来装载。苏轼《虞美人》:“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陈与义《虞美人》:“明朝有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是从苏轼词化用而来。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苦至极,重到连船都载不动,写得很形象。郑文宝《送别》:“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张元干《谒金门》:“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辛弃疾《水调歌头》:“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散曲中亦多写以船载愁者,张可久《蟾宫曲》:“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贯云石《清江引》:“江声搅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愁还可用马驮,石孝友《更漏子》:“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离愁比山还重,马也驮不动,构思奇特。

作者还以春草喻愁,李煜《清平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人越行越远,离愁别恨如春草不断地生长出来,越来越长,越来越多。以丁香喻指愁思凝结,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以“雨打芭蕉”喻离愁,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徐再思散曲《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愁似柳絮满天飘飞,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李煜《相见欢》则以丝麻喻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作者还用博喻,将几个比喻排列一起言愁。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景结情,用一连串比喻,把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愁绪表达出来。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赞曰:“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沈谦《填词杂说》云:“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朱淑真《眼儿媚》:“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中午被黄莺的叫声吵醒,唤起她的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处处都是愁。向子《七娘子》:“满地落花,漫天飞絮,谁知总是离愁做。”落花飞絮都是离愁做成的。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将愁情拟人化。

古人表达感情多不是明白直率,而是用含蓄的方式,移情于景,寄情于景,以景物写愁,比兴寄托。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人愁,却说景物使人愁,实际上不是花来愁人,而是人自愁。又《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怎么会有眼泪,鸟怎么会惊心呢?也是寓情于物,愁眼观物,故满眼都是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叶卷起,丁香花结起,不舒展,如愁凝结,李商隐不写抒情主人公如何愁,而是说芭蕉不展像愁,丁香结着也像愁,写它们愁,实际上是写人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为什么说过尽飞鸿字字愁?大雁是群飞,飞的时候一般有两种队形:一种是“人”字,一种是“一”字。“字字愁”,意谓大雁飞时不论是什么队形,变成什么样子,都是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细雨、黄昏,皆撩人愁绪。辛弃疾《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芳草替人愁,好像知道人的感情,写得富有情味。辛弃疾《南乡子》:“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人心中愁,却埋怨昨夜的月亮,月亮不管词人的心情,只管独自圆。

用景物写愁,实际上是一种衬托,这种衬托有正衬:物有情人有情,更多的是反衬:物无情而人有情。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驻少时。”沅水、湘水不为愁人停留半刻,只管自己东流,流水无情,不解人意。程垓《最高楼》:“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蜜蜂不知人的苦,燕儿不懂人的愁,皆用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递进”言愁,一层深一层。辛弃疾《瑞鹧鸪》:“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我”这一身的愁已经没完没了,“愁”已到极致,还有更不堪的,愁上更添愁。

作者常直抒胸臆,直白率露言愁。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登楼看远处的山,山献愁供恨,即说满山都是愁。又《祝英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春天将愁带来,却没有将愁带去,直白言愁。刘过《唐多令·重过武昌》:“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词人重过武昌,见战乱后的景象,旧江山都是新愁。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总爆发,喷涌而出,一吐为快,故不用含蓄。

不少作者喜夸张言愁。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高度夸张,一般说愁白了头发,而李白形容愁,不仅愁白了头,而且还有三千丈长,就更夸张了。感情是抽象的,不可见,不可触摸,李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象化。元好问《梦归》:“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诗人经过离乱,眼泪都没了,极度夸张,即把离愁表现出来。

作者还将愁比作物体可分类。南朝梁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言笑,分为两地愁。”诗人与朋友夜里话别,想到现在是欢笑,可马上要分别,分为两地愁,构思别致。苏轼于惠州所作《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他把春色三分,其中有一分是愁,将愁情具象化。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风雨实际上也是愁,那么整个春色便都是愁了。

愁还可“邮寄”。范成大《南柯子》下片:“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居家的女子怀念远行之人,欲双鱼缄素、红叶题诗,都不可能。又想靠江水寄离愁,可江水东逝而不肯西流,也不可能,真让她陷入绝望的境地。如此抒写离愁别恨,真是淋漓尽致。

以上都是名句写愁,还有整首写愁的。如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整首词都是写愁,把过去“少年”和眼下作比较: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却是强说愁,而今是满怀愁苦,真的识尽愁滋味,却不说了,麻木了,却说天凉好个秋。这样,词人用对比手法把一生坎坷穷愁都表现出来。

同样写一个“愁”字,有那么多的表达法。古往今来,愁情的内涵并无多少变化,但表达方式变化多样,同样的感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表达。愁情是抽象的,文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化抽象为具象,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可视可感,形象生动,真实感人,足见艺术匠心,生花妙笔。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猜你喜欢
愁滋味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赵显朴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写作需要技巧
辛弃疾的作战和治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