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溯
摘要:金融危机后,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受到了挑战,随着政策导向息差越来越窄,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加大金融创新资源的投放力度,尤其是通过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由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特征,使得监管以及风险控制不断受到挑战。本文以某国有银行为例,分析其资产管理业务的特征、阐述了其资产投资运作的模式,旨在为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投资运作以借鉴。
关键词: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随着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尤其是各大商业银行分分在这个领域加码,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在以理财业务为主的基础上也呈现品种多样化、范围广、产品设计复杂、规模迅速上升等特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模式以及风险管理思路都处在探索的状态。XX银行作为其中的代表以其多年的业务发展和稳健的风险意识,对资产管理业务结合自身特色重新分类定位,并总结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资产管理运作模式和风险管控措施。以下通过分析其广义的资产管理业务的特征,投资运作模式和风险管控措施,望其能为国内银行同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特征
(一)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反映
这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最基础、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资产管理业务在业务发展和业务管理方面都异于信贷、存款等传统的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负债业务。
(二)不银行不承担主要风险,基本不占用资本
不承担主要风险是指银行对理财产品合同进行充分披露,并且尽职尽责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将不对相关理财产品资产价值减损承担责任,业务收入也不会因相关理财产品价值减损影响。资产管理业务理论上不承担主要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在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仍存在各种复杂的风险因素。
(三)服务载体是客户的资产
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是围绕着客户的资产而展开的一系列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可以具体表现为管理、托管、交易销售、顾问咨询等不同的服务类型,各种服务之间还可能存在着组合或者接续的情形。其中对于资产管理、委托管理、代客交易等部分资产管理业务,这种委托关系还以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
(四)业务规模以货币计量
货币计价的特征使得资产管理业务在业务发展方面可以实现量化考核,主要的计量维度包括余额、发生额、收入,在风险管理方面能够实现定量分析。
(五)核算清晰
能够清晰核算业务的余额和(或) 发生额及收入,且余额(发生额)与收入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表现为各种管理费、手续费、托管费、咨询费收入等,与利息收入相比,余额和(或) 发生额与收入的对应关系更加灵活。
二、投融资类资产管理业务与信贷业务的比较
在资产管理业务中,代理信托计划、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主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代理销售等业务属于代理投融资类业务,对传统信贷业务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同时,资产管理业务与信贷业务又具有以下的差异:
(一)资本占用不同
传统信贷业务项下的信贷产品,是银行向金融消费者提供的金融产品,形成的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因此需要计提风险拨备,占用经济资本。资产管理业务中,只有代理投资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项下的理财产品属于银行发起设立的金融产品,其他几类业务中涉及的信托计划、私募股权基金份额、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均是合作机构发起设立的金融产品,非银行金融产品,此外,资产管理业务均不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不计提风险拨备,不占用经济资本。它们之间的差异如表1-1-2所示。
(二)交易结构不同
传统信贷业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业务办理过程中交易结构及各交易要素均已确定,营销人员仅是与客户就利率、期限等交易要素进行磋商,并进行“填空”,不存在产品设计的过程。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定制化的特点,业务办理过程中有独立的产品设计环节,经产品设计后的融资方案常出现各类金融工具的嵌套对接,交易环节、层次较多。
(三)资金来源及银行义务不同
传统信贷业务中,资金来源为银行存款,资金成本较低,商业银行不承担信息披露的义务,但需要履行“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的义务。资产管理业务中,资金来源为投资者的资金,资金成本较高,商业银行需要承担信息披露的义务,充分揭示业务风险,但理论上不承担刚性兑付本息的义务。
(四)合作机构不同
传统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主要起到信用中介的职能,此外不需要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入、配合。资产管理业务中,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含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含子公司)、保险公司(含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合作,以上合作机构掌握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私募股权基金份额等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理财投资、代理销售等方式与合作机构的金融工具对接。
(五)风险因素不同
传统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主要承担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审批、贷后管理、风险计量、不良贷款处置等信贷管理机制主要都是围绕信用风险展开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的是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但随着“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到“卖者有责” 的消费理念、监管理念转变,商业银行需承担的信用风险范围也呈扩大趋势,产生于传统信贷业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资产管理业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运作模式
资产管理业务项目投资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而言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为控制项目投资风险,银行设计了合理的项目投资流程。投资的每一笔项目类资产都要严格按照行内规定履行投前尽职调查、风险限额核定、信用风险审批、投资审批等环节,并做好投后管理、投资收回等工作。目前资产管理业务项目投资的各环节均由对应的部门负责,已建立起前、中、后台分离以及项目营销、风险审批、投资审批与投后管理相分离的投资管理体系,实现了业务风险隔离。
(一)信托业务模式
信托业务模式可以根据信托风险隔离原则在委托财产和委托人自有财产之间形成信托隔离,从法律关系上支撑和保障了后续的理财投资行为。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平台实现对债权项目投资,整个业务流程都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等相关法规的约束,各方权利义务清晰,法律依据充分。信托机构经过多年的历练发展,在客户资源积累以及项目筛选、风控方面,与市场同类机构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监管部门对信托业务的监管充分到位,有相对健全的制度安排。采用信托模式进行项目投资具有合理性和市场空间。
商业银行与信托合作的理财项目投资应严格按照监管规定以及银行内部的审批、报备流程进行业务操作。在合作信托机构的选择方面,商业银行应制定合作机构准入标准,拟定准入名单,挑选行业内资质排名靠前的信托机构进行业务合作。这些实力较强的信托机构对债权类项目有相对成熟的风控体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发生。
(二)券商、基金业务模式
商业银行与券商、基金合作展开债权类项目投资是随着国内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推出的创新投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充分发挥券商、基金的市场比较优势,利用券商、基金(子公司) 设立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在有效甄别、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理财资金与项目的对接。该业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利用券商、基金的项目资源,发挥券商、基金在筛选项目上的专业优势; 另一方面券商、基金有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体,此类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相对较强,风险承受力较高,是理财产品潜在的购买客户。
此种模式除应严格按照监管规定以及银行内部的审批、报备流程进行业务操作外,还要重视业务办理的合规性。在对债权类项目严格把关控制的同时,应对合作券商、基金重点关注,建立合作机构准入名单、业务投后跟踪评价体系,严格管理合作机构,严防合规、信用、操作等相关风险发生。
(三)交易所业务模式
交易所业务模式是指在交易所集中组织下,融资人或其委托人在交易所公开市场上发布债权项目信息,公开征集意向投资人。理财资金作为投资人和委托人,通过交易所既定的交易规则,完成议价和竞价交易过程后实现债权项目投资。交易遵循“真实交易、信息透明、公平公正、促进流动” 的原则。模式交易结构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设计产品,发行产品募集资金; 另一部分是投资债权项目,并对投资后的项目进行管理。交易风险由投资人和委托人承担,受托人不承担投资项目风险。
(四)保险资管业务模式
保险资管业务模式是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借鉴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债权计划,并对债权计划的认购人如理财资金提供顾问服务,债权计划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债权计划的偿债主体按照约定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种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交易结构。
一般情况下,理财资金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的具体形式确定为“顾问合同+购买份额”,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专项债权计划并为理财资金提供顾问服务,理财资金认购其发行的计划份额。该业务模式主要定位于投资符合国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优质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领域。该业务模式具有产品设计标准化、信息披露充分等特征,非常接近于定向私募债,是监管部门非常鼓励的一种创新模式。专项债权计划模式开辟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保险行业合作的新渠道,是理财业务项目投资模式迈向更加市场化、标准化、透明化和多样化的有益探索。
四、结束语
对于银行来说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从而完成经营结构和利润结构转型是战略性的机遇,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从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型为有持续竞争里的国际化综合性银行更需要在资产管理业务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在此背景下国有大型银行应该成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对理财产品从设计、开发、投资运作的集中管理,并统一管理全行资产管理业务,朝着具有专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国际综合性大型银行深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赵晓东.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运行模式[J].科技信息,2013.
[3]杨轶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收益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4]余庆欣.中国银行新型理财产品的投资特性分析[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3.
[5]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