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中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及政策分析

2016-11-09 08:41李健旋
中国软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制造业战略发展

李健旋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 南京 210006)



美德中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及政策分析

李健旋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南京210006)

2009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推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规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重大举措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以期保持美国制造的全球领先地位。德国政府先后推动实施了“2006高科技战略”、“2020高科技战略”、“工业4.0战略”,持续聚焦智能制造优势,以保持德国制造的技术领先和持续发展。“中国制造2025”描绘了中国制造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路线图和系统性举措。德、美、中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战略重点及政策举措,具有许多共同点,但各自着力点又有所不同,值得深入比较借鉴。

制造业战略,政策重点,智能化,创新驱动

一、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国强民富的产业载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世界主要国家均把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进行谋划布局并积极施策。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环境约束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1]。因此,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旨在转变发展方式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美国长期以来都是全球制造业霸主,自18世纪以来在世界市场上一直保持着强劲的领导权和竞争优势。尽管信息化浪潮将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价值链进行分工生产,但美国依然掌握着先进制造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次贷危机、虚拟经济、产业空心化等因素促使美国再制造业化,并希望通过重振制造业再次引导世界制造业的未来发展[2]。德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是其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基础。尽管德国制造业在全球份额持续下降,但德国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而是吹响了工业4.0的号角,通过进一步升级制造业,来捍卫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3]。因此,深入分析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和德国工业4.0战略,掌握其内涵、机制、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并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与推进举措

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是由多部门联合制定、协同分工、目标和措施明确的国家级战略。2009年9月,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工作机会》,提出了重振制造业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安排[4]。2009年12月,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详细阐述了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优势及挑战,提出了七大方面政策措施[5]。2011年10月,美国制造商协会发布《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研究报告,从投资、贸易、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美国制造业复兴目标及对策措施。2011年11月,美国成立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负责协调政府各个部门的制造业产业政策,以协同推动美国制造业振兴,促进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6]。2012年2月,美国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发布《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规划》(AMP1.0)报告,确立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政策、加强产业公地建设、优化政府投资三大原则,从投资、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措施。2014年10月,美国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发布《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AMP 2.0)报告,从促进研发创新、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有利商业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先进材料、先进传感器和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开展“美国学徒资助计划”和“制造业扩展计划”,在10个州建立地方性技术服务中心等,引领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是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小组,2011年创建,宗旨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和合作,提出国家在技术变革早期竞争优势的新的具体战略。2013年9月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成立新的“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CEO兼总裁Wes Bush、密歇根大学校长Mary Sue Coleman、霍尼韦尔公司CEO David Cote、钢铁工人联合工会世界总会长Leo Gerard、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监Nicholas Dirks、哈珀大学校长Kenneth Ender、伦斯勒理工学院校长Hon. Shirley Ann Jackson、美铝公司CEO Klaus Kleinfeld、陶氏化学CEO Andrew Liveris、格罗方德CEO Ajit Manocha、卡特彼勒CEO Douglas Oberhelman、中南大学校长Annette Parker、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G.P. “Bud” Peterson、阿克隆大学校长Luis Proenza、麻省理工校长Rafael Reif、西门子CEO Eric Spiegel、应用材料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Mike Splinter、Mac Arthur公司CEO Christie Wong Barrett。。

美国重振制造业,围绕投资、贸易、劳动力和创新设定了四大目标(图1):一是扩大就业并抢占制造业的全球制高点,重点是创建支持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环境,促进能源生产保障能源供应,推动创新并创造有利于美国制造商的税收环境,帮助美国制造商更有效地吸引劳动力和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二是开发美国制造新市场并扩大现有市场,重点是推动全球贸易政策改革,改进为加强国家安全设定的出口管制制度,解除约束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为制造商提供出口信贷援助,通过展销会、营销援助和进出口银行担保等各种方式促进出口。三是提供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重点是培育和开发包括来自国内外最优秀人才在内的熟练劳动力,通过增加签证数量及发放绿卡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到美国就业,通过教育和培训鼓励创新,帮助劳动力掌握新技术以及快速变化的制造工艺能力。四是促进美国制造商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重点是采取政策激励研发创新活动,通过加强税收信贷支持持续关注和加强基础研发创新,增加知识产权积累,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捍卫和刺激美国持续创新行为[8]。

图1 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框架图

美国重振制造业,重点是加强三大支柱建设:一是加强创新网络建设,重点是建立国家制造创新研究机构网络,增加跨领域技术的研发投资,鼓励各地形成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政企合作生态系统;实施企业投资大学设施的免税政策,促进产业界和大学进行先进制造业的合作研究;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信息门户,建立可搜索的制造业资源数据库,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帮助中小型制造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加强人才资源建设,重点是提升公众对制造业职业的兴趣,努力改变公众对制造业的认识偏差;加强先进制造业的大学项目,增加相关的教育模块和课程,增加制造业方面的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投资社区大学教育,发展伙伴关系提供技能认证,缓解制造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为制造业规模扩张和创新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人才资源支撑。三是加强商业环境建设,重点是推进税收改革,吸引制造业企业回流美国发展;强化政策修订与完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改革贸易政策,推动制造业出口和提升国际竞争力[9]。

美国重振制造业,采取了三大保障措施: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税收杠杆促进制造业回归。奥巴马在2010年1月《国情咨文》中提出,工作岗位转移到美国以外地区的企业将被取消税收优惠,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10]。2010年8月,奥巴马签署《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较大幅度降低了生产企业的进口零部件成本,以增加就业。2012年2月,政府再次推出企业税改方案,加大减税幅度,鼓励在美国本土投资,创造本国就业机会,同时大幅减少海外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并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和“五年出口倍增计划”[11]。奥巴马在2013年1月《国情咨文》中,重申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强调要打造美国制造业的磁极,号召跨国公司回归发展,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12]。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强化人才创新技能培养教育等。2013年4月,政府公布《2014财年预算案》,投入29亿美元用于先进制造研发,支持创新制造工艺、先进工业材料和机器人技术[13]。2014年3月,《2015财年预算案》鼓励中小企业创新,专门划拨款项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协助小企业渡过信贷紧缩难关,同时放宽对小企业贷款机构的薪资及其他限制,并敦促银行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14]。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持续加大高速铁路、道路桥梁、智能电网、清洁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下一代航空管理系统的投资[15]。努力强化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以培养出适应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一流劳动力,努力在2020年前再培养出10万名从事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教师。三是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加强了“反倾销”调查[16]和337调查力度[17]。美国重振制造业以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持续增加,广泛涉及钢材类、板材类、建材类、家电类、化工类等众多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保护美国相关产业产品的作用。2010年以来至今,在美国337调查中,涉及中国的案件数量始终占首位,保持在30%左右,涵盖了冶金、金属制品、化学、机械、建筑材料、造纸、有色金属、食品、汽车、农产品、轻工、纺织、电子等众多制造行业。美国大量启动“337调查”,利用高额诉讼费等手段,将国外缺乏应诉能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产品排斥在美国市场之外,同时如果胜诉,美国还会运用“普遍排除令”判决将败诉企业所在国的同类产品挡在美国市场之外,起到保护美国制造产品的目的。

二、德国重塑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与推进举措

21世纪以来,德国政府一直努力建立部门间的高技术战略协调机制,以推动德国的技术革命和研发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确保德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和竞争地位[18]。为此,德国政府连续推动出台了三个重要战略(图2),阐明了政府重塑制造业的政策主张,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激发创新活动,强化了德国制造业的品牌、技术和竞争优势。

图2 德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高科技战略重点举措

2006年8月德国政府颁布“2006高科技战略”,提出四大举措,致力于促进研发创新,以保持德国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全球领先水平,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是追加研发预算,追加投入60亿欧元研发预算,实现2010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二是成立以“公私合营模式”运营的高科技创业基金,通过参股方式扶持新成立的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单项最高参股金额100万欧元,目标是5年里汇集2.62亿欧元用于促进300家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三是确定了主要涉及尖端及基础科技研究的700个创新项目,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四是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中小企业申请700个创新项目,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创新获得研究专项资金支持。总体来看,“2006高科技战略”着眼于未来,引导科研面向未来市场,通过政府和大企业提供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强调高校、研究机构和经济界的联系与合作,起到了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领域先进技术的效果。

2010年7月德国政府颁布“2020高科技战略”,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研究和创新为中心,聚焦五大技术领域,突出推进知识创新和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一是聚焦气候/能源技术领域,重点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条件影响的预测性,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政策及资源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推动实施“CO2能源有效利用和城市的气候适应”、“能源供应的智能转换”、“替代石油的再生产品”以及“多网络、低能耗”等项目。二是聚焦保健/营养技术领域,重点是常见疾病的研究、预防、治疗和个性化医疗,吸引和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预防战略和健康管理,提升卫生保健的质量与效果,推动实施“更好的个性化药物治疗”、“更健康的目标营养”以及“老龄化引导独立生活”等项目。三是聚焦交通技术领域,重点是发展高质量低碳技术,解决未来20年的客运和货运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推动实施“2020年拥有百万电动车”等项目,以期在电动汽车市场及相关信息和导引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四是聚焦安全技术领域,重点是防范世界各个角落的恐怖主义和犯罪组织的威胁,建立自然环境灾害和大面积流行病的快速反应机制,推动实施“更有效的保护通信网络”等项目,以期建立新的技术基础、确立安全解决方案。五是聚焦通信技术领域,重点是构建适应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和信息需求平台,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实施“智能能源供应的重建”、“多上网少能耗”、“知识让数码可触可得”等项目。总体来看,“2020高科技战略”聚焦全球挑战、着眼未来,明确了五大领域技术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推动实施了集挑战性、创新性、开创性为一体的满足国家需求的重点项目课题,已经初步发挥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保持德国制造高端品牌优势的效果。

2013年4月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项目原本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通信技术的研发创新,2013年《保障德国制造业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颁布,该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19]。工业4.0战略,强调虚拟网络与现实实体的融合,核心是“互联网+制造业”,即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现智能制造,重点是智能化生产系统和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众多方面,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和物流快速服务的效率。工业4.0战略具有五个特征:一是以标准化为先导,推进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二是以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为前提,保护智能系统的成功运营;三是以培训与专业的持续发展为基石,强调以工作场所技能为基础的终身学习,提升劳动力人才技能;四是以协作工作方式为依托,通过虚拟或移动的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释放员工及用户的潜能;五是以环境与资源安全供应为制约条件,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总体来看,德国工业4.0战略倡导智能化、网络化与节能化的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应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人口结构变化等,特别重视给初创公司和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和保持德国制造业强国地位的努力成效明显。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与实现路径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质量品牌水平和经济获利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实现三大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质变[7]。

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坚持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坚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以人才为根本,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工艺技能人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战略任务:两化深融、集成创新。《中国制造2025》,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强调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持续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强调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强调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强调聚焦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强调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服务功能区和服务平台建设;强调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战略工程:增强基础、高端突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建设五项重大工程:一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共性技术需求,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二是智能制造工程,重点是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三是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是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到2025年实现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四是绿色制造工程,重点是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重点是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重大工程,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图3)。

图3 中国制造2025战略图

四、美德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

美国重振制造业,立法先行,规划计划谋篇布局,战略重点明确,推进路径清晰,政策措施配套,实际成效明显。随着鼓励创新和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政策发挥效应,带来了新型电动汽车、3D打印、生物制药等领域制造业企业发展迅猛,创新驱动高端产业发展领跑全球。德国制造具有长期的创新传统,从重塑制造业的三大战略,可以看到其递进、聚焦、突破发展的创新政策思路框架,2006高科技战略重点在倡导和强化研发创新,2020高科技战略核心是聚焦五大技术领域集成发力,工业4.0战略则是深度智能化的新型制造业模式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方向。借鉴美国重振制造业政策和德国工业4.0战略思路,中国制造业发展应当更加重视四个方面的战略优化:

一是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美国重振制造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聚焦高端制造领域,加强研发投入,推进创新网络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德国制造业发展长期重视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必须直面竞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必须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激励创新政策,鼓励和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针对产业共性和核心技术,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贯通制造业上中下游技术创新链,鼓励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鼓励全球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向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努力构建形成中国制造的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升级转型。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杠杆的引导激励作用。美国重振制造业,政府部门通过规划、政策和提供经费支持,发挥了引导制造业发展方向和促进创新网络形成的主导作用,德国通过实施700个创新项目支持引导大量中小企业投身制造业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和保障就业。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的优势,围绕前沿高端的新型制造技术,如工业机器人、3D 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采取战略联盟或龙头企业集群方式组建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创新成果迅速商业化应用的机制;通过政府政策、规划和经费的直接支持,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投资扶持,激发制造业企业创新主体的潜力和活力,引导全社会力量协同推进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和创新跨越;推进中国制造业全球战略布局,聚集全球制造业创新资源,迅速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能力。

三是合法合规合理保护制造业发展。美国通过制订和修改贸易规则,不但通过高关税保护和排斥外国制造业向美国的渗透,更加重视推进国际贸易谈判,如多哈谈判、TPP协议等,为美国制造业抢占全球制高点开疆辟土。德国无论是高科技战略还是工业40,都是十分重视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通过技术壁垒保护创新收益。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要阻止外国企业恶性竞争,完善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细则,加快研究制定降低创新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以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必须努力为各类企业创新技术、开发新品提供强有力的公平竞争环境;应当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国际专利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形成强大的法律维护专家团队,积极应诉那些不公正或刻意排挤诉讼,为中国制造业打造合法宽松的全球市场环境,助推中国制造不断走向技术高端和价值链高端。

四是建立终身学习与培训制度普遍提高员工创新水平。借鉴美国强化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做法,学习德国依托工作场所持续提升员工创新技能的培训模式,建立终身学习及培训制度,构筑适应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企业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系中持续强化制造业工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

[1]李廉水.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2):63-75.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2):13-17.

[3]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1-10.

[4]Of president E O. 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 Driving towards sustainable growth and quality Job[R].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2009:26.

[5]祝毓.国外政府促进制造业创业创新对策研究[J].竞争情报,2015(6):48-54.

[6]吴智钢.美国“再工业化”的理性和幻想[N].证券时报,2012-12-31,A03.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2015年05月19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8]左世全.“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要复兴什么[BD/OL].http://www.ccidthinktank.com/plus/view.php?aid=1265.

[9]胡权.AMP2.0:布局下一代美国制造[N].人民邮电,2015-08-10 第5版(005)

[10]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http: //aceee.org/blog/2010/01/obamas-framework-revitalizing-american-manufacturing-step-right-direction.

[11]余翔.美国经济增长新特征与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15(4):82-95.

[12]王庭东.新科技革命、美欧“再工业化”与中国要素集聚模式嬗变[J].世界经济研究, 2013(6):3-8.

[13]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he President’s Budget for Fiscal Year 2014”, http: / / www.easyvoa.com/AS_IT_IS/6242.html.

[14]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he President’s Budget for Fiscal Year 2015”,http: / / theobamacrat.com/2014/03/10/the-presidents-budget-for-fiscal-year-2015/comment-page-1/.

[15]余翔.美国制造业振兴战略的成效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14(4):16-23.

[16]反倾销调查属于行政调查。在反倾销调查中,如果缴纳了反倾销税,外国产品仍能调查国市场,但通常会失去竞争优势。

[17] 337调查属于准司法调查,调查对象为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的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大部分针对专利或商标侵权行为,少数调查涉及版权、工业设计以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侵权行为以及侵犯商业秘密、假冒经营、虚假广告、违反反垄断法等。

[18]郑春荣.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学术前沿,2015(6):40-48.

[19]丁纯.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66.

(本文责编:辛城)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riority and policy analysis

LI Jian-xuan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Branches i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6)

Since 2009, the U.S. government has launched “to revive American manufacturing framework”, “American manufacturing enhancement act”, “national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trategic planning”, “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and other major initiatives to revive manufacturing, in order to keep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global leading position. The German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the “2006 high-tech strategy”, “2020 high-tech strategy”, “industrial 4.0 strategy”, continue to focus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dvantages, so as to keep Germa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Made in China 2025” dep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roadmap and systemic major initiatives driven by innovation. DE U.S.-China strategic focu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y measures, have much in common, but their focus are different. I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comparison.

manufacturing strategy, policy focus, intelligent, innovation drive

2016-02-15

2016-08-16

李健旋(1985-),女,江苏南京人,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

F204

A

1002-9753(2016)09-0037-08

猜你喜欢
制造业战略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战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