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华
3天建一栋别墅,7天盖一层楼,10天拼装一座桥;相对于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节能70%、节水80% 、节时70%、节约用地20%、节约用材20%……10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各大企业纷纷参会,这一系列数据让人惊叹。
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多家企业发力装配式建筑市场,甚至装备制造业龙头也跨界杀入。此前已推广数十年的装配式建筑,是否真的迎来了春天?
“蛰伏20年,等到了这个机会”
2016年被不少企业视为装配式建筑的转折之年。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 10 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
北京、上海、安徽、湖南等各地方政策也密集跟进。湖南省住建厅副厅长高东山称,湖南装配式建筑产能已经达到2000多万平米,到2020年,湖南装配式建筑比例要达到30%,长株潭地区2020年要达到50%。
政策利好激起企业的雄心。
“三一的目标是构建从装配式建筑工艺装备、PC 部品部件、EPC 总包管理、建筑开发到地产运营的全产业链。”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一”)总裁唐修国称。
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远大住工”)总裁唐芬表示,“远大住工蛰伏了20年,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远大住工2016年度半年报分析,建筑工业化行业“天花板”几近消失,将迎来巨量的市场空间。
预期爆棚,市场一片火热。《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哄而上,跑马圈地。三一筑工运营中心项目经理李哲龙透露,“目前,生产线上的班组长,平均月工资水平在一万到一万五之间,你就可以想象,人才有多么紧俏。企业甚至相互抢人,曾经有一个公司的全部生产工人几天之内就被竞争对手出更高的价格挖走。”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在三一筑工、远大住工,墙壁、门窗、屋顶均已在流水线上生产。在湖南明湘科技有限公司,整座桥梁均在工厂预制。
现场施工速度快、进度可控是装配式建筑鲜明的特点。唐芬介绍,采用远大住工的叠合预制技术,长沙市劳动路的一段地下管廊项目40多米的工程,施工仅仅5天,提升了10倍的工程速度。
质量可控是装配式建筑的另一优势。三一筑工建研中心总监马志强说,“我们按照做工程机械产品的方式去做。比如说,要看房子怎么样更防水,就做对比试验,24小时淋水,就像是挖掘机在试验场的疲劳试验一样。这样的研发体系和研发思路与以前的建筑施工是完全不同的。”
采用这一方式,三一筑工生产的房子,建筑精度可控制在2毫米以内,表面平整度偏差小于0.1%,外墙面砖抗拉强度提高9倍。“墙体空鼓、开裂这些老问题基本上不可能出现。”马志强说。
用工荒渐渐让传统的现浇施工方式难以为继。马志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我去一个工地观察,几乎全是45岁以上的工人,而且女工的比例接近一半,这就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极其欠缺。”但是原来100名建筑工人的活,采用工业化方式,10人就能保质保量完成。
成本高企,装配式建筑过去20年进展缓慢
尽管好处如此之多,当前市场似乎也达到了引爆点,装配式建筑过去20年的进展却极其缓慢。
多年来,直接成本高昂一直是装配式建筑的致命伤。唐芬介绍,远大住工1999年开始做完整的工业化房子,成本达到3000元每平米。当年,长沙的房价仅仅1000多元每平米。“这是远大工业化建筑市场推广的一大障碍。”
李哲龙曾在中冶集团研究住宅产业化多年。他介绍,根据中冶的项目测算,如果结构预制率达到55%,所有环节都顺利推进的话,每平米增加直接成本200~250元左右。
除了直接成本相对较高,装配式建筑前面还有其他拦路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方志认为,包括设计标准、施工规程、验收规范等缺乏全国通用标准体系,是导致新技术难以应用的大障碍。
湖南省住建厅副厅长高东山表示,要加大示范应用,可以先建立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再上升为更高的标准。在这方面,湖南省住建厅将予以全力支持。
另外,各地推广政策不一致、配套政策不完善、奖励政策难以落实等,也导致装配式建筑难以可持续发展。
一项对比数据暴露出新技术的位置。作为我国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远大住工2015年营业收入为17.61亿元;净利润1.7亿元。我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国建筑(601668.SH)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8805.8亿,净利润260.6亿。两者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政府扶持,降低成本,快速规模化
唐芬认为,只有快速实现规模化,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光凭企业做不到这一点。
上海,被视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标杆。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预制装配率达到40%及以上的,每平方米补贴100元。
另一规定更给力: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上海的房价数万元每平米,容积率提高,可销售面积增加,开发商当然愿意采用装配式建筑。”李哲龙说。
刺激之下,上海装配式建筑市场暴增。上海市住建委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量达到312万平方米,较2013年翻了一番;2015年落实装配式建筑近6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产能也年均增幅超过100%。
但并非每个地方都像上海,各地政策不一,执行力度也不同。在政策外力推动之时,行业龙头也注重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竞争力。
三一正在复制其工程机械领域的经验,体量急速扩大。2014年,三一收购中山快而居公司,快速进入建筑工业化装备领域,现已占据我国PC(混凝土预制件)成套装备4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5年4月,住建部批准三一、北方工业大学与中国建筑联合建设住建部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三一在昆山投资成立建筑工业化公司,规划总投资60亿元,远景目标是在昆山形成一个辐射长三角区域的百亿级建筑产业集群。
唐修国称,三一在装备制造领域积淀的工业化能力已发挥作用,“三年之内,建筑工业化在质量、成本和工期三方面将可能全面超越传统建筑业。”
马志强介绍,在三一,机械设计早已全部实现三维立体图纸,在这方面的基础非常强大。三一筑工已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全程BIM管理(建筑信息模型),从设计、生产到施工全部数字化,既降低了成本,也减少了后期施工的风险。
在远大住工全预制拼装的远大美宅中,唐芬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远大住工的技术已发展至第六代,成本高不再是远大住工的软肋,“在高层建筑,我们的直接成本与传统工法已经持平,整体成本低于传统工法。地下工程,直接成本低了50%,因为施工快、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带来的间接成本下降就更大。”
唐芬透露,目前,远大已完成全产业链技术储备,以此为基础,开始对外输出能力。2015年底,远大住工发布“远大联合”产业合作计划,全面开放品牌、技术、管理等核心资源,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去做好装配式建筑。
“至2016年9月底,‘远大联合已落地30余座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中原经济区、丝路经济带、珠三角等节点城市。”唐芬称,远大住工的目标是到2017年完成布局,总体实现1亿平米的产能,迅速形成大规模。这是其当前产能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