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筛子
去年圣诞节期间,一部10集纪实剧集《制造杀人犯》在网络台Netflix播出,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桩真实案件。剧集上线35天内即有1900万人观看,由于网络台可随时观看的特点,不断涌现的新观众纷纷投入社交网络的讨论之中,人们热议剧中的每个人物,法庭上的每件证据。在媒体追问之下,剧中多位当年的当事人表态,给了人们新的谈资。眼下,距剧集首播已有将近一年之久,但新的观众还在增加,剧中的故事也仍在现实中继续。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85年发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梅尼托瓦克郡的一桩强奸案,被当地警方视为麻烦制造者的史蒂芬·艾弗瑞成为该案唯一嫌疑人,尽管有22人为他做不在场证明,艾弗瑞依然被判有罪。18年后,DNA检测证明了艾弗瑞的清白,使他得以被释放。而随着这桩旧案被重提,许多内幕浮出水面,包括当年嫌疑犯的画像是按照艾弗瑞的照片、而非受害者的描述画的;艾弗瑞入狱第10年,有其他警局致电梅郡警局,告知艾弗瑞那件案子可能抓错了人,真正的罪犯在他们那里,但接电话的警察未做任何回应……尽管有诸多失职行为,梅郡警局无一人认错,于是艾弗瑞起诉警局并要求巨额赔偿。正在这桩赔偿案审理进程中,2005年11月,一位女摄影师在梅郡失踪,后被发现遇害,而警方此次逮捕的唯一嫌疑人,又是史蒂芬·艾弗瑞。
这只是这部剧第一集交代的内容,也是整个故事的铺垫,后九集讲的都是艾弗瑞被控犯下的杀人案调查和审理过程。有句话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对史蒂芬·艾弗瑞来说,警方在本案调查取证中对规则的肆意违反,与当年的强奸案如出一辙,仿佛噩梦重温。
艾弗瑞被捕后不久,两位女性电影人从报上得知此事,在2006年1月从纽约来到梅郡,想用摄像机全方位记录该案件审理过程,希望借助艾弗瑞这扇窗,来展现美国司法体系中的弊端。于是我们透过她们的镜头,见到了在众多犯罪题材影视剧,甚至是真实罪案报道和纪录片中都未曾见过、或是没能深入探寻的视角——长达3小时的庭审现场录像,嫌疑人父母的痛苦和艰难前行,辩护律师商议庭审策略……
海量的宝贵素材,也意味着繁杂的头绪,剧集创作者摒弃了纪录片常见的旁白讲解,而是依靠精巧的叙述架构,让案件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和情节先在观众头脑中留下印象,当这些内容在后来的关键环节再次出现时,观众便能自行解读,理清前后的利害关系。而与观看虚构的影视剧最大不同在于,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这离奇的事件,令人作呕的“恶人”与让人敬佩的“英雄”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改编后的再现,而是就这样发生在我们眼前!
两位创作者在梅郡住了两年,离开后继续追随这桩案件的后续进程,并进行素材的搜集、剪辑制作,直到2015年12月剧集播出。在接受采访时,她们说:“我们没有钱,但愿意花时间。当时的许多新闻报道歪曲了事实,我们想如果不把事情真相讲出来,也许它就永远被遗忘了。”
不过剧集最终并没有强迫我们相信某个定论,这引得不少观众搜寻剧中的蛛丝马迹,做起了案件的侦探;也有人指责创作者偏心,说她们对素材的选择不够全面公平。实际上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本来就不是对案件的单纯再现,而是瞄准司法体系的漏洞,展现媒体对司法程序的影响,人们对异己的恐惧与排斥等,相信这也是该剧能够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剧中的案件依然在进展中,关于剧情的热议也依然在继续,看过该剧并投身到思考和讨论中的你我,也将成为这个事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