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清
“名师”成为教师们追求的目标,学习名师、走近名师、争做名师在全国掀起热潮。在历史学科中,了解名师成长过程,探寻名师成长轨迹,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生命课堂。
一、广博的知识能打动学生
从2008年起,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其教学视频被一群喜爱他的学生放上网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疯狂转载和点击。由此拉开了“袁腾飞现象”的序幕。此后,袁腾飞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两宋风云》和《塞北三朝》两个讲座,出版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
袁老师的专业知识可以从他讲课的视频中看出来,或者换个角度说,能够把课上得如此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必然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一般来说,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素养有:掌握古今中外各个历史阶段的通史;熟悉中外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迹、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各民族、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发展过程,另外还应学习各类的专门史。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工作。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还应该广泛积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多方面学习和历史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等知识。最后,教师应订阅相关教育刊物,如《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征,把握本学科教育教学发展新动向。
如果一个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学生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头脑里浮现的是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画卷,我相信这样的课堂肯定是美丽的,这样的历史教师也肯定是受学生欢迎的。当然,要做到如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广泛地学习。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历史课堂才有高度,才会产生智慧,才能让学生得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二、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
纪连海老师是一位被大家公认的名师,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正说和珅》等,共56讲;在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主讲《〈孝庄秘史〉大揭秘》等,共105讲;先后出版过一些历史著作。纪连海的“和珅十讲”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五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他是成功的。
纪连海说:“不管这段历史是有趣的,还是枯燥的,我都会想办法把它讲成有趣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研究历史须注重史实,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前提下,再适当构建故事体系,这跟编电视剧一样,要设置悬念,此外还要注意表现方式,像纪老师讲课就借鉴了北方评书和单口相声的风格。历史如果平铺直叙地讲,那这种课堂肯定很乏味,学生不愿意去听。但是如果老师声情并茂,语言幽默诙谐,效果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要靠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
一是要求内容准确,用词贴切,学术用语使用规范。有些历史教师为了加强历史课的生动,过多地使用夸张性的语言,或自己编纂花絮,来体现生动性,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言语科学严谨不代表要失去生动活泼,拖泥带水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无所适从。
二是要求语气语调要注意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过于书面化的语言在课堂交流中显得生硬、不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
三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历史教师讲课时,要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如在讲秦始皇时,就应有一种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抱负;讲陈胜起义,就应有挥臂一呼,天下响应的气概;讲屈原时,就会油然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讲诸葛亮时,心中充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讲戊戌变法时,会为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结局而惋惜惆怅。这样,教师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语言运用,让学生进入了历史情境之中,在精神上沟通了昨天与今天,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爱其所爱,憎所该憎。
三、历史的思维能训练学生
纪连海老师说:“我认为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养成历史的思维。其实只要我们将来不学历史专业,历史知识对我们的价值并不是很大,有用的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丰富和发展你的思维判断能力。遇到什么事情,历史上什么人是怎么解决的,而我现在遇到这个问题,我这么做会出现什么结果,有个提前的判断。”现在,我们很多历史老师,都是抱着应付考试的目的进行历史教学,弱化了历史课的地位,潜意识里成了学校的“副课”。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阅读实现与文本对话,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通过对“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在历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一史实的梳理,能够得出“人民痛感鸦片危害严重,强烈要求禁烟”的结论。而“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会让学生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教师以“中国禁烟为何屡禁不止?”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鸦片吸食者、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中时局各个方面进行剖析。在逐层的问题剖析中,英国的侵华野心与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整个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被烘托得淋漓尽致;进而点出中英鸦片战争是英国侵华野心导致的必然结果,而非林则徐禁烟所致,从而说明林则徐禁烟的正义性。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问题设计,显得自然、顺畅,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勤学的魅力能征服学生
彭禹,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华东师大免费师范生本科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生导师。曾多次在全国和地方公开课上获得各种奖励。有人给彭禹的评价是:年轻有为,世间少有。
那么,彭禹老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其唯一的秘诀就是“勤学”。彭禹老师创造“边角料式”来读书,即:每天除去睡觉8个小时,其余16个小时活动。上下班花1个小时,早、中餐用1小时,每天上课备课5个小时,处理学校事情2个小时,处理家里各种杂物及陪伴家人4个小时,最后每天剩下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3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彭老师自由支配用于阅读与写作,再加上上下班、早午餐时间也可用于思考。彭老师一天就有5个小时的时间用于思考、阅读和写作。按这样算,彭老师每个月可以阅读20本书,这就是彭老师的合理安排时间带来的效果。
除此之外,彭禹老师还积极参与培训,主动承担任务,多多与名师交流。在担任中学历史教师两年后,就主动参加全国教学大赛,承担比赛任务,对于年轻的彭老师来说,参加这样的比赛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自己没有参加的教学大赛,彭老师会主动自费参与,积极与同行交流,购置名师现场录像,通过观摩、高密度地听名师的课,不断地向专家讨教、学习、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与全国著名的历史教师接触,比如纪连海、齐吉祥、张汉林、聂幼犁、杨国伟、姚军、徐赐成、赵亚夫等名师。与这些一流的历史教育人物面对面的交流,使彭老师站在巨人的肩上飞得更高。
历史新课改的实施,给中学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大的挑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能从名师走过的足迹中,探寻到自我发展的道路,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成长的生命课堂。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