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的构建是经济能否实现预期增长的关键

2016-11-07 08:34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动能增长率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预测,“我国未来五年的潜在增长率在基准情况下可以达到6.5%—6.6%,在较为乐观的情况下能够达到6.82%—6.93%,在技术全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这种最为乐观的情况下,可以达到8%”。而上述预测实现的关键取决于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认为,在世界技术进步放缓的背景下,挖掘旧动能,构建新动能,将是我国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同时,改革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长短期平衡中稳步推进新动能的转换应当成为短期政策的着眼点。

短期政策应着力于七个方面新动能转换

9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技术进步放缓下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创办10年来,始终坚持“四个维度”的研究方法,即改革维度、政治经济学维度、世界维度及多重周期叠加维度,逐渐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影响力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也是人民大学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成绩和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处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凤良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技术进步放缓下中国经济新动能的构建》。

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步放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滑。为此,我们需要挖掘最有潜力的增长源泉,构建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长远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潜在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推动因素不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劳动力的推动作用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改革开放之初能够贡献1个百分点的潜在增长率到2015年只能贡献0.14个百分点。资本的贡献相对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年贡献3.7个百分点的潜在增长率。不过,随着资本边际报酬逐渐下降,2011年以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逐年下降。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是潜在增长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对外开放带来的向世界技术前沿学习模仿推动的快速技术进步、改革释放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需求持续扩张产生的规模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开放进程中对国际前沿技术进行的吸收和模仿。近年来,随着技术模仿空间缩小和第一次系统性改革的红利逐渐减弱,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赶超进程趋于萎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因为主动调控还是外部冲击,当经济的总需求疲弱时,在1988—1992和1998—2002这两个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都较慢,国内消费高涨和外需上升时期,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了上升的态势。由于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外需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和消费为代表的内需仍有待启动,需求相对不足也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因此,传统模仿性技术进步、改革红利、需求扩张所产生的规模效应,都呈现弱化趋势,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加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增长的传统动能渐趋消失。

传统动能消失之后,就需要寻找替代动能。国际经验主要指向三个方面。第一,技术模仿替代动能是自主研发。第二,代替对外贸易的主要是国内消费。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提高创造了中产阶级,这些人是未来市场需求的源泉。第三,通过研发向国际价值链高端攀升。

在世界技术进步放缓的背景下,挖掘旧动能,构建新动能,将是我国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基于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近期我们应着力于实现下面几个方面新动能的转换:(1)以技术前沿创新代替技术模仿:(2)以人口质量红利代替人口数量红利;(3)以技术创新导向的民间资本设备投资取代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4)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和深度工业化代替原来数量扩张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5)以攀升国际价值链的新型开放和提升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取代外需的数量扩张;(6)以城市群一体化为代表的深度城市化代替简单数量增加的城市化;(7)以新一轮结构性改革红利提升原有改革红利。实现这7大动能转换,技术创新是先导,改革是基础。

实现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取决于新动能的构建

以技术前沿创新代替技术模仿在我国新动能的构建与形成过程中必将起到引领作用。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以外的领域所取得的技术新突破还远远不够,加之从技术到产品设计和成熟往往也需要较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引领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仍然最有可能体现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内。据此,我国的前沿创新也应该集中在这个领域。幸运的是,相对于世界前沿水平我国在这一领域恰恰具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中国的企业在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4个技术类别中拥有技术优势,包括“电信、数字通信、基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这是与我国这些年来在这些领域进行的广泛研发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世界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凭借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优势,加速提升该领域的制造技术,通过扩散效应推动整体技术进步;同时,积极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与此技术相适应的新业态。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电气与光学设备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通过模拟我们发现,电气与光学设备技术变化的影响如下:当电气与光学设备的技术向前沿面靠近10%,使得GDP比原来多增长0.290%;靠近20%,使得GDP比原来多增长0.573%;靠近30%,使得GDP比原来多增长0.850%,靠近50%,使得GDP比原来多增长1.383%;完全达到时,会使得GDP比原来多增长2.612%。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联的数字化所产生的新业态对潜在增长率也会有重要贡献。2016—2020年间,智慧农业预计能够提升GDP增长率0.010—0.011个百分点;第三方物流预计能够提升0.008—0.013个百分点;网上零售业预计能够提升0.471—0.742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预计能够提升0.023—0.098个百分点;在线医疗预计能够提升0.001—0.006个百分点;在线旅游预计能够提升0.006—0.236个百分点。在这六大新业态中,网上零售业对GDP的提升作用最大,在线医疗对GDP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总体而言,以智慧农业等为代表的六大新业态预计在2016—2020年间将帮助中国提升0.662—0.919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这意味着,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载体所催生的新业态将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在我国劳动力数量和外部环境等趋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启动新动能,未来五年我国潜在增长率在基准情况下可以达到6.5%至6.6%,在较为乐观的情况下能够达到6.8%—6.9%,在技术全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这种最为乐观的情况下则可以达到8%。

实现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转换

需要推进新一轮的结构性改革

实现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转换,更加需要深入推进新一轮的结构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构建与新动能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激励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与新动能相一致。新一轮改革的核心就在于重塑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将适应技术模仿追赶型的经济治理模式改革为适应前沿创新的经济治理模式:缩小政府的职能范围,将更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交给市场,政府从经济发展方向的引领者走向支撑者。同时,为了适应动能的转化,这次改革需要是一次存量性质的全方位系统性改革。除了重塑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调整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改革金融领域,放松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改革要素市场,推动资源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以规模为导向的产业政策转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提升劳动投入质量;进一步强化产品标准和市场监管,提升产品品质;建设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

实现这些改革也需要较为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这需要短期政策努力实现稳增长。即使如此,短期政策仍需要兼顾长期发展的目标。短期稳增长的政策需要以激发增长新动能为导向,在政策工具和政策组合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未来改革的需要。第一,财政还需要维持较为宽松的态势,但是在投向上要更多的以改革目标为宗旨,逐步从基建投资更多投向民生等领域,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同时为了容纳企业试错,加快建设社会安全网。在投向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政府规模的缩小。第二,在短期内需要维持适度宽松的流动性,不急于降杠杆,而是首先进行过剩产能的清理。由于我国的过剩产能并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更多的是在政策模仿期内政府推行赶超战略的结果,仅仅依靠市场并不能完成去产能,还需要政府的推进。在完成去产能任务后,市场价格上升,行业景气度恢复,企业的杠杆率自然就会出现下降。最后,为了维持国内稳定的宏观环境,需要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密切关注,防范国际风险。

猜你喜欢
动能增长率改革
大足:做好三篇大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探寻新动能
台2016GDP“成功保1”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改革”就是涨价吗?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