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2016-11-07 10:43杨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容

杨燕

内容摘要: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本体性教学 内容

2015年10月,本人有幸在南通大学参加了“江苏省高校小学教育学科教学论教师培训班”,生动的开班仪式之后,便是吴忠豪教授的学术报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之前拜读过吴教授的著作,对其“教语文”、“学语文”的理念甚感兴趣。现结合自己对其的认识,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本体性教学内容”内涵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融知识性与故事性于一体:故事的开头,小骆驼因小红马嫌它难看而感到委屈;之后小骆驼在妈妈的带领下,去沙漠走了一遭,在这个过程中小骆驼认识到它的脚掌、双层睫毛、肉疙瘩都各有大用处,至此,小骆驼觉得它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结合“本体性知识”,有以下几个新认识:

(一)课题的独特性

课题看似啰嗦,却意蕴独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话的主干是“我感到自豪”,在这一主干上添加了“应该……才对”,正是暗示着在感到自豪之前有一个与之相对的“感到自卑(委屈)”。表述上的细微差异对应的便是不一样的故事情节,课题的概括性与准确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后可用“课题比较,暗示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二)“委屈”的内涵

课文的情感线索较为清晰,小骆驼从感到挺委屈到自豪。如果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读,会发现看似平常的“委屈”亦不平常。为何小红马当时感到“委屈”,而不是“难过”。借助工具书可知,“委屈”应是“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的意思。“委屈”更具体,“委屈”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应有”。新认识:1.之前没有谁说过小骆驼“难看”;2.小骆驼生来如此,“难看”的责任不在他自己;3.小骆驼之前不但没有觉得自己难看,反而是比较认可自己的外貌的,不然课文的开头,也不会有“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委屈”是这一故事的情感“词眼”,既是对故事形象的描绘,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带领学生准确、细致地体会“委屈”的内涵,于无疑处设疑,并进一步带领学生回到文本去探究。也可带领学生初步感知小红马说的话是“不应该”的,生活中不要做“小红马”。

(三)劝说的技巧

课文的三、四两小节是故事的主体,骆驼妈妈带小骆驼到沙漠走了一趟,并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把“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沙子里”、“两个肉疙瘩可以储存养料以备长途之需”、“双层睫毛可以挡住风沙”这几个道理传递给了小骆驼。细读思考,我们不禁要问:科普小知识老师该怎么处理?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并能复述这些知识是需要的,但不能止步于此。进一步追问:为何骆驼妈妈要等到第二天把小骆驼带到沙漠才慢慢告诉他这些知识?这三个小知识妈妈是如何一一道来的?为何小骆驼在沙漠之行后立马转变了心情?在这样的追问下,我们逐渐发现了文本的奥秘:劝说的技巧、语言训练的留白。

劝说需要技巧:妈妈的劝说是温柔的,但为了彻底转变小骆驼的认识,妈妈把小骆驼带去了沙漠。语言的力量有时需要借助特定的场景才能发挥到极致。当脚踩着沙漠时,妈妈适时抛出这句话“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细读这句话,妈妈并没有明说又大又厚的脚掌有什么好处,因为小骆驼已脚下有知、心中有数,妈妈用比较和反问的方式让语言更有力度。妈妈第二句话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他们走哇,走哇,走了很远很远”,小骆驼担心“饿了怎么办”的时候,妈妈才来解释驼峰的作用。而最后“睫毛的作用”已无需妈妈说了,风沙吹来之时,小骆驼已然知晓、体会、坚信。这三个层次,步步推进,条理清晰,让我们看到劝说是需要技巧的。更重要的是“被劝说安慰者”自己的体验和发现。三个层次又有区别:第一层有留白,又借助了比较与反问;第二层较专业性的知识,语言表达清楚;第三层,提供了情境,没有了妈妈的话语,留下了学生言语训练的空白。

三、用教材“教”“学”

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对叶老“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的继承,是对语文课程性质准确把握之后的选择。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让教师可以用教材“教”、学生可以用教材“学”。让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再拘泥于内容的分析、平面的滑行,而走向语言指导、言语实践、方法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内容
Task 5
1.2合刊
1.2合刊
无天于上2035 “出击”(上)
1.2合刊
1.2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