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成
摘 要: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两种类型,即记叙类和议论类。不同的材料在审题上有不同的方法。记叙类材料在审题时要注意从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材料;注意材料中主体之间的关系。议论类材料在审题时要就事论事,不可过于拔高或上升;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注意材料的态度倾向。
关键词: 新材料作文 材料类型 审题方法
新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较流行的一种作文形式。与以往的材料作文不同的是这种作文在写作要求上较宽松,考生可以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所以也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来说显然是增加了审题方面的难度,考生一旦在审题方面出现偏差,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
认清材料类型是准确审题的一个必要前提,因为不同的材料类型在审题方法上是不同的。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从表达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记叙类(故事性、叙事性)和议论类(哲理性、思辨性)两种,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记叙类材料
记叙类材料往往是记叙一个小故事,让考生从中选择角度立意进行写作。记叙类材料在审题上边界较宽,也就是说它往往可以有多种立意,然而这些立意之间却有高低之分,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尽量找准核心立意。
1.从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材料。如这则材料: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材料讲述了一个裁缝面对失误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最终不但挽回了损失还变废为宝、大获成功的故事。在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这个裁缝主观创新的产物,而是为了“挽回损失”的结果。“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在面对不利局面时并不放弃,加上技艺高超,最终扭转局面。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立意:①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②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要有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其中①②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角度立意。除此之外,考生还可能有以下几种立意,例如:①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②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③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这几种立意只是抓住材料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不是最佳立意,甚至有偏题的嫌疑。
又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其实据说应该是“蛾子”)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类材料,叙述了一群登山者发现山洞蝴蝶和蜡烛之间关系的小故事。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抓住“人迹罕至的山洞”、“点燃蜡烛”、“退到了山洞深处”等语句,从中可以看出,由于人类的一个小小举动却给蝴蝶带来巨大的影响,破坏蝴蝶的生存环境,进而深入思考,这则材料命题者的初衷是以蜡烛与蝴蝶为例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的立意应该是最佳立意,而其他的如人与社会;小与大;和谐与美等都不是最佳的立意。
2.注意材料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如这则材料: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几个小时,身段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地把它捧回草地。
在这则材料里,有二元主体,即小孩和蝴蝶。在审这类材料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该以哪个主体为主。例如有的学生从蝴蝶的角度审题,得出这样的立意:①新生命的诞生总要经过痛苦艰难的过程;②有困难要靠自己去克服,靠外力终难成功。有的学生从小孩的角度入手,得出这样的立意:①包办代替,事与愿违;②事虽未办好,然助人解难之心应肯定;③凡事欲速则不达。从表面看,似乎都没有问题,然而深入思考会发现,这二元主体中,小孩是动作的施发者,蝴蝶是被动接受者,所以只有从小孩的角度展开分析才有意义,才合乎命题者的初衷,因此,第二个角度才是符合题旨的立意。
二、议论类材料
议论类材料往往是针对某个话题给出不同的看法或者是一句或几句名言警句,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之后,根据自己的见解,得出立意。这类思辨性材料的立意空间较窄,往往是唯一的。比如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材料: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这个材料就青春朽或不朽这个话题分别给出了两种人的看法:一种人认为青春不朽,一种人认为青春会朽。可见考生只能从青春易朽或者青春不朽的角度谈,但是选择青春易朽这个角度显然格调灰暗,境界低下,难以着手,所以只能从青春不朽这一个角度入手。但是这并不是说议论类的材料在审题上面就没有难度,相反,因为它的立意空间较窄,考生可选择的范围不大,审题难度依然是很大的。掌握好以下审题方法,有助于审好这类议论类的材料。
1.就事论事,不可过度拔高或挖深。如这则材料:
有人说,家是爱的起源,是永远的召唤,一个人走得再远,再久,也不能忘记家。
也有人说,家只是一道温暖的起跑线,她永远昭示我们准备出发,离开家才是真正的长大。
这则材料相对来说难度不大,笔者曾经让学生写过,本以为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有学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想得太多太深,把材料中“家”上升为国家、故乡或者精神的家园等,这就犯了过于拔高或挖深的错误,这样是偏题的。
又如201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材料: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很多人在审题的时候,过于关注最后一句话“如同大自然一样”,在这个地方过度上升或挖深,把这则材料理解为大自然是默默无闻地为人类服务的,所以智慧也是为人类服务的,默默地,低调地,谦虚地。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造福人类社会。这样的审题明显属于挖得过深,事实证明这种审题是有偏差的。这个材料其实就是围绕智慧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来说的,所以在审题立意时,可以就某一个角度,也可以从整体上谈。你可以说智慧是经验,智慧是能力,也可以说智慧是一种境界,当然你还可以提出见解与看法,只要是围绕智慧在谈,就应该算是切题。
2.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往往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审这种材料题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是对立还是非对立的关系。如果是非对立的关系,那么在审题的时候,就可以从分别从两个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整体层面即兼顾两者的角度谈。如:
有人说,家是爱的起源,是永远的召唤,一个人走的再远,再久,也不能忘记家。
也有人说,家只是一道温暖的起跑线,她永远昭示我们准备出发,离开家才是真正的长大。
前者强调家的重要性,后者强调离家的意义。这是从不同的侧面表述的,两者之间不矛盾,所以在立意的时候可以从前者也可以从后者的角度立意,当然还可以从两者兼顾的角度立意。比如一个学生的题目《背着爱的行囊远走》就是兼顾两者,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立意和题目。
又如这则材料:
有人说:与其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如勇于突破,活出精彩。
也有人说:与其碰得头破血流,不如追随他人,也能成功。
材料中两个观点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即承认一方的同时在否定另一方。立意时,只能二选一,不可从整体上来说勇于突破或者追随他人都可以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出现观点模糊、没有观点的问题,这是议论文的一大禁忌。
3.注意材料的态度倾向。命题者在引用或表述一则材料时,往往会包含情感态度,考生在审题时务必要能领会,在立意时尽量选择材料中暗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下面这则材料: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部电视剧,而在现实中,这句话也常常被人们奉为警世之词。亲友们常常提醒我们:在存取款过程中、在路边等候时、在长假出行中……都不要和陌生人随意说话,谨防受骗。可就在前两天,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大一新生们却接到一份相反的特殊作业——主动找陌生人搭讪,而且得把对话记录下来。
这个材料虽然没有明确的态度倾向,但可以感觉出材料是倾向于南财学生做法的,同时这也是应该被鼓励的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因此,在立意的时候就不可以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角度入手。
注意材料中暗含的态度倾向,有时候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题立意,例如:
爱好虚名的人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自己的幸福”,爱好享乐的人认定“他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但拥有智慧的人则认定“他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玛克斯·奥勒留,《沉思录》)
这个材料比较晦涩难懂,在很多学生看来根本就不知所云,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审题立意,但仔细观察作者在表述三类人对于幸福看法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肯定最后一种幸福观的,即“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这样就好理解,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幸福,即幸福来源于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可以创造幸福。从这些角度入手就好立意,即使前两种观点没弄明白也没有关系。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时,首先要弄清材料类型,明确是记叙类材料还是议论类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审题方法。这样既有助于我们快速地审题,又可以保证审题的准确度,避免偏题跑题等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江苏教育考试院.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