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波
10月21日,山东铁路发展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600亿元。这是山东第一支省级铁路基金,标志着山东省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据了解,山东铁路发展基金,是由省政府主导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在基金用途上,最少70%用于包括国铁干线、城际铁路等在内的山东铁路项目的省级资本金出资,其余30%左右参与土地综合开发、资本市场运作等提高资金收益。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山东将全面启动环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铁网规划建设,重点建设济青高铁、鲁南高铁、济南至聊城、潍坊至莱西以及济南至滨州、东营等高铁项目,建成“两横两纵双辐射”的高铁网,基本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实现市市通高铁。实现上述目标,山东省需在“十三五”期间新建、续建高铁里程1450公里,总投资2200多亿元。
高铁改变一个国家,更改变一座城市。高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杠杆,在一个一直有“城市竞争”传统的国家,持续的高铁建设大潮,也必然触发新一轮城市高铁大争夺、大博弈。
在中国,高铁经济具有“两重性”: 它的发展既可以直接带动建材、钢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去产能。同时,也对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巨大的作用。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高铁争夺战愈演愈烈。此外,随着部分线路高铁的成功,比如京沪高铁、广深港高铁的盈利,高铁对一些旅游城市旅游业的推动,高铁开始越来越被视为拯救某一地区经济颓势的工具和杠杆。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总投资规模预计在1.6万亿左右。其中,交通被视为能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之一。
但是,别处的成功未必可以复制。高铁效应是否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呢?其实不然,日本学者Nakamura和Ueda调研得出结论:“乡村区域如果不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等,很难由于高速铁路的通过而获得利益”。
另有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只能给予一个城市提高其地位的契机,而最终结果决定于外溢和回波效应的累积,也即是说,高铁枢纽的兴建只有与高效的地区经济、其他交通模式的密切关联、城市以往商业中心的连接、相关部门的鼓励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竞争优势,而并不是所有高铁沿线站点都会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高铁本身具有“两重性”,但它本身作为产业的一个属性不能过分放大。它更重要的属性是第一个,它是提高要素积聚效率的一种工具而已。提振一个地方的经济,归根结底是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激发深层的活力,而不是单纯用交通建设来拉动。
另一方面,高铁由于巨大的投资和公共属性,它必然有赖于权力的推动和规划,它无法完全地搞市场化。但也不要忽略,合理的规划、适度的布局,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