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云 朱臻荣
(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普洱,665000)
七叶莲苗木施肥方式与施肥量的筛选1)
刘庆云 朱臻荣
(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普洱,665000)
以珍贵药材树种七叶莲的3个月生播种苗为研究材料,选用腐熟羊粪、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和微生物肥等4种肥料配比,分析不同肥料对七叶莲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七叶莲种植适宜的施肥方式和数量,为其今后规模化生产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对七叶莲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生长效应影响最显著的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CO(NH2)21.25 g·L-1+P2O51.25 g·L-1),是刺激苗木地上部分生长的最佳施肥组合方式。肥料配比对不同苗木生长时期的生长效应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施肥后的第2个月和第3个月,使七叶莲苗高生长最快的是施肥量为1.25 g·L-1的复合肥,分别是对照苗高的1.44倍和1.74倍,对七叶莲苗木根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施肥第5个月后,尿素+过磷酸钙的肥料(CO(NH2)21.25 g·L-1+P2O51.25 g·L-1)对七叶莲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影响最明显,苗木生长效率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3倍和1.54倍,而使生根数量和平均根长最优的为施肥量为2 mL·L-1的微生物肥,分别是对照的1.83倍和2.44倍。
七叶莲;苗高;地径;生物量;施肥处理
WithScheffleravenulosa3-month-old seedling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compositions on the seedlings growth affects. The fertilizer pattern have four types, including rotten sheep manure, urea+superphosphate, compound fertilizer and microbial fertilizer. We aimed to find out the best fertilizer pattern and amount forS.venulosaseedlings. The influence of CO(NH2)21.25 g·L-1+P2O51.25 g·L-1as one of urea+superphosphate have a most influence on the height, ground diameter and biomass ofS.venulosaseedlings which is most remarkable in all fertiizer patterns. The fertilizer patterns have a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the different growth times ofS.venulosaseedlings. Compound fertilizer (The amount is 1.25 g·L-1) affects the seedling height growth after 2-and 3-month fertilization which are 1.44 and 1.74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eedlings, respectively. The 1.25 g·L-1compound fertilizer has an obvious acceleration. The most effective fertilizer pattern for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growth is CO(NH2)21.25 g·L-1+P2O51.25 g·L-1after 5-month fertilization which are 2.3 and 1.54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2 mL·L-1microbial fertilizer is optimal for rooting number and average root length which are 1.83 and 2.44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七叶莲(Scheffleravenulosa)也称为密脉鹅掌柴,是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广泛分布在云南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具有治疗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消肿止痛和舒经活络的功效,是云南省彝族、佤族等多民族的常用民族药材,也是云南生物医药重点培育的10大品牌之一[1]。近年来,七叶莲作为新型止痛药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厂家的认可和青睐,用量呈上升趋势,仅云南省年均使用量就超过50 t,且呈不断增加趋势,七叶莲除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外,在园林绿化方面还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而长期以来遭到无节制的掠夺性采挖,造成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成为制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原材料的瓶颈。
七叶莲人工种植规模化生产尚未开展,七叶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成分、药用机理、临床效果[2-8]等方面,有关其育苗、造林方面的研究目前未见报道。通过规模化的人工造林,是保护和开发七叶莲种群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苗木培育是造林的基础,施肥又是加快苗木生长发育、提高造林成效的重要措施之一。施肥可通过对植物光合性能、新陈代谢、根系和土壤环境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9-11],是栽培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巨大,而土壤又往往不能完全及时满足植物的需要,因此,施肥就成为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的主要措施之一[12-17]。本试验通过选用腐熟羊粪、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和微生物肥等肥料组合方式对七叶莲苗木生长的影响进行试验,目的是探索七叶莲幼苗对肥料配比的需求,以确定七叶莲适宜的施肥量,培育优质壮苗,为七叶莲的规模化育苗及制定集约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设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内。地处北纬22°47′20″,东经100°59′04″,海拔高度为1 300 m,一年中受潮湿的西南季风和干暖的西北风南支急流交替控制,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类型,干湿季明显,5—10月份为雨季,年均温为19.3 ℃,≥10 ℃积温6 000~7 500 ℃,最热月(7月份)均温为23.9 ℃,最冷月(1月份)均温为13.9 ℃,极端最高气温38.6 ℃,极端最低气温-3.4 ℃(1974年1月份),年降水量1 580 mm,年日照时间1 900~2 200 h,土壤属于泥质岩风化物发育的红色赤红壤,土体深0.8~1.0 m,土壤肥力中等。
七叶莲种子采自思茅区翠云乡,经堆沤清洗,制得净种净度为91.6%,千粒质量为1.67 g,平均发芽率为63.2%。于2013年7月26日经湿沙贮藏,2013年11月7日播种。
本试验所采用的七叶莲苗木于2013年11月7日播种。具体操作步骤为,苗床整理成高床,用800倍液多菌灵溶液浇灌苗床后,将洗净的种子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干后人工均匀撒播于苗床上,覆盖一层火烧土以不见种子为宜,再覆盖一层松针(目的是增温保湿,防止浇水时冲刷土壤)浇透水。以后种子萌芽前每天早晨08:00后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观察是否有病虫害发生。15~25 d萌芽,由于冬季气温低,七叶莲萌芽后生长缓慢,于2014年2月份幼苗高5~7 cm时移入备好营养土(选择砖红壤、赤红壤生土,取土深40 cm,破碎后,去除杂质,在太阳下暴晒1周后,按V(生土)∶V(火烧土)∶V(过磷酸钙)=80∶18∶2均匀混合制成育苗基质)。营养袋使用直径14 cm×高18 cm圆形黑色塑料袋(容积为0.002 77 m3),整齐摆放成宽约1.5 m的长方形,步道留30 cm。移苗后浇透定根水,以后根据营养袋表层土壤颜色判断,土壤颜色变浅,看上去干燥时浇水。主要根据天气阴晴状况,阴天隔天浇水1次,晴天每天浇水1次。
施肥处理:2014年3月份开始施肥,施肥前苗木平均高度为8.70 cm,地径为0.37 cm。
圈肥是有机肥的一种,属绿色环保肥料,是改良土壤最好的肥料,含有丰富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18]。本试验用圈肥为充分发酵的羊粪,是品质较优良的有机肥之一;苗木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需要量大,复合肥能促进苗木生长,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试验使用氮、磷、钾质量分数均为15%的复合肥;经检测,普洱市大部分地区缺磷,用尿素和过磷酸钙配合能有效快捷地促进苗木生长,试验使用W(尿素(CO(NH2)2))∶W(过磷酸钙)=1∶1;微生物肥对植物具有较好的预防病菌、促进生长和生根的作用,试验使用芽杆菌孢菌。施肥类型为4个类型,分别是圈肥(腐熟的羊粪)、微生物肥(芽杆菌孢菌)、复合肥、尿素+过磷酸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每个类型有3个处理,每个处理为20株,重复3次,并设置对照,供试苗木共计780株。各处理之间用其他苗木隔开,不重复排列。处理1为对照,处理2为每株施腐熟羊粪1 g,处理3为每株施腐熟羊粪3 g,处理4为每株施腐熟羊粪5 g,处理5、处理6、处理7分别为每株施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25、1.60 g·L-1的15%-15%-15% NPK复合肥,处理8、处理9、处理10分别为每株施[CO(NH2)21.00 g·L-1+P2O51.00 g·L-1]、[CO(NH2)21.25 g·L-1+P2O51.25 g·L-1]、[CO(NH2)21.60 g·L-1+P2O51.60 g·L-1],处理11、处理12、处理13分别为每株施芽杆菌胞菌1、2、4 mL·L-1。分别于施肥1、2、3、4、5个月后测定每个处理七叶莲的苗高(cm)和地径(cm)。并于施肥5个月后随机取3株有代表性的苗木测定地上部分质量、生根数量(一级、二级侧根)、平均根长(一级侧根)。
数据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施肥后1个月至5个月的七叶莲苗高和地径进行分析,同时进行LSD两两比较。数据分析均在Excel2007和SPSS17.0中完成,显著度P<0.01。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苗高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七叶莲幼苗12种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在施肥后都有显著差异,施肥后2个月和3个月时,处理6使苗高达到最高,分别为20.17、31.90 cm,是处理1的1.44倍和1.73倍;在施肥后4个月和5个月时,施肥效果最好的为处理8,分别达到42.16、58.67 cm,是对照(处理1)的2.10倍和2.30倍。
不同处理施肥1个月后,苗高生长差异小,随苗龄增长差异越来越大,到施肥3个月后苗木高生长迅速,生长最高与最低相差13.57 cm,到施肥5个月后生长最高与最低相差33.10 cm。各施肥处理对七叶莲幼苗高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均比处理1高11.63~33.10 cm,复合肥和尿素+过磷酸钙的施肥方式的苗高要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在施肥后1、2个月时,圈肥和微生物肥对七叶莲的苗高影响并不显著,圈肥在施肥后3、4、5个月才显著高于对照条件的苗高。
表1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苗木高度的影响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1)。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地径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12种施肥处理与对照的七叶莲幼苗在施肥后地径都有显著差异,在施肥后120~240 d,处理8均使地径最高,分别是处理1的1.15、1.26、1.25、1.49、1.54倍,其次是处理4,地径达到1.000 cm。
微生物肥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对七叶莲苗木地径生长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影响并不显著。
表2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苗木地径的影响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全株鲜质量、生根数量、平均根长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间全株鲜质量、生根数量和平均根长的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经不同施肥处理的全株鲜质量为121.70~205.60 g,施肥处理8全株鲜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是对照(处理1)的1.69倍,其次施肥效果好的是处理9;生根数量最佳的是处理12,经不同施肥处理的生根数量为6.00~11.00根,处理12生根数量显著高于处理1,是处理1的1.83倍,其次是处理11;经不同施肥处理的平均根长为13.6~33.3 cm,处理1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处理1的2.44倍,其次是处理11。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的苗高、地径、全株鲜质量、生根数量和平均根长的生长都有显著的影响,施肥明显地促进了七叶莲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CO(NH2)21.60 g·L-1+P2O51.60 g·L-1对七叶莲苗高、地径和全株鲜质量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可推荐作为七叶莲苗木培育规模化生产上使用。
普洱地区的土壤类型为赤红壤,是培育幼苗基质营养土的主要组成部分,N、P营养缺乏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9],N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的生命元素,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营养体健壮,提高产量;磷肥则能促进植物各种代谢,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提高植物的抗性[19]。N、P配比可极大限度提高植物生长,尿素和过磷酸钙的施肥组合则为七叶莲幼苗阶段给予很好的营养补充,通过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施肥见效快,效果明显。微生物肥则在七叶莲幼苗阶段对苗木生根数量和平均根长有明显的效果,能较好地刺激苗木根系的生长。因此,适宜的施肥量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肥料使用量过少,则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求,对植物生长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肥料使用量过多则出现营养过剩或造成毒害,从而影响植株生长[11]。
表3 不同施肥处理对七叶莲苗木全株鲜质量、生根数量、平均根长的影响
处理全株鲜质量/g生根数量/根平均根长/cm1(CK)(121.70±3.40)D (6.00±0.25)E (13.60±0.55)E 2(143.40±7.35)CD(9.00±0.41)BCD(28.60±1.5)BC3(154.60±5.26)CD(10.00±0.26)ABC(32.00±3.51)AB4(167.50±4.27)BC(8.30±0.29)BCD(25.40±1.12)BCD5(168.30±10.34)BC(7.30±0.26)DE(21.50±0.62)CDE6(172.90±7.60)ABC(7.30±0.31)DE(25.00±1.73B)CD7(162.90±11.22)BC(8.00±0.19)BCD(24.80±1.69)BCD8(205.60±5.18)A(6.30±0.34)DE(18.30±0.75)DE9(196.10±7.62)AB(7.30±0.28)CDE(19.80±1.06)DE10(164.90±3.49)BC(7.70±0.34)CDE(18.40±0.52)DE11(142.90±7.50)CD(10.30±0.23)AB(33.30±2.81)AB12(146.90±4.93)CD(11.00±0.21)A(39.80±1.25)A13(147.60±4.82)CD(8.30±0.22)BCD(32.20±2.35)AB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苗高和地径是苗木检验中的重要因素,在苗木生长效应中作为常见的指标,良好根系的生长则是保证苗木质量的基础,苗木吸收营养和矿物质元素主要依靠的是根部,在育苗过程中,根系生长应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有句俗话“水长苗,旱长根”,饱和的水分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而植物通常会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分配更多的光合产物到地下部分,以形成更多根系,促进养分的吸收。微生物肥料能有效促进植物根的生长,通过固N、促进无效P分解为有效P,供苗木根系吸收利用,或者通过菌根促进根系生长,拓展根系的吸收范围,为苗木来年或短期胁迫环境下生长提供养分[10]。
[1] 朱臻荣,张志清,汪昆仑,等.云南七叶莲资源调查与生物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101-103.
[2] 崔涛,彭玲芳,夏伟军,等.密脉鹅掌柴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89-92.
[3]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制药厂金品系列药品临床推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50.
[4] 彭玲芳,夏伟军,崔涛,等.密脉鹅掌柴的化学成分研究(Ⅰ)[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5):513-514.
[5] MELEK F R, MIYASE T, KHALIK S A, et a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Scheffleraarboricola[J]. Phytochemistry,2003,63(4):401-407.
[6] BRACA A, AUTORE G, De SIMONE F, et al. Cytotoxic saponins fromSchefflerarotundifolia[J]. Planta Medica,2004,70(10):960-966.
[7] SRIVASTAVA S K. A sitosterol glucoside fromSchefferaimpressa[J]. Fitoterapia,1990,61(4):376.
[8] PUROHIT M C, RAWAT M S M, PANT G. Spermicidal activity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Scheffleravenulosa[J]. Fitoterapia,1993,64:274-275.
[9] 周玮,周云超.施肥对马尾松幼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3):70-74.
[10] 王冉,李吉跃,张方秋,等.不同施肥方法对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98-106.
[11] 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2] 尹艾萍,付玉嫔,祁荣频,等.磷胁迫和不同栽植方式下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变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5):53-58.
[13] 蒋云东,王达明,邱琼,等.7种热带阔叶树种的苗木施肥试验[J].云南林业科技,2003,103(2):11-16.
[14] 郑海水,杨斌,傅强,等.不同施肥措施对西南桦幼林生长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3):1-6.
[15] 陈琳,曾杰,徐大平,等.氮素营养对西南桦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0,46(5):35-40.
[16] 付玉嫔,徐亮,白尚斌,等.氮磷营养对旱冬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5):555-558.
[17] 刘水娥,张方秋,陈祖旭,等.NPK营养元素不同配比对马占相思苗期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2):163-168.
[18] 陈继洲,郑文武,王春,等.土壤肥力与苗木生长[J].中国林业,2009,55(7A):5.
[19] 李海霞,许传玲,郭树平,等.供氮水平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物量、氮磷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5):79-84.
Selection of Fertilizer Pattern and Amount forScheffleravenulosaSeedlings//
Liu Qinyun, Zhu Zhenrong
(Puer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Puer 665000, P. R. China)//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6,44(9):50-53.
Scheffleravenulosa; Seedling height; Ground diameter; Biomass; Fertilizer treatment
刘庆云,女,1966年8月生,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E-mail:lqy0818@sina.com。
朱臻荣,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E-mail:13577952385@163.com。
2016年 2月17日。
S723.7
1)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013CG001)。
责任编辑:任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