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饭局是一种扩大社交范围的交际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颇费心机的亚文化载体。《中国青年报》曾经调查,56.6%的人感叹自己饭局很多。“出局”“入局”构成了一些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本文辑要网民文章,以剖析部分年轻人追逐饭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和社会背景。
入局与出局
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见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故友。故友在基层某机关当临时工,席上坐着十几号人,论官职,他什么都不是;但论年龄,他在饭桌上排第二。席间,大家推杯换盏。坐在他身边的是个年轻大学生,两个月前刚被单位提拔为副科长。这位副科长首先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向比我朋友小6岁的科长敬酒;才轮到故友时,他稳稳坐在椅上直呼其名。
对于那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副科长来说,在缺乏教养方面,他属于不尊重同事。这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惯坏了他的德行。
饭局不仅是为了吃饭,还为了会友、叙情、说事,商洽和攀附的升迁。贿赂大多是从饭局开始的。合同也多是在饭桌、酒杯间签了下来的。
几天前,我有一个年轻的科研朋友突然来电话,说他组一饭局,务请我几月几日到那儿。我大约迟到半小时,走进一个豪华的包间才知道,来赴这场饭局的其实只有我一人。而其他的同学和朋友,都因为无法推掉别的饭局没有来。他把他的手机递给我,苦笑说:“我结婚几年没人请我吃过饭,因为没有饭局被老婆瞧不起,等一会儿我老婆打电话过来时,你就说我在饭局上喝多了,说张局长、李厅长都喝得不省人事,还约着明天、后天都要请我到别的地方喝。”
我接过朋友的手机望着他,想了一会儿点点头,突然很想和他抱在一块哭一场。
(新浪博客 孙春旺)
为什么青年沉迷饭局?
你或许经常收到饭局邀请,大部分是并不熟识、仅有一面甚至只通过电话的工作联系人。此刻务必要保持清醒,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多么受欢迎。陌生邀请者除了你的职位、地位、身份背后的潜在利益,其他的他们一无所知,也并不关心。
邀请你对于邀请者来说,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功能:一是认识认识,联络感情,目的是为了以后办事方便,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饭局甚至成为在你身上的长远投资。二是直接找你办事,这种饭局赤裸裸的,推杯换盏都是前戏。第三,如果受邀者有一个耀眼的光环,还能向饭局的其他参与者证明自己交际广泛、手眼通天。
(共识网 黄煊墨)
周旋饭局有什么用?
有媒体报道称,饭局已经成生活常态,不吃工作就混不开。一项大型调查显示,有98.1%的人平时都有应酬,其中37.1%的人平时应酬很多。
的确如此。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饭局文化往往是最没文化的,但是,还是不得不或欣然或无奈地围着饭局打转。
这就要求,看待饭局,必须要分清,到底是为了饭,还是为了局。人是靠吃饭活着的,民以食为天,为了吃饭的饭局,没什么不好,也能拉动消费,天经地义。但要是为了“布局”,让人在权力与利益的框架中穿梭,这样的饭局,恐怕就不是好事情了。
现在人们经常感叹,我们生活在关系型社会中,每个人都得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这样才可以在一个圈子里,摆脱一些权力,甚至是秩序的控制,来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当这样的意识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哲学,当然就很可怕了,它意味着公平与规则并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信仰,背后自然也有民主与法治的缺失。
(凤凰博报 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