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初探

2016-11-05 03:45:19赵桂芳WangyanZhaoGuifang
孙子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兵学文艺文化

王 岩 赵桂芳/ Wang yan Zhao Guifang

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初探

王 岩 赵桂芳/ Wang yan Zhao Guifang

文艺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自身熟悉的音乐领域和参与兵学文化实践,对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文艺历来与军事相伴相生。二、文艺传播的独特优势。三、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的路径。

文艺传播 兵学文化 历史传承

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合称。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和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书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之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是互融互通的。不论哪种形式,均是表达内心情感、再现社会生活,是人们对生活体验的提炼和升华,亦是人们日常进行审美娱乐的特殊方式。文艺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手段,将文艺思想、文艺作品或文艺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文艺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自身熟悉的音乐领域和参与兵学文化实践,对这一方面进行一下初步的探讨。

一、文艺历来与军事相伴相生

1、古代兵学文化的文艺传播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是《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楚汉相争之际,垓下之战,韩信用“四面楚歌”瓦解楚军。汉军抵楚营外,扮楚人声音唱歌,歌云:“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军歌四起,使楚军以为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从而军心大乱,助汉军分尸项羽,大获全胜。

东汉年间有:“批铁甲兮,挎长刀。 与子征战兮,路漫长。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踏燕然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这是一千多年前东汉帝国的士兵们所高唱的军歌,东汉帝国的士兵们正是唱着这首歌,出塞三千里,重创北匈奴,吓得单于连夜逃跑。《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空城计,弹琴奏曲,智退司马懿。这都是家喻户晓的运用音乐退敌的故事。

西晋末年,晋军大将刘琨据守晋阳,“琨乃乘夜登楼清箫,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笛,贼又流涕嘘唏,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奏”。

唐、宋、元、明、清更是兵学文化发展的高峰。唐代《大角歌》:“风飞兮旌旗扬,大角吹兮砺刀枪。天苍苍,野茫茫,蓝天穹庐兑猎场,锋镝呼啸虎鹰扬”。宋朝凯歌:“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水倒流,从教西去作恩波。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记书。”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党项羌族的西夏不断向广大西北内地蚕食骚扰。王安石变法后,在陕甘一带配备兵力,对侵略者展开了大力反击,收复了不少失地。沈括当时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曾制作《凯歌》数十曲,令士卒歌之,用来鼓舞士气。 元末军歌:“风从龙,云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 天道残缺匹夫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亲作《凯歌》:“万人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令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清朝有《大清帝国陆军军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皇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娇子吾纵横。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勤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古代还有大量的军事题材的诗词影响深远,如岳飞的《满江红》,慷慨悲歌、激励斗志。许多边塞诗词,既描写边塞战争,也描写边塞风光、边塞生活、边塞壮志、边塞忧思和边塞怀古。

这些兵学文化伴随着文艺载体流传千古,后人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受到启发和教育,使兵学文化借助和伴随文艺作品而得到广泛传承。

2、现代兵学文化的文艺传播

文艺传承方式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占有相当地位,而且在现代战争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已经成为军事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抗战时期,各种题材的军歌应运而生。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还有《歌唱二小放牛郎》《解放区的天》《拥军花鼓》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抗战时期,我们所处的沂蒙山区,虽然条件艰苦、设施简陋,面临着日伪的频繁扫荡,但文化生活、文艺创作一直伴随着对敌斗争,诞生了《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至今仍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1943年还创建了《山东画报》(该报的前身是八路军115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士画刊》)。《大众日报》的创始人之一、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就牺牲在大青山反扫荡中。这些产生和流传于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以时代性与民族特征相结合,以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结合,以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塑造了抗日军民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根据地生活,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现在虽然是相对和平时期,但反映军事历史题材和军旅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同样不可缺少,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京剧中的《杨门女将》、豫剧中的《花木兰》、影视剧中的《三国演义》、舞蹈中的《红色娘子军》、曲艺中的《岳飞传》等等。军事题材的小说不胜枚举。就歌曲而言,真是数不胜数。《飞行员之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长城长》《小白杨》《一二三四歌》《军港之夜》《当兵的人》《我的老班长》《当那一天真的来临》,还有《上甘岭》《地道战》《红日》《闪闪的红星》《红高粱》等影视剧的主题歌和插曲,都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兵学文化理念。

3、国外兵学文化的文艺传播

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东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展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军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文艺创作也各具千秋,但兵学文化的作用和传承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他们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此期间产生了一大批军事题材的歌曲,如大家熟知的《神圣的战争》《喀秋莎》《小路》等。《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是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笔写出来的乐曲,对于鼓舞士气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后来成为法国国歌。英国一战时的歌曲《老兵不死》,在二战中被美军传唱到各个战场。《啊,朋友再见》本是意大利游击队的一首歌曲,后被前南斯拉夫作为电影《桥》的插曲。1940年美国拍摄完成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情故事的电影《魂断蓝桥》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更是风靡全世界。

二、文艺传播的独特优势

1、感染力强。《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这是就音乐而言,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同理。公众喜欢艺术,陶醉于艺术,就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形象化的特质和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引起公众的共鸣。一曲《为了谁》,就把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揭示得淋漓尽致。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学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但由于原著大多是古汉语文体,对于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无论从阅读还是从理解上都会有一定的难度。苦读死读不如在乐中受教。用文艺作品寓教于乐,可以更好地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感受、认知兵学文化的真谛。

2、覆盖面广。文艺作品由于吸引人,所以也易记易传。从历史来看,众多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文艺作品,一经问世,就不径而走,生发出巨大的传播能量。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文艺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宽广,由原始传播(口口相传、口传心授),到乐谱传播,再到电子传播和计算机网络传播,传播范围得到了无限扩大,甚至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打烙印深。古今中外的许多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给人们打下了深刻烙印,世代流传,津津乐道。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从主要情节、人物到主题歌,即使文化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耳熟能详。草根歌手“大衣哥”就是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而登上大雅之堂、名扬全国。河南先后有几个丫丫学语的小女孩就是以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而崭露头角、名声大震。这些又带动了兵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三、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的路径

用文艺形式传播兵学文化的路径很多,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情况和自身实践经验看,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以纪念馆为载体传播兵学文化。在全国众多的纪念馆中,相当一部分纪念馆承载着兵学文化的传承内容,也融进了大量艺术手段。以《沂蒙红嫂纪念馆》为例。《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独特的古山村建筑风格,系统的"红嫂"事迹介绍,堪称全国独有。以图、文、声、光、电、实物、民歌、民谣等相结合,生动地反映了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谊。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事迹,通过大幅浮雕展示小说《红嫂》片段;多媒体播放舞剧《沂蒙颂》主题歌“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和京剧《红云岗》选段“为亲人熬鸡汤”,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像。一个实物锅灶讲述了红嫂原型明德英当年熬鸡汤的过程。一幅幅图文和民歌民谣中包含着感人的故事。有一首歌词写到“那一座山,那一条河,那一副担架,那一辆木轮车,运送过多少你呀,掩护过多少我。顶着枪弹冒着寒风踏着荆棘窝,妇救会的大嫂为我缝补棉袄,民兵连的大哥为我点着烟袋锅,白发的大娘为我煎汤敷药,儿童团的小鬼为我唱着抗战歌,这一切一切让我难忘却,她永远激励着我。”一首歌词容纳了多个场景、多个故事,具有动态、真实、感人、入心入脑之效应。还有逼真的红嫂雕塑,石墙、茅屋、鸡窝、羊圈等实景现场和声、光、电的渲染,如同把参观者带到了当年,使人永远难忘。该馆被定为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每年前来学习的国家部委、省内外党员干部达10余万人次,带动前来参加学习的各界群众年平均达30万人次。被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县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为了使齐鲁兵学文化发扬光大,建议创造条件开辟“齐鲁兵学文化展览”。

2、以诗、歌、操为载体传播兵学文化。《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学术性很强,非专业研究人员都很难系统把握。不妨化整为零,把十三篇中的核心内容、名言警句用诗或歌的形式进行传播,开展《孙子兵法》进校园活动,也可以与广场舞、健身操、创作比赛等结合起来,使大家先引起兴趣、加以关注,再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3、以故事、绘本、卡通、动漫等为载体传播兵学文化。人类迈入了影像时代,视觉形象在社会中获得了优先性和至上性。文艺传播的变化促使文艺大众化、平民化。诸葛亮成年后的事迹,已经过20多次全国性的诸葛亮文化研究会进行研究,其成果可以用文艺形式进行传播。少年诸葛亮的故事目前还不多,我们作为诸葛亮家乡人,从小听着流传于民间的少年诸葛亮智慧故事、兵学故事和道德故事长大。如:小诸葛用高粱桔插迷宫抓鱼被称为八卦迷宫的雏形;先有小诸葛燃豆叶熏田鼠后有火烧赤壁;小诸葛捉蚂蚱给老奶奶治病等。这些事迹故事可以以故事、绘本、卡通、动漫等形式,创作成少年诸葛亮兵学、智慧、道德系列故事,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

不久前,我们沂南拍了十六集电视连续剧《一代智星诸葛亮》。该剧的主题歌《卧龙颂》,由新华社山东分社电视部主任赵连兆作词,我们两人谱曲。这是一次发挥音乐艺术功能对兵学文化传承的有益尝试,也是运用孙子兵学思想进行音乐创作的一次实践。我们本着“战胜不复”“奇正相生”的理念,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打破常规、冲出羁绊、力求出新。在一首不足四分钟的歌曲里,用十八句歌词145个字概述了诸葛亮辉煌的一生,词句不苛求整齐统一。在旋律风格上,该剧编导曾给我们指定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刘欢为代表的通俗唱法,一种是以杨洪基为代表的美声唱法,当时刘欢的歌唱生涯正盛,年轻人都喜欢他的歌,在讨论会上大多数人主张写通俗唱法。我们从多年研究齐鲁文化、孙子文化、诸葛亮文化的角度,反复比较,决不盲从,最后认为,写成美声唱法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曲调上采用了羽调式,风格上接近于传世佳作《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但旋律有很大差别。第一乐段采用叙事方式,向听众交待诸葛亮本是阳都城的一个农民,身居山中躬耕苦读,饱尝人间世情。曲调平和亲切,略带深沉,四个乐句起承转合,旋律流畅上口。第二乐段,从“十年磨一剑”开始,用音程大跳的手段,使情绪上扬,紧接着改用四分之一拍型,铿锵有力,将“平南中定西蜀白帝城下托孤大义撼千秋,借东风造流马纶巾羽扇决胜千里智星一代万古筹”一气呵成。从“泣血赋两表,鞠躬写赤诚”转入中速、深情地歌唱,表现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兴汉祚讨贼逆祁山六出丹心一片赢得汉家三分鼎”唱出第一个高潮。略有平复,带有感慨地唱出“自古沙场多忠骨,何惧五丈秋风。业未就功已成,披肝沥胆复何求”。最后用递进的手法将歌曲推向高潮,用平和的曲调谱写了“留与后人评”的慷慨坦荡,表现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整首歌曲起伏跌宕,大气磅礴,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等文艺形式的独特作用,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兵学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防意识,为振兴中国兵学、加强武德教育做出我们音乐人应有的贡献。

附《一代智星诸葛亮》主题曲《卧龙颂》。

(责任编辑:曹永孚)

Review of Disseminating the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with Literary Styles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s is occupying a more important poison in human social life. Disseminating the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arts has a unique function tha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and replaced. Based on the musical area that the author is familiar with and the practice of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that the author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author makes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this issue. First, literature and arts have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military. Second, the unique superiorit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s. Third, the ways concerning disseminating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arts.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e and Arts; Military Science Culture; Historic Inheritance

E8

A

2095-9176(2016)05-0082-06

2016-8-8

王岩,山东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声乐艺术硕士;赵桂芳,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理事,沂南县人大原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兵学文艺文化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孙子研究(2022年5期)2023-01-08 01:46:30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孙子研究(2022年2期)2022-06-09 08:21:3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谁远谁近?
□文艺范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孙子研究(2017年2期)2017-04-11 11:20:12
节日畅想曲
意林(2011年21期)2011-05-14 04: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