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松
摘 要:一件完整的创作,无论从造型、装饰都应该和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创作者要有天资、才情,外加钻研传统,多看传统优秀实物及图片,从中提高修养、充实底蕴、丰富构思、不断更新。
关键词:紫砂;艺术;创作;传统;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42-01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至今,已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她的使用性;另一个便是她的艺术性。无数的紫砂艺人经过不断地研究、改进,逐渐地将紫砂的这两个特性完美融合。比如,时大彬,他摒弃了传统艺人的匠气,在小壶上下足功力,使其所做之壶更加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又如,陈曼生,他虽不制壶,但他与杨彭年兄妹合作的“曼生十八式”,在造型设计和装饰上都极具美感,影响甚为深远。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宜兴紫砂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简单地从紫砂的泥料、紫砂壶的分类,以及养壶的学问三方面探讨宜兴紫砂的独特魅力所在。
宜兴紫砂艺术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支,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世人所接受和喜爱。它的独特魅力是以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形技法、质地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特性尤其以紫砂壶为代表。 紫砂壶,这种用紫砂泥做的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因为一方面它是一种文化形式;另一方面是它独特的成形技术在紫砂艺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紫砂艺术独特的艺术风貌。大江东去,浪淘沙,却淘不尽这泥丸小壶的精巧。“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自宋以来,紫砂的优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记。对于紫砂的未来与发展,本人作为陶人,想从紫砂器型的设计上阐述一下观点。具体地说就是要“保持传统与适度创新”,这是紫砂继承和发展的要义。
适度创新是把握文化发展脉络的需要,文化是一条不断开拓的路,是一条流动的河,是跳动不息的脉络。“流水不腐,户枢不蠧。”正如我们所知的,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种创造与表达,只有时刻把握文化的发展脉络才能紧扣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保证其具有不竭动力。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工作者,在这个时刻必须要神清目明,要清晰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并以此为基础,注入时代的新气象,而非不辨方向,或误入文化的歧途和陷阱,或所谓的自辟新路,虚张声势,另立门户。适度创新是引导紫砂从业人员提高审美意识的需要,历史上很多紫砂前辈的作品,在某些形制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巅峰的同时,留有浓厚的时代信息与审美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紫砂创作者去临摹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感悟其中的高超技艺与气韵,但如果一味地走老路,迟早是一条道儿走到黑,紫砂的前途也就不容乐观。
人们常说艺术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此话不错,但关键如何创新,怎样创新,在什么基础上创新,有人认为西方艺术是当今艺术发展的基础,现代陶艺是当今紫砂壶艺的主流,然而要知道,就文化也好,艺术也罢,都有着地域性、民族性的问题,任何一方的文化艺术都不可能替代另一方。就不同艺术而言,虽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互联系,它总是独立存在的,如中国画的特点,中国书法有其自身的特色,它无论从材质的运用上,技艺的处理上,审美的观念上等都有它独到之处,是任何艺术都不可代替的。而紫砂壶艺不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且与其它陶瓷艺术又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材质特点和施技手法。所以,现代陶艺的运用,也只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
适度创新是强化人们审美内含的需要,当下,是电脑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的审美内涵,因信息摄入量的增大,事实上正在受到冲淡。没有味道的文化是可怜的,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而现实中隐含着审美贫枯的危机,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对此严重关注,要认识到美总是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意识和精神、群体的理念和理想紧密联系的,并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强化人们的审美内涵。一把好的砂壶,是集材质美、工艺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体的,是火与土的艺术,每一件经过高温的烧制收缩,不可能产生一模一样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观能动的创作激情,就没有流淌的自然美,无法让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艺术涵养造诣的表现。
紫砂文化的厚积是紫砂的骄傲,是宜兴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而作为当代陶人,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重任,正确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一件完整的创作,无论从造型、装饰都应该和内容是浑然一体的。创作者要有天资、才情,外加钻研传统,多看传统优秀实物及图片,从中提高修养、充实底蕴、丰富构思、不断更新,这是作壶人内在应具备的条件,这样的创作精神才能旺盛。然在当今壶艺创作中的现象,许多有关传统与继承和创作关系的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