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乐
摘 要:民歌作为对我国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民歌意境清新,情辞真切,虽然说不上有何等积极的意义,却也表现德国音乐传统的秩序感,体现了德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基本特点。德国古典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精神兼容通变,对欧洲音乐文化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中国歌曲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连接,把握这两个不同地国家艺术歌曲的风格,对改变各国现状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德国民歌;中国歌曲;艺术歌曲; 相同处; 不同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71-02
德国是世界上西方古典音乐的强国。在美声歌唱领域,不管是歌剧演唱还是歌曲演唱,德国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极付有精益求精的歌唱艺术严谨性!尤其是艺术歌曲,以舒伯特、舒曼等为代表的德国艺术歌曲作者,他们的歌曲完全是为了音乐会所创作。抛开这些歌曲的内容,德国艺术歌曲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大众来说不可唱性。这些歌曲之难,已经不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而是除了专业工作者,几乎没人能唱。艺术歌曲的声音演唱和艺术诠释上,德国的歌唱家或声乐教育家们更是让世界歌唱界为之赞叹!但德国民歌并非德国艺术歌曲,它在德国当今社会中会有什么样的地位,这对音乐爱好者,同时对研究音乐和歌曲及社会文化艺术的人,都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文浅谈中同时参考当今中国民歌的发展,并不在于把德国当代民间歌曲和中国当代民歌及发展进行比较,而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德国民歌或民间音乐,对民歌本身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给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对民歌发展多一个参考的角度。
民歌作为一个 概念,听起来似乎并没有太多在理解上的困难。在德文上,和中文一样,对民歌翻译有简单明了的单词,一个是民间歌曲(Volkslieder), 另一个是民间音乐(Volksmusik)。但是和中文不同的地方,甚至和其他大多数西方文字不同,德国民歌还有另外一个单词,叫做volkstümliche Lieder , 通常也被翻译成民歌,或volkstümliche Musik民乐。民歌和民间歌曲德文中是不同的词,在中文翻译上对两个词,找不到一个能相匹配的词,不得不将(Volkslieder)民间歌曲之后称其volkstümliche Lieder为民歌,而实际上,这种被称为volkstümlich的音乐或声乐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作品。换言之,很多国家暂时还没有准确的定位volkstümlich的音乐或声乐作品。
德国人说的volkstümlich 的大致意思是说“类似民族的”。这种“类似民族的”声乐作品,听起来像是民歌,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民歌。
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即那些被视为真正来自民间的歌曲,大多处在三无状态。
1.无作词者
2.无作曲者
3.无产生的准确年代和地点。
当然民间歌曲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色,但三无状态是辨别和衡量民间歌曲的快速准确方法之一。近年来,人们给了民间歌曲一个新名称:原生态。
在德国被视为volkstümlich的歌曲绝对不再是原生态。由于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状况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生态的时代早已过去,或者说早已被改造,或者说早已被挖掘完毕。人们还在唱,但已经没有可以挖掘的作品。德国的真正的民族歌曲实际上已经处在博物馆被封存在的境地。从而可以说,德国民族歌曲实际上已经处在一种消失的境地。比如在德国被视为民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歌曲,由于受整个基督教音乐文化传统的影响,已经不容易看到了。
和德国不同,1949年当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原生态的音乐,即民间音乐作品,不论是汉族歌曲还是少数民族歌曲,都还大量存在。大量的民间小调,民间小曲还普遍活生生地流传在民间,还没有受到外来音乐,主要是西方音乐的影响。不论是在技巧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还保持着千百年来的传统。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民歌开始出现巨大变化。如果把五十年代的歌曲演唱风格和之前的演出风格相比,人们很容易见证民歌的原生态的存在。而再后来,九十年代民歌及演唱和五十年代的演唱相比,虽然都号称是民歌,但在演唱技巧上,又一次发生了突变性的变化。新的民歌在听觉上更圆润,更柔和,同时也更受大众欢迎。对过去传统的演唱方式,新一代的听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认可。
1949起,从搜集民歌开始,原生态的歌曲不仅开始被收集,而且开始被改良。这里有内容上的改良,也有演唱方法上的改良。这个改良运动从五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没有终止过。到如今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歌手们可以获得中国民歌演唱硕士的时候,中国的民歌演唱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原生态了,而是一种被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一个新的歌曲演唱形式。
在民歌问题上,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对原有民歌的改良,另一个则是创造全新的民歌。创造一种新的民间歌曲的形式,其实就是德国人说的volkstümlich。这些新创造的歌曲和音乐,类似传统的民间歌曲,和原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再是原生态,已经不再是无作词者,无作曲者,无准确诞生地点和时间的三无歌曲。
在当下的中国,人们给这样的歌曲起了一个新名词:中国风。
中国风眼下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幼都很受欢迎。虽然中国风这个字眼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但实际上,中国风的作品早就在出现在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
歌曲《我的祖国》、《九九艳阳天》、《艳山红》、《一剪梅》等等都是中国风的歌曲,甚至六十年代出现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作品,也都是中国风的拓展。这些歌曲都以民歌元素为基础,在歌曲内容上,与时俱进,在作曲技巧上都和传统民歌有很多区别。上一个世纪出现的“西北风”是中国音乐人,有意识采用中国民间素材的尝试。这股中国风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得更加猛烈。《青花瓷》、《兰亭序》等歌曲,从标题上,就毫无掩饰地大打中国牌。歌手李玉刚2011年的演唱会,干脆就定名为“中国风”。。很多民歌歌手,美声歌手,无论是内地,或者是台湾香港,其实都是中国风的歌手,他们很多都在中国风上有所尝试。
在中国的音乐制作人及歌唱家们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演唱中国音乐元素的时候,德国人却没有那么幸运。
Volkstümlich这个词在德国一诞生,就不是一个很喜庆的事,在volkstümlich的问题上,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纳粹德国的历史,给德国民间音乐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几乎改变了战后德国音乐的格局,阻止了德国流行歌曲在世界的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德国在第二次大战中,由于突出所谓的纯粹的德意志文化,由于不符合纳粹标准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犹太人的文化,统统受到排斥。跟着倒霉的是来自美国的爵士,被视为玷污德意志精神,爵士音乐从1933年开始遭到禁止,演奏爵士的萨克斯管也因为非正统的德国音色,遭到禁止。在第二次大战中,德国受到热捧的除了德国的古典音乐或军队进行曲,就是德国民间歌曲。
这种德意志文化高于一切的措施,大大疯狂一阵,但随着德国的战败,德国的民歌也被打上了纳粹文化的烙印,不再被看好。德国民间歌曲更多地让德国人自己联想到了纳粹时期。从1945年开始,在很长的时间,德国民歌落入从未有过的低谷时期。从五十年代开始,德国人宁愿去听美英的流行音乐,也不去听那些德国民歌。也许是听够了,也许是不愿回顾过去。
但民歌毕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民歌虽然一时被人们唾弃,但作为民歌,特别是民歌的那些旋律是斩不断的。到了六十年代,德国民歌逐渐走出了阴影,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时的德国民歌,已经不再是战争前的传统德国民歌,而且一种改良的,就是前面提到的volkstümliche Lieder。我们这里且称其为”德国风”。
“德国风”的歌曲并不称自己为“类似民歌的” volkstümlich,而是给自己挂上了一个新招牌,在媒体上被称为流行歌曲 Schlager。这种德国流行歌曲虽然没有叫民歌,但德国人都能感知到,这些歌曲的根是在民间音乐。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德国60年的的流行歌曲,就是德国民歌的翻版。有人看穿了德国流行歌曲的背景,称其为volkstümlich。
这里被称为“德国风”的新歌曲以阿尔匹斯山周围的民间歌曲为基础,集中了乡村舞蹈歌曲和轻音乐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娱乐风格。
在和英美流行音乐竞争中,除了那些模仿英美流行音乐之外,德国月坛出现了volkstümlich 的音乐。60年代末,这股“德国风”的势力开始壮大,虽然还没有在走出狭隘的流传范围之外,但“德国风”开始发酵,成了德语区,包括奥地利、瑞士等三国,甚至意大利北部地区音乐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德国风”的出现,受到国家的支持。德国的国家第一和第二电视台,奥地利和瑞士的电视及电台,都播放“德国风”音乐,而且有自己的“德国风”节目。在德国有 Hitparade (1969-2000), 在奥地利有 Musikantenstadl (1981-2006)。在打着流行歌曲的旗号下,涌现了不少德国大众喜欢的歌曲,也诞生了许多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德国风”的歌星。只是没人被称其为“德国风”歌手,表面上,他们都是流行歌手。不称自己为“德国风”是有其原因。
和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国流行的“德国风”相比,中国的中国风基本上可以说,发展得一帆风顺。
中国有言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风从诞生的一开始,既是一个名正言顺的事。中国民歌没有德国民间歌曲在第二次大战中的“前科”。当中国音乐人开始整理中国民歌时,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理直气壮。
中国当代的作曲家都以有民族风格而骄傲。具有中国风的作品更容易获得广大的听众。无论是中国主流媒体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中国风表示支持的态度。这种支持拥护的态度对中国风的持续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风和“德国风”相比,其中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内容上的不同。中国风的歌曲,从缠绵的爱情歌曲,如《红楼梦》的主题歌,到气势磅礴的爱国歌曲《我的祖国》,涵盖了广泛的音乐题材,包含了众多社会内容。中国风的歌曲也不再是局限在某一个地方的地方歌曲,西北风格的歌曲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同样可以在南方拥有粉丝,江南的小调《江南雨》都会引来北方众多的爱好者。总之,中国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连接到了一起,和“德国风”的现状有着天壤之别。
“德国风”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爱情主题。不仅在题材上单一,而且在曲调上也很单一。乐曲的雷同是这些号称流行歌曲的致命伤。“德国风”代表性乐队 Die Flippers 的歌曲《我们的婚礼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今天是我们的结婚日
红色玫瑰
献给地球上最美的女人
如果今天是我们结婚日
最美的一日
最美的时刻
来到我的心间
我说,谢谢这美好的时刻
对我是最幸福的时刻……”
“德国风”在创作上的软肋,也许反映出了德国战后文化的特色。在文化艺术上,德国在西方社会没有多少话语权。而且似乎德国人也没有意图要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就和英美电影占领德国市场一样,英美在音乐上也压倒了德国人。
不过虽然中国风在其发展道路上和“德国风”有着巨大差别,即使历史背景完全不同,但由于都属于民族音乐的范畴,在其发展上,都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德国风”在英美等很多国家不被接受,同样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中国风歌曲还没有打入西方音乐市场。 从五十年代开始,虽然中国的民间歌曲开始出现蓬蓬勃勃地发展,但在外界看来,仍然是民间音乐。在西方乐坛上,能够登上排行榜的,几乎没有民间音乐。
德国媒体对“德国风”的音乐作品不是不努力推销. 从1986年开始,德奥瑞意四国联合举办的民间音乐大奖赛(Grand Prix der Volksmusik),各国电视台都转播。但即使有现代化的媒体,“德国风”还是停留在德语区内,而英美音乐却始终保持在全球的畅销的地位。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都有人努力把自己的音乐推向世界。有德语区的音乐人在把“德国风”和英美流行的音乐形式,如摇滚进行结合。同样的努力中国也有人在尝试。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风的民歌形式在中国的音乐市场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否走向世界,进入欧美国家,也许取决于如何使中国风混入更多的欧美音乐形式。但相信音乐人们也是想到,在混入欧美音乐元素之后,中国风还能保持多少中国民族特色?中国风音乐进入欧美社会是迟早的事,只是时间是何时还不清楚,为了让这一时间来得早些,一定要靠中国优秀的音乐人才静下心来努力团结共同研究探索,寻求更多更好的进入方式和进入时间。我们期待着,并对其努力的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姚月燕.中国风歌曲流行的原因之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4(30).
[2]李文众,兰龙,郭理远.中国风歌曲的界定及意义研究[J].文学教育,2010(01).
[3]胡予萍.论新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属性[J].大舞台,2013(10).
[4]姚岚.中国民歌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大众文艺,2008(12).
[5]林楠.中国民歌唱法的现状[J].文学教育,2012(01).
[6]郑宝渊.舒伯特歌曲中德奥民间音乐的特点[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