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彦+韩璐璐
摘 要: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从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再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抗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大促进了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主义对于德意志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民族主义一方面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另一方面也成为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思想诱因之一。如何正确地对待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如何把握好民族主义的尺度,良性的民族主义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对关系错综复杂、历史包袱沉重的亚洲国家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民族主义;思想根源
中图分类号:K516;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69-02
“民族主义这个概念具有多义性和矛盾性,很难对它进行描述和界定。民族主义既可用来指称民族解放运动,也可指称民族压迫的一种意识形态。在德国和意大利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导致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解体。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主义成为殖民扩张的动力。在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民族主义又为殖民地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民族主义”最先由Johann Gottfried Herder在1774年提出。民族主义在德语语境中具有明显的消极涵义,而在法语和英语语境中以及法国、英国、美国的政治历史意识中,这一点并不适用。”①
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萌发可以追溯到1517年由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开启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史的开始。天主教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会和封建统治者互相利用。教会帮助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思想,使他们甘心忍受统治者的压榨。作为回报,统治者给于教会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中世纪晚期的教廷腐朽不堪,教会买卖圣职,贩卖赎罪券,欺骗信徒,搜刮民财。其中尤以德意志人民遭受的剥削最为严重,所以当时的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大量财富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入教廷。天主教教会的众多弊端也使许多教会内部的神职人员感到非常不安,他们认为,教会改革迫在眉睫。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正式名称为《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的见解》,以此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路德认为《圣经》而非教皇才是信仰生活的最高权威,他抨击了教会贩卖赎罪券、欺骗信徒的行为。赎罪券并不能洗清任何罪孽,且教皇并没有免除罪孽的权力。最后路德揭露了教皇贩卖赎罪券的真正目的,即搜刮钱财。
1520年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宣称教权并不高于世俗政权,教会无法对自身进行改革,号召德意志的贵族们召开宗教会议,改革教会。路德以此对教皇的专制腐化和对德意志事务的干涉提出抗议,要求德意志在精神上摆脱控制,获得独立。路德“提出了德意志必须依靠德国皇帝和诸侯将罗马教皇的政治经济势力驱逐出德国,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实现教会组织独立的主张②”,这些思想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芽。
在民族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宗教改革以前,德意志并没有统一的德语书面语。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在德意志广泛传播,受到人民的欢迎,实现了德语书面用语的初步统一。在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认为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经由神职人员即可进行交流,而阅读《圣经》是直接与上帝交流的唯一方式。但当时《圣经》是用拉丁文所著,且非常昂贵,普通的德意志人民既不识拉丁文,也无力购买阅读。而当时德语被认为是粗鄙的下等人所使用的语言,并没有全德意志通用的、统一的书面用语。路德认为,信徒理所应当使用本民族的母语阅读《圣经》,这样才不会被神职人员的谎言所误导,才能真正领悟上帝的话语。1521年路德开始在瓦特堡翻译《圣经》。1522年9月德文版《圣经》出版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信徒的认可。此后,虽然各地的德意志人民讲不同的德语方言,但是在书面用语上德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在实现德语统一的道路上,格林兄弟接下了第二棒。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分别出生于1785年1月和1786年2月。在两个年青人所生活的19世纪初期,在拿破仑的逼迫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德意志成为一个由39个大小邦国组成的莱茵联邦与未加入联邦的普鲁士、奥地利组成的怪胎。虽然莱茵联邦在1913年莱比锡会战后解体,拿破仑的势力被赶出德意志,但此时的德意志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沦为一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保守分裂的政治体。1838年格林兄弟饱含着对德意志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开始编纂《德语词典》,虽然格林兄弟直到去世前只完成了一小部分的编纂工作,但由他们开启的词典编纂工作促成了德语的最终统一。
除了统一语言的努力外,在民族情感的驱使下,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德意志浪漫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挖掘德意志中世纪的历史,收集德意志民间歌谣和传说,例如阿尼姆和布伦塔诺搜集的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这些真正的、来自于人民生活的艺术文化揭示了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起源。德意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唤醒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为普鲁士领导下的民族统一进程中德意志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18世纪上半叶,是世界文化史上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法国正是这场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区域。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标志,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冲向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在经历了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以及热月党人统治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执政府。拿破仑执政后不久,因为反法联盟的干涉和法国建立欧洲霸权的野心,拿破仑开始进行武力扩张。任何的外来入侵者在占领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原有秩序,大多使用暴力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建一套新的、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秩序,并力图维护新秩序的正常运转。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古人亦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受到侵略的国家丧失了主权,资源被大肆掠夺,人民遭受侵略者的奴役与杀戮;但另一方面,如果入侵者打破了被占领区原有的落后的、专制的制度,并以新的、先进的制度取而代之,那么这种入侵行为在客观结果上对被侵略地区就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拿破仑入侵德意志。1805年10月,拿破仑在德意志的乌尔姆打败了奥地利,12月又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了俄奥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彻底瓦解。在拿破仑的授意下,一些德意志邦国退出以奥地利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在巴黎组建莱茵联邦。莱茵联邦为拿破仑提供金钱和军队,与拿破仑的法国组成军事同盟,拿破仑成为莱茵联邦的保护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莱茵联邦在拿破仑直接或间接强迫下参考法国模式,在行政、司法、经济财政、农业和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大大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邦国之间的合并改善了德意志以前碎片化的政治状态,这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在法国的刺激下,普鲁士也开始推行改革,这为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但同时拿破仑为了支撑法国在欧洲其他国家进行扩张侵略,加紧了对德意志占领区的掠夺,这激起了全体德意志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知识分子意识到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人民民族意识是取得反抗拿破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生活在四分五裂的、各个邦国的人们在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放弃政治分歧和地域偏见,团结起来反抗拿破仑的统治,德意志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发展,为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民族主义的兴起大多与边境受到外敌进犯、异族统治等有关,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亦是如此。正是以拿破仑为代表的先进资产阶级力量对莱茵联邦的统治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最终建立打下了基础。对德意志人民来说,拿破仑对德意志的入侵占领无疑是莫大的耻辱,但同时它又是德意志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点。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应当容忍、甚至鼓励侵略行为。相反,任何侵略行为都将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受到被侵略人民的强烈反抗。
德国民族主义思想为反对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统一国家以及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民族主义积极的一面。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结合,沦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推行扩张性、侵略性的世界政策的工具。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民族主义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蜕变为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再次沦为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工具。作为一战和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人口。历史告诉我们,民族主义思想可以在遭受外来威胁时发挥积极作用,凝聚力量,团结人心。当民族主义失控而走向极端时,就可能把国家和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
★本文由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资助发表(项目编号QW201423,项目名称《十九世纪德国民族主义思想起源研究》),是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①Kunze, Rolf-Ulrich. Nation und Nationalismus.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05:20.
②孙惠.德国的民族主义与德国的统一[J].怀化学院学报,2010(08).
参考文献:
[1]孙惠.德国的民族主义与德国的统一[J].怀化学院学报,2010(08).
[2]张国臣.论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J].许昌师专学报,1996(01).
[3]Wehler, Hans-Ulrich. Nationalismus: Geschichte, Formen, Folgen [M]. München: Verlag C.H. Beck,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