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的发展与历史

2016-11-04 03:59许良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陶刻紫砂历史

许良林

摘   要:紫砂装饰都要“因壶而制”,要根据紫砂的材质特色和壶的造型特点进行设计创作。再好的书画、 金石作品,都无法凭借简单的复制就在紫砂器上散发出应有的韵味。

关键词:紫砂;陶刻;文化;历史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34-01

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起来的装饰,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就在千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从石刻到金石镌刻,历久弥新。紫砂的陶刻装饰方法,就是从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以绳印、模印刻纹饰。紫砂的陶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陶刻的发展轨迹也有迹可循。

紫砂壶的铭刻与一般的雕刻不同,它是在凹凸不平多角、多线条的造型上进行操作的,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碑刻和篆刻,但又区别于两者,有自己独特的篆刻方法以及刀法,形成了一般陶刻。紫砂刻绘的方法比较复杂,但主要分成两种:刻底子和空刻,每一笔都需要用到灵活的技法,突显出刻绘内容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陶刻较难的部分,一般运刀时有划、竖、撇、踢、捺五种方法。划,刻刀先下后上;竖,刻刀先左后右;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捺,刻刀先上后下。刻画时,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笔势连贯,以显示刻绘的神韵2 紫砂刻绘的装饰应用

当然紫砂刻绘艺术的题材也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刻绘作品特别讲究各种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种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传统艺术的精髓。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神韵的关键。

紫砂陶刻以刀代笔,把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艺术融于一体,在紫砂陶的表面彰显儒雅的笔墨丹青,兼具文学的深度和技艺的巧妙。紫砂装饰都要“因壶而制”,要根据紫砂的材质特色和壶的造型特点进行设计创作。再好的书画、金石作品,都无法凭借简单的复制就在紫砂器上散发出应有的韵味。

什么风格的壶刻什么样的字与画,怎么刻,如何刻?这是我每次刻之前经常考虑的问题。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和丰富多彩,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均是入画素材,而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内容。紫砂陶对各种不同书体,对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器皿进行装饰,使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作为一个紫砂陶刻艺人不光要具有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还要熟悉泥性,要掌握刀法,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紫砂泥的质地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古朴典雅,表达的语言丰富多彩,是制作各种陶艺品的最佳材质。故国内有些知名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虽然他们具有相当深厚的书画造诣,但是在紫砂器上的创作往往不如人意,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深入了解紫砂装饰的特性。

紫砂上的刻字刻画,不是简单的书写刻画,它需要有联系性,不能让观赏者感觉是牵强附会或者空穴来风,要让作品和陶刻装饰融为一体,才会给观赏者产生视觉和联想的双重感受。比如刻人物画面配诗句时就会配上“相应的诗句”,才能显示出人物的超然洒脱。紫砂壶雕刻也很讲究布局,一般只取壶身的三分之二处刻字,因为紫砂壶的装饰和中国书画一样,讲究留白,这样的设计让人感觉不到臃肿感,简单舒适,体现了一种美学精神,让玩家一下子感到了满足和欣喜。陶刻书画创作过程离不开鉴赏的襄助,人们总是通过鉴赏来认识优劣的。只有读懂了前人优秀的作品,才能逐渐扬弃自己创作中的不足。鉴赏能力强者不会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会透过表面看本质。鉴赏作品不能单一,孤立地进行,如果陶刻书画是一张大网,那么每一件优秀作品都如同其中的网眼,它们是相互交织着、拉扯着的,要解开其中的关系,都需要文化修养。具有高层次文学修养的陶刻书画家,博识多道,举一反三,更能产生入木三分的见解,从而提高陶刻书画的领会程度。

“厚积薄发,孜孜以求。”这是每位陶刻艺术从事者所具有的行业情操,他们以此为要求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在紫砂陶刻中他们总是能够做到随壶而刻,随韵而为,适宜地表现出不同的题材。在掌握陶刻传统手工艺术的同时,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独特个性的美学观点。

业精于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会发生,每个陶刻艺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他们往往数十年如一日般地浸淫在自己所从事的陶刻艺术领域。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对于自然的感悟,抒发到他们的作品当中,又将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内涵以及民族的传承通过他们独有的手段记录了下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刻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在新文化如翻江倒海一般袭来的现代,依旧如巍峨大山一般,在世人面前展现着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0.

[4]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

猜你喜欢
陶刻紫砂历史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