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特点

2016-11-04 03:40:25刘子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双重身份美国黑人非裔

刘子桐

(齐鲁理工学院文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特点

刘子桐

(齐鲁理工学院文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发起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其追求平等自由的顽强精神与美国主流精神具有辩证统一性。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正是黑人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也是黑人文化能够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成为美国主流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根本因素。

哈莱姆文艺复兴;黑人文化;黑人文学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亦称非裔美国人)以美国纽约哈莱姆区为中心发起的一次黑人文化复兴运动。在这场复兴运动前后,美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黑人文学家、艺术家,非裔美国人的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文化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使得美国黑人产生了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族群文化,并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认识、接受。

美国黑人在实现种族解放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双重身份”问题。“双重身份”理论是由黑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运动家杜波伊斯首先提出的。杜波伊斯(1868-1963)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运动的领导人物,他在1903年出版的著名的散文集《黑人的灵魂》中提出了“双重意识”的重要概念——“黑人总是感到自己有双重身份——美国人、黑人,同一个黑色肌体里有两个灵魂、两套思想、两种互不相容的渴求和两个互为冲突的理想”,自此成为黑人心里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

“双重身份”论的提出为美国黑人的种族解放事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一方面,黑人要立足于美国本土实现民族解放,而不是因为受到歧视压迫就选择逃离,甚至分裂这个国家。这一点在现在看起来或许颇为可笑,但在当时的美国黑人中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选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加维运动”为代表的回归非洲运动在美国黑人中有着很大的市场,当年从美国返回非洲的黑人们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利比里亚。但对于大多数依旧留在美国的黑人而言,如果无法认同自己是美国人这一身份的话,那么他们就只有永世为奴或造反分裂两条路可走,很明显不论哪条路都会使其付出极大的代价。但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即使奴隶制早已在南北战争中被摧毁,种族歧视的氛围却依旧没有一丝消减,白人保守主义者甚至又炮制出“平等但隔离”的种族隔离政策来限制黑人的合法权利及合理诉求。黑人始终无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与白人之间永远隔着一层冷漠的“面纱”。黑人能认同自己是美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非常重要,坚持这一前提,非裔美国人才能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与白人社会寻求沟通。

另一方面,“双重身份”也反映出当时美国黑人所面临的文化危机。20世纪初黑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心理还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一些黑人中产阶级幻想着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地位,仅仅可以通过模仿白人的行为,并放弃自己的黑人的族群特色就能获得白人社会的认同,这种现象在尼尔·赫斯顿、內勒·拉森等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作家的作品中均由很明显的反映。非裔美国人急切的需要能通过一种方式建立文化自信和种族认同感,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抗争种族主义的歧视。

“双重意识”危机暴露出美国黑人既缺乏对国家的归属感,也没有对民族的认同感,只能四分五裂地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如孤儿般任人欺凌。20世纪初涌现出的“新黑人”知识分子们正是有着对这一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坚持抗争传统的同时,开始积极讨论黑人自身问题,探寻黑人文化的根基,这种积极自省的态度奠定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辉煌。美国黑人从而真正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并对美国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现代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围绕着“在艺术中‘种族’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个主题,兰斯顿·休斯、乔治·舒勒等新一批黑人作家纷纷发表作品阐述自己的思想展开论辩,并形成了两种观点。以舒勒为代表的一些中产阶级黑人认为,认为黑人艺术仅仅存在于非洲,而美国的黑人艺术并不具有种族性,他认为在美国这座大熔炉里,几代人之后都是没有区别的美国人,“美国黑人仅仅是被灯烟熏黑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黑人和白人具有共性,即美国性。

另一种是以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为代表,休斯提倡弘扬黑人种族文化,文学作品里要突出黑人自身特色,体现出种族自豪感。休斯以全体黑人的口吻,讲述了黑人悠久辉煌而又苦难的历史,体现出了黑人历史厚重的沧桑感,说明黑人民族拥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强调了新旧大陆黑人在文化血脉上的传承,只有拥有了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豪感才是黑人实现种族解放的精神基础。兰斯顿·休斯还在其小说《不能没有笑声》批判了那些忘记了自己黑人身份,企图通过讨好白人来获得尊严的上层黑人阶级。

求同还是求异?这实质上依然是杜波伊斯“双重意识”中所提到的矛盾,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黑人和美国人哪种更重要?两种身份的平衡点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题,黑人文学家们爆发出了空前的创作热情,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家外,如克劳德·麦凯的《到哈莱姆安家》、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等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己的观点,黑人文学快速发展了起来。

[1]George Hutchinson:the Cambridge Companionto the Harlem Renaissa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2007.

[2]黄卫峰.哈莱姆文艺复兴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萨克文·伯科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第六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赵毅衡.美国现代诗选·上[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I712.02

A

1005-5312(2016)29-0083-01

猜你喜欢
双重身份美国黑人非裔
“双重身份”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征与技能提升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新技术监管:双重身份间的平衡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6
求解向量题的三个常用策略
THEA SINENSIS
汉语世界(2015年3期)2015-03-28 07:03:59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