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芬(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贵州 石阡 555100)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
徐明芬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贵州 石阡 555100)
目的 :观察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 56例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症状及胃黏膜组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改善症状体征及胃黏膜组织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对照治疗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胃黏膜薄且萎缩,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嗳气及食欲减退等。近几年来,众多学者纷纷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显著效果[1]。笔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56例,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32例,女24例;病程0.5~13年,平均6.1年。临床表现为反酸、纳差、上腹部疼痛及嗳气,胃镜诊断黏膜颜色改变、血管透见,病理诊断固有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固有膜炎症,可伴有肠上皮化或假幽门腺化生、淋巴滤泡形成。
根据中医症候特征将其分为肝胃不和组(19例),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心烦易怒,每因烦恼郁怒而作,苔多薄白或黄,脉弦或弦细。脾胃虚弱组(19例),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病势迁延不愈,食欲不振,纳少腹胀,嗳气,倦怠乏力,或见面色不华或萎黄,手足欠温,大便溏薄,时泛清水,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弱。脾胃湿热组(18例),证见胃脘满闷不适,疼痛不已,口臭纳呆,便溏不爽,舌红苔腻,脉滑等。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诊断标准[2]。前1个月内检查证实诊断,年龄大于等于18岁,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内窥镜证实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者病理诊断怀疑恶变,其他脏器确诊有癌变组织存在,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不愿意接受本研究制定的干预措施及不签署知情同意书。
肝胃不和组给予麦冬20g,当归20g,生地黄20g,党参20g,枸杞子20g,陈皮20g,山楂15g,天花粉15g,佛手15g,半夏15g,沙参15g,玉竹5g,山药5g,乌梅5g,香附5g,麦芽5g。
脾胃虚弱组给予甘草20g,桂枝20g,白术20g,茯苓20g,半夏20g,生姜15g,枳壳15g,太子参15g,当归15g,砂仁15g,大枣15g,陈皮5g,延胡索5g,鸡内金5g,黄芪5g,黄连5g,高良姜5g。
脾胃湿热组给予陈皮20g,苍术20g,半夏20g,白术20g,砂仁20g,栀子20g,蒲公英15g,紫苏梗15g,藿香15g,厚朴15g,枳壳15g,香附15g,丹参5g,黄芩5g,薏苡仁5g,麦芽5g。
将药物放入500mL水中煎煮0.5h,取汁液300mL,分2次服用,每天1剂,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临床症状包括嗳气、腹胀、腹痛、反酸、纳差5项,根据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分 无症状;1分 偶有症状或症状较轻;2分 经常发生,部分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药物可缓解;3分 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药物难以缓解。
胃黏膜组织变化评定。对肠化生、异型增生、炎症、活动性等给予分级,分别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临床痊愈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症候积分减少大于95%,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消失或达到了轻度的水平。显效 症状及体征都有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95%,胃镜复查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有所好转。有效 症状及体征都有所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70%,胃镜复查胃黏膜改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减轻1个级别以上。无效 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症候积分减少小于30%,胃镜检查胃黏膜无好转。
用SPSS16.0软件处理分析,临床症状、胃黏膜组织变化积分用(x±s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疗效及胃镜检查结果。临床痊愈20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4%。治疗后充血、水肿、糜烂、黏膜白相、颗粒增生、血管透见等胃镜征象改善率分别为76.79%(43/56)、85.71%(48/56)、75.0%(42/56)、67.86%(38/56)、51.79%(29/56)、57.14%(32/56)。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
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变化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变化比较 (分,
表2 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变化比较 (分,
?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和常见病,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进而导致固有腺体减少且伴有纤维替代、假幽门化生的慢性胃部疾病[4]。中医认为胃生理上表现为以降为顺,病理上则因滞而病,如情志失调、饮食失节、体质虚弱或是外感六淫等种种因素导致机体寒热失调,气血不和,积聚大量湿淤病理产物,从而使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逆乱,引发胃痛胃胀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5]。该病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为胃阴虚和脾气虚,而标实则表现为瘀血、气滞和湿热,常见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证型[6],各证型用药特点也不尽相同,肝胃不和给予理气健脾和胃的中药;脾胃湿热在香砂平胃散或二陈汤为基本方配合疏通肝气、健脾的药物;脾胃虚弱在黄芪建中汤的基础上给予健脾中药。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组织病变比较均有改善,表明治疗有效。
[1] 舒全政.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 201-202.
[2] 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92-396.
[3] 刘雪婷.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2012.
[4] 贾玉,曾斌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概况[J].新疆中医药,2014,32(1): 64-66.
[5] 孙青,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研究概况[J].四川中医,2014,33(3):174-176.
[6] 赵烨,麻秋雷,李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4,57(9):37-40.
R256.337.332
B
1004-2814(2016)01-0029-02
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