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吉辰
望月·奔月
文|韩吉辰
“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偷吃神药后,轻飘飘直接飞向月球,不一会儿就到了“广寒宫”,成为美丽的广寒仙子。人类在实际登月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样轻松简单。首先是路途遥远,其次是月球和地球都在运动,相互间的位置在变化。
地球只有一个卫星,就是月球。目前天文界认同的月地平均距离为384 401千米。
这样遥远的距离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呢?古代一般使用“三角法”。这是现在测量队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用来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地方的距离。比如,在一条奔腾咆哮的河的对岸有一建筑物,要想知道它与我们的距离,又不能游过河去,就可以用三角法测量。方法是在河这边选取两个基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这两个基点之间的连线叫基线),然后在两个基点上分别量出被测目标同基线的夹角,利用几何公式就可计算出被测建筑物的距离。
第一次测量月地距离的科学家,是古希腊的喜帕恰斯。他利用两个地点的观测数据,再运用简单的几何学原理,推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当时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 000千米,和今天采用的数字很相近。随着科学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误差缩短到了几厘米。
利用激光来测量地月距离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方法。科学家在月球上面放置一面奇妙的“镜子”——光学反射器,这个反射器是由阿波罗登月活动在月球表面安装的,由100多个具有反射功能的棱柱组成,它性能奇妙:无论光线从哪个角度照射,它都会从原来的角度反射回来!科学家们利用大功率激光往返月球和地球之间的时间进行测量,就可以计算出准确的月地距离。
还要说明的是,地球不停地在自转,而月亮也在不停绕着地球运动。因为双方都在不停地运动,相对距离和位置瞬时都有变化,这样使得准确发射探测月球的航天器更加困难。
刚才提到月地距离有38万多千米,这是什么概念呢?一颗速度为每秒500米的炮弹,需飞行9天;每秒传播340米的声音,需传播13天;即使是光线,从月亮到达地球,也得走1.25秒。神话传说中的孙悟空,筋斗云飞行极快,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5.4万千米),如果从地面飞向“广寒宫”,也需要连续翻7个筋斗云……
我国发射“嫦娥一号”首颗探月卫星为什么绕地球飞行好几圈后才飞向月球?绕地飞行数圈是不是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为什么不在地球上直接发射到月球的轨道上去?
这三个问题问得很好。将航天器直接发射到月球的轨道上,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但是有个条件,就是需要有巨大推动的火箭,才能直接脱离地球的引力,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么巨大推力的火箭。美国“阿波罗”载人飞船就是直接飞向月球的,“土星5号”火箭是迄今人类建造的动力最强劲的火箭,可以将45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月球轨道,将120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轨道。
“阿波罗”载人飞船选择的必须是最省时间的轨道,而“嫦娥一号”卫星选择的是最省燃料的轨道。“嫦娥一号”反复变轨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火箭推力不够大,不能直接将“嫦娥一号”送到远地点为38万千米的轨道上,需要依靠“嫦娥一号”自己带的小火箭慢慢变轨飞向月球。
同学们知道上山的公路为什么修成盘旋状吗?这是利用了物理原理:高度一定,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越省力。如果是直接开的路,坡度陡峭,车子必须功率非常大,非常费燃料,而且十分危险。同理,“嫦娥一号”在发射时,先围绕地球运动,轨道越来越高,地球引力就会变小,然后再驶向月球,可以节省大量燃料。
此外,航天器变轨技术意义重大,“嫦娥一号”上有多台发动机,可以向不同方向喷射气体,喷的是燃料燃烧后的高压气体。由于反作用力卫星就得到一个向前的动力。也可以通过反作用力调整运动方向,因为它自己带了燃料,所以可以在宇宙真空中飞行。这多台发动机和精密控制系统,就是航天器实现变速、变轨的秘密。
2007年10月24日下午6时5分,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经历10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先后通过三个轨道——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环月轨道。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千米/秒以上,进入奔月轨道的最低速度,然后“嫦娥”直接向月球飞去。
这10次轨道控制,需要下达2 000条指令。整个奔月过程“嫦娥”要飞行100多万千米。整个探月卫星的奔月时间大约116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千米。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千米左右。所以我们说:“嫦娥”完美奔月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是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