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
炎炎夏日如约而至。跟随而来的除了高温酷暑,还有暴雨山洪。
每晚电视中天气预报主持人都不忘提醒,某某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各地新闻里,预防山洪地质灾害的演习也比比皆是。
“减灾抗灾不如提前把预防做到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察研究院宋宝俊院长告诉记者,“我们院在地质防灾领域做了很多工作,责任重大。”
领军人物定方向
矿石,是工业生产的基础材料。经过筛选、打磨之后,符合要求的矿石进入冶炼等生产流程,制造出各种金属供生产生活使用。那些打磨剩余的矿渣和矿浆,就是所谓的尾矿。
“尾矿也是一种资源,里面含有很多有用元素。未来生产工艺提高了,可以从中提取,实现资源的再开发利用。这就需要建造尾矿库,把这些矿渣储存起来。”宋宝俊介绍说。
勘察研究院在尾矿库的勘查、施工方面卓有研究,这其中的领军人物,是其前任院长陈殿强。他1980年代末参加工作,很快接到了包头钢铁厂一个尾矿库的加高排渗施工项目。
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10公里长平地尾矿库,高度达到六七十米,周边还有包兰铁路,施工难度很大。“里面的废渣很松散,弄不好坝体就会垮塌,很危险。”除了坝体本身操作难度大,天公也不作美。“正赶上雨季,一旦遭遇大雨也可能出现垮坝。”还不到30岁的陈殿强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施工工艺,顺利完成了项目。
后来,他还主持了唐钢庙沟铁矿的高浓度尾矿筑坝试验。“尾矿坝上要一边生产一边试验,在国内还是头一次。”一般来说,打到尾矿坝里的尾矿浆浓度比较低,在5%~10%左右。陈殿强所做的研究,是在生产中间把矿浆通过输送管,直接送入浓缩池里,来观察高浓度放矿时矿浆的沉积分布规律。“实验设备光浓缩池就高3米直径3米,阀门有14个,过程很复杂。”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试验反复做了一个多月,最终揭示了高浓度尾矿筑坝的沉积分布规律、物理力学性质变化,为之后的高浓度尾矿筑坝设计提供了依据。这个项目做完后,陈殿强一跃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在陈殿强带领下,勘察研究院在尾矿库的勘查、设计、施工等方面,远远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在线监测显身手
尾矿库解决了矿渣的储存堆放问题。然而,它们大多是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而建,堆积的矿渣有上百米高,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源。并且选矿中会用到许多化学试剂,矿渣多是有毒有害的。尾矿库一旦溃坝,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污染下游村庄、河流、水库、农田的环境。
血淋淋的教训时有发生。自2001年到2007年间,全国共发生43起尾矿库事故,造成69人死亡、2人失踪。2008年9月8日,山西襄汾发生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结果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踪。事后,时任山西省省长孟学农辞职,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
此次事故后,国家加强了对尾矿库的整治。2012年科技部调研显示,全国有11946座尾矿库,其中危、险、病库2369座。为了保障安全,预防事故发生,国家推动在尾矿库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这项工作我们院也走在了前面。2008年开始搞尾矿库监测,2010年开设了在线监测平台。”宋宝俊对此颇为自豪。
在线监测,即利用各种观测仪器,对尾矿库的浸润线、水平位移、渗流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一旦发现异常便实施预警通知相关单位,将事故消弭在萌芽状态。
说起来简单,其实辛苦又危险。张亮是勘察研究院年轻队员,主要负责在线监测的设计施工。
每次做项目,张亮和队友们先设计施工方案,然后到现场打孔、挖沟、布线,下传感器、埋设光纤网线。尾矿库坝体都有倾斜度,作业时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到了夏天,风吹沙起,眼睛都睁不开。“干一天回来洗脸,洗脸盆能有半盆沙。”
最难的是放置库水位观测设备。张亮和队友必须在库里坐上小船,到排水塔处爬上去,把传感器放在上面。“下面都是矿泥,人掉进去也许就出不来了。”
凭着不畏艰苦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勘察研究院圆满实现了省内18家尾矿库的在线监测,目前是辽宁省科技厅尾矿库监测的技术支撑单位。“未来全省40多个大型库都要接入平台内。”
宋宝俊强调说:这个意义很重大。
8·16幕后英雄
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原县南口前镇。这一天,天黑是从中午开始的。
当日,抚顺全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南口前镇的降雨量为449毫米,相当于抚顺地区全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暴雨随即引发特大洪涝灾害,随后泥石流喷涌而至,造成近100多人死亡或失踪,10多万群众遭灾。
事发当日,勘察研究院的队员也差点遇险。“我们正在清原县施工呐!”裴仲文至今回忆起来,还连称庆幸。
他和队友做的项目,是红透山矿一个尾矿库的综合治理。这是个老库,距离清原县城区很近,因为灰尘大又在浑河水源保护区内,早在1970年代就闭库了,属于无主尾矿库。后来移交给红透山矿后,国家要求进行治理。勘察研究院接下了项目,设计、论证、评审,2013年开始进场施工。
裴仲文说8·16洪水当天,两个项目组都在当地,其中一个就在浑河边作业。“中午12点多开始下雨,下午2点多玻璃外啥也看不清了。”晚上7点多,洪水肆虐而来,河边作业的地质队员因提前撤离幸免于难。“两台车被冲走了,后来水退了发现都挂在楼上。”
为了避险,裴仲文和队友们朝着山上跑去。“路都淹断了,感觉水面比平时高出了五六米。”他们一路绕着山走,第二天才从半山腰绕到安全地带。
万幸的是,就在发水的前几天,该尾矿库的桩基加固工作恰好做完。“如果不做加固,肯定会溃坝。里面矿渣都是重污染物,整个浑河水源地就被污染了。那后果不堪设想啊!”裴仲文告诉记者,洪灾时一个冶炼厂被冲垮,厂里矿渣流进了村民果园,3年后还寸草不生,至今村民还在讨要说法。
“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都在幕后进行。没出事时大家都感觉不到重要性,可一旦出事说啥都没用了。”宋宝俊自嘲说,地质队从来都是“隐形英雄”。
洪灾之后,时任省长陈政高到抚顺调研,曾想关闭浑河上游所有矿山尾矿库。勘察研究院做了专题汇报,提出经过治理的尾矿库能扛得住风险。该提议后来被采纳,全省的尾矿库综合治理日益受到重视。
除了尾矿库领域,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察研究院还在矿坑滑坡、采空区塌陷、地震灾后治理等多个地质灾害领域卓有建树,这些工作受到了矿区和地方政府的好评。
“我们愿意为国家地质灾害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采访中,这句话宋宝俊说了好几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