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召+黄知平
【摘要】 目的 研究自体来源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树突状细胞(DCs)治疗慢性粒细胞(慢粒)白血病的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 28例CML患者, 均接受体外诱导的自体慢粒来源DC静脉回输治疗, 分析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来源CML的杀伤作用以及DC回输前后外周血T调节性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培养后, HLA-DR、CDla、CD80、CD86阳性细胞分别占(85.5±11.4)%、(62.5±19.5)%、(59.4±25.0)%、(54.6±19.8)%。DC回输后, 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DTH)均呈阳性, 红斑直径为10 mm左右, 外周血CD3+和CD4+T细胞百分率升高较为明显, CD8+T细胞百分率变化不大。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为慢粒缓解期, Ph染色体检测提示阳性细胞数呈下降趋势,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为57.0%~94.0%。治疗期间, 部分患者偶有低热表现, 未影响治疗。结论 自体来源的DCs治疗CML可激活T淋巴细胞对CM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生成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可促进慢粒缓解。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树突状细胞;T调节性细胞;免疫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5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以粒系细胞慢性增殖为主要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相关研究证实, 激发自体特异性初始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对CML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 其表面CD80等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可由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等诱导分化成熟, 这也构成了自体来源DC治疗CML的基础[1]。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28例C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回输自体来源DC治疗该类病症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CML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初发初治患者, 经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检查并确诊,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5~40岁, 平均年龄(28.8±3.8)岁, 初始白细胞为(260~520)×109/L, Ph染色和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
1. 2 方法
1. 2. 1 试验方案 所用试剂包括鼠抗人CDla单克隆抗体和CD86单克隆抗体(均为PE标记), 抽取患者外周抗凝血, 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镜下观察所诱导的DC的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CD86;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诱导后细胞的源性进行分析, 与健康体检者PBMC诱导的DC进行对照, 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对BCR-ABL融合基因表达进行检测;获得并激活T淋巴细胞, 调整自体CML细胞浓度, 分析其对CML细胞的杀伤作用。
1. 2. 2 治疗方案 均采用VCDP方案, 停用化疗药物后, 回输DC, 每次回输前, 以水浴常规复苏低温保存DC, 温度为37℃, 经射线照射后再置入生理氯化钠溶液中, 静脉输注, 回输数量为(4.2~6.0)×106, 1次/周, 连续治疗4周。均在化学治疗前无菌抽取外周血, 进行DC的扩增、诱导和冻存。在回输前后均进行DTH试验, 记录红斑直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 分别在回输后第1、3个月检测外周血Ph染色体、白细胞计数, 并计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所占比例。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抗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培养后, HLA-DR、CDla、CD80、CD86阳性细胞分别占(85.5±11.4)%、(62.5±19.5)%、(59.4±25.0)%、(54.6±19.8)%。DC回输后, DTH均呈阳性, 红斑直径为10 mm左右, 外周血CD3+和CD4+T细胞百分率升高较为明显, CD8+T细胞百分率变化不大。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为慢粒缓解期, Ph染色体检测提示阳性细胞数呈下降趋势,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为57.0%~94.0%。治疗期间, 部分患者偶有低热表现, 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DC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是现阶段研究的一大热点, 回输DC现已成为防止白血病复发的一大手段, 虽然目前临床对不同DC回输途径的激发免疫作用效果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 但是普遍认为回输利于DC在体内的分布, 对于CML而言, 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 逆转对CML抗原的耐受, 是启动回输自体来源的DC的基础[2]。体内外研究均证实, DC能递呈肿瘤抗原, 限制特异抗肿瘤的T细胞应答, 其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的作用已得到公认。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 自体来源的DC治疗CML可直接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同时还具备鉴别免疫源性的白血病抗原、辅助肿瘤免疫治疗等潜在应用优势, 目前已取得的临床效果以及今后的应用前景均较为理想[3, 4]。本组研究中, 纳入患者均接受回输DC治疗, 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 CML患者骨髓象为慢粒缓解期, Ph染色体阳性细胞数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基本上达到了治疗预期。
综上所述, 自体来源的DCs治疗CML可激活T淋巴细胞对CM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生成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可促进慢粒缓解, 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可作为CML治疗的新方法, 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椋, 曲学彬, 赵春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 10(4):404-408.
[2] 崔久嵬, 牛超, 李薇, 等. CML来源的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CML细胞的杀伤作用.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1, 24(8): 931-934.
[3] 熊彬, 金七妹, 宋飞雪.人GITRL和IL-21基因对CML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 17(9):1189-1194.
[4] 饶燕飞, 邹湉, 杨桂玲, 等.转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总RNA对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12(6):529-532.
[收稿日期: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