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群像·走近曾德华从泥泞走到山巅将爱进行到底

2016-11-03 08:34
关爱明天 2016年10期
关键词:峨眉山市五老德华

本刊记者罗晓庆

“五老”群像·走近曾德华从泥泞走到山巅将爱进行到底

本刊记者罗晓庆

使劲地扒拉开跟成人一样高的层层荒草,满目的荒凉,曾德华加大了步子,紧紧地跟着带路的孩子们。带路的两家伙仅十岁,从小就没了妈妈,却坚强而乐观,一副“山大王”的样子,坚持要全程护送曾德华家访。两人频频回头看,眼里透露出担心,“这两孩子平日里这么调皮的……”万千思绪在这位老人心头转过,三人就这么一深一浅地在刚下过雨的泥巴路上留下了一大两小的脚印……9月7日下午四点放学后,跟前几日一样,曾德华又去家访了。山路崎岖,水沟纵横,陡坡岩壁,走过的是数十个求学的孩子,留下的是曾德华爱的足迹。

曾德华与家访的孩子在一起摄影/吴宵

不顾一切上山去

两个月前,她递交了一份申请调研的方案,内容是到犍为县双溪乡硝水村的小学住一个月。硝水村在犍为凉甲山上,深山穷林,是典型的深山乡村。这座山又被当地称作“犍为之巅”,为当地最高峰,海拔1046米,这里“行路难”“增收难”,村民生活难以为继。

9月2日,下着淅沥沥的雨,曾德华就上了山,她自己的行李不多,却带了两个大大的包裹,包裹里装的是一百多件孩子衣服。这是这位“五老志愿者”参加关工委工作13年来养成的习惯,下乡总要给孩子们带点衣物。有人问,你怎么知道孩子缺衣服穿?“我眼见为实,我都去过他们家里,生活困难,孩子可怜得很。”

没退休前,她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教研室工作,曾多次到乡镇中小学去,了解当地贫困生、孤残儿童等情况。看到孩子们大冬天还穿着大块补丁的单衣,她当即就去找当地煤老板捐赠了几万块钱,给孩子们做羽绒服,还买了书包,和当地关工委工作人员一起,一包一包地送到孩子家里。2010年,曾德华从五通桥区关工委转到峨眉山市关工委工作,同年走遍了峨眉山市18个乡镇。很多领导干部啧啧称赞,这个干劲恐怕年轻人也比不上。其实,对曾德华来说,每一次下乡都不容易。特别是山旮旯,崎岖湿滑的山路,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其中,当谈到到峨眉山市悦连乡的情景,曾德华心有余悸地说:“我感觉我到鬼门关转了一圈。”山中阴冷潮湿,她一个人拖着大包小包,里面是四十多件给孩子们带的衣服用具,曾德华连提带“拖”地走到山上,有时还要给贫困学生家里送去米、油盐和卫生纸。山很高,当地农户知道曾德华要来,远远地就来迎接她。感动之余,曾德华没顾上自己冰凉湿透的衣服和鞋,刚到山上,就病倒了。山上没有药,曾德华浑身发冷,高烧不退,吓坏了农民大叔,他的儿媳妇没法,只得用土法子——白酒擦身体给曾德华退热……

“我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上山来的,我就是想做一点点事来回报57万父老乡亲。”曾德华出生在教育世家,不满5个月时,就坐在箩筐里,和支教的父母翻越五指山到了雷波。3岁时又被送到外婆家,一直到10岁才回到父亲身边,也有过一段留守儿童的经历。正是因为有老师母亲般的关爱,她才能快乐地成才成人。曾德华希望她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五老”档案

五老曾德华

年龄现年64 岁,参加关工委工作13年

职务退休教师,原为峨眉山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现任犍为县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曾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优秀志愿者”“乐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犍为县“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犍为县文明市民”等荣誉。

从未停下脚步

刚下过雨,泥泞的山路,一路难行。虽然曾德华见多了贫苦的孩子,但每每家访途中,要爬坡、下河沟的时候,依然很揪心,孩子们求学之路何其难。“我很心痛”,当曾德华面前呈现这样的情景,一栋历经风雨残蚀的陋房,狭小昏暗的房间,仅有一个10岁的小女孩,照顾着比自己还小的两个侄子。在这个家,孩子们的妈妈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他们的三姨偶尔来照看他们。曾德华一如既往地,将孩子的情况记录下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并送给了孩子衣物。

短短几天,曾德华已经家访了30个学生家庭,送完了一百多件衣服。在这一个月里,曾德华还每天教课,“今天就教了孔子求学的故事”。她还制定了一个“每天做一件事”的课程,每天上午孩子们到校之后就登记,她希望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和感恩。村上小学只有三、五年级各一个班,两个班共34个学生。其中有孩子交不起一学期500块的生活费而饿肚子,有的自己带饭,没有保温盒,中午就吃冷饭。虽然生活困难,孩子们却礼貌有加,看到曾德华就展开笑颜。曾德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告诉自己,要主动作为,还有很多事要做。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13年来,曾德华就是这样不断提醒自己,“我做得还太少,我的力量还很微薄”,并从未停过脚步,经她帮扶过的贫困学生有300余人,募捐衣物达三万多件。“没事就找事做”,无论是一个陌生的失足青少年、贫困生,甚至是服刑人员子女,她都愿意千里跋涉,奔波劳累,用大爱无声的高贵品质,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未来,小龙就是其中一个。

让希望回到孩子的世界

2008年的一天,一阵电话铃响起,乐山监狱传来一个讯息:服刑人员周德富有一个13岁的孩子小龙,8岁时玩石灰意外烧伤,无钱医治而失明,辍学在家。母亲在他1岁多时就出走了。周德富正是为了多干点私活赚钱给小龙治眼睛,私藏炸药被判刑。孩子跟着80岁的奶奶,靠每月60元的救济金生活。

“爸爸被抓了,我再也没有希望了。”小龙知道爸爸出事后,变得孤僻沮丧。由于奶奶年迈且病痛缠身,小小年纪的小龙就自己挑水、洗衣、做家务。当看到小龙孱弱的肩膀,挑着满满两桶水,晃晃悠悠地走,曾德华的泪水一滴滴往下掉。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所能治好孩子的眼睛。当得知小龙的眼睛可以到华西医院通过手术恢复视力后,曾德华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不懈努力。

为了让小龙看到合适的眼科医生,2008年3月21日凌晨3点,曾德华就起床到医院排号,好不容易轮到她时,却告知没有号了。曾德华的泪水唰地流了下来,“在成都住宿、吃饭都很贵,主治医师每周三才值班,如果今天检查不了,就要再等一周,这又要花多少钱?”曾德华含着泪,去恳求医生,说明了小龙的情况,最后医生终于同意加号诊断,但诊断结果是让小龙先行回家,要等到有人捐献眼角膜时才能做移植手术。2009年元旦,合适的眼角膜终于找到了。在曾德华的陪护下,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当亲眼目睹小龙打开绷带重见光明的那一刻,曾德华激动万分,泪如泉涌,她终于用爱,让光明和希望回到了孩子的眼中。2009年4月,曾德华帮扶小龙的事迹被评为“感动五通桥十件人和事”中最感动的一件。如今,成人的小龙已经自食其力,还有了女朋友,曾德华很欣慰,还是嘴边常挂的那句:“我唯有对孩子们的热情和一颗滚烫的爱心。”

猜你喜欢
峨眉山市五老德华
拔杂草
“神探”爷爷
茂南区老促会 慰问烈属和“五老”人员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五老”育人作用探讨
“五老”协力柔性化解社会难题
发挥“五老”优势助力青年学生成人成才
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二则(二)
“留德华”的中国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