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扬
如歌的情怀
——深切怀念本刊“义工美编”李立教授
唐仲扬
今年12月11日,是我的忘年交、本刊“义工美编”、我国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教授辞世两周年。两年前,我听闻李立先生辞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就想提笔写点回忆文字,以表达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因身体不适之故,直至今日才了却这桩心愿。
1990年4月,新中国的《湖南教育》创刊40周年,我请《湖南教育》编辑、对书画颇有兴趣和研究的黄舟中同志去采访李立先生,并为刊庆索要一幅书作或画作。李先生没等舟中同志把来意说完,便讲:“我和《湖南教育》的关系非同一般,自当效力!”首先,他接受了舟中同志的采访。然后,他作了一幅四尺长、题为“无尘”的水仙画让舟中同志带回。舟中同志则写了一篇《在“无尘”的艺术世界里——访金石书画家李立教授》的人物专访,与“无尘”一画同时刊于《湖南教育》1990年第四期纪念刊上。李先生笔下的水仙婀娜多姿,衬着一方浓墨巨石,更显楚楚动人,飘飘若仙。故此,这幅画也收编在刊庆的纪念画册中。
我在1962年就知道李先生的大名,而相互交往则始于1973年11月。
《湖南教育》是1950年4月创刊的,中间停刊两次。1972年11月第二次复刊,开始一年多没有美术编辑。1974年要改出月刊,交邮局发行,美编怎么办?这时我想起了一个人:1962年下学期,我由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教务处安排,和10多个同学一道,在长沙市八中实习。当时李先生是八中的美术教师,我们虽未当面交谈过,但名字熟记于心。于是,我在1973年11月去八中请李先生帮忙,先生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下来。从1974年1月,直至1981年7月杂志有了专职美编止,都是李先生为《湖南教育》做封面和内芯设计。每期刊物封面先要出效果稿送审,再绘制墨稿制版。那时既无电脑,全靠手工劳作,也没有恢复稿酬制,也就是说,李先生连续给《湖南教育》当了七年多义工。从《湖南教育》1978年第一期起,我在目录页的封面设计一条,注明作者为“李立”。长沙市有关部门的同志对此提出异议。我对来人说:我们是用李先生的业务所长,现在没有稿酬,落上作者姓名,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是作者对作品的负责,至于其他方面的事情,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这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再没有人来找“麻烦”了。
李立先生,湖南株洲人,1925年出生。早年毕业于华中美术学校,后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师从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先生的印、书、画为海内外报刊赞为“三绝”,他尤以印章见长。
先生早在18岁时,就将印章的初犊之作寄呈白石老人。老人在回信中惊叹:“刀法足与余乱真”。后经白石老人点拨,先生走向了法古师今、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自造门户的道路,形成了章法严谨、结体合度、刚劲简练、古朴雄奇的风格。他不打印稿,不用印床,以刀代笔,刻削如泥,一方印章,顷刻而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多次为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以及世界文化名人刻印、赠印。
先生的书法,擅长甲骨、钟鼎、小篆、铁线、竹简。其用笔遒劲,力透纸背,风格古雅浑朴,苍老挺拔,独具匠心。
先生的花鸟画,不仅发扬了“以形写神”的传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先生所画水仙、红梅、荷花、杜鹃,线条洗练,飘逸脱俗。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胡耀邦总书记邀其到家做客。临别时,主人赠书作一幅,并指着印章对田中首相说:“这是我的老乡、齐白石的高足李立先生刻赠的。”胡总书记这句话,写进了新华社的消息通稿,《人民日报》等中央各大报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机关报,都用了这篇通稿,一时间,李立先生名声大振。从这以后,先生在内地和香港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印谱选》《文天祥正气歌印谱》《李立金石书画集》等力作,并相继在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泰国、法国举办金石书画作品展览。香港《学术周刊》在《漫谈印章今昔》一文中对先生作了高度评价:“目下长沙李立,其篆刻艺术,复声震东瀛,被视为当今高手。”
“人如玉树当风立”。这是台湾友人在回赠的字幅中对李立先生的赞语。先生的人品同艺品一样,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们交往这么多年,闲谈中不经意间,先生只淡淡地说过两件“私事”:一件是1979年调工资。到此时已有20多年未涨工资了。先生在“文革”中是受过冲击的人,这次能否涨一级工资,他摇摇头,信心不足。不久,我到长沙市教育局去办事,在走廊里迎面碰上王润局长,简单地说了先生的情况。王局长满有把握地说:“李老师符合这次涨一级工资的政策规定。”另一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生的社交活动日益增多,为便于开展中外艺术交流,他希望有个教授身份;但一个中学教师要一步评定为教授,难度不小。此时先生刚受聘任教于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轻专”)工艺美术系。我请教金石书画界一些行家后,感觉先生在金石、书、画方面的艺术水平和成就,在省内外业界都是很突出的,似可作特例对待。于是,建议先生做好材料准备,主动向轻专提出申请。轻专领导满腔热情地为先生申报了教授任职资格。可能是“隔行如隔山”,或是“门户之见”的缘故,这次在省高评会上,他的申请未获通过。有次,省里召开高知座谈会,我以记者身份参加采访,在会上,见到了我的老师、全国高校通用教材《中国近代史》(上下册)作者、我国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林增平教授。我向林老师汇报了李立先生的情况,并谈了我的看法。林老师是省高评会的副主任,估计他与高评会中一些专家交换了意见,第二年,省高评会顺利地通过了李立先生的教授任职资格。
李先生终身从教,对教育情有独钟,即使到了晚年名满天下,仍不忘家乡教育事业的振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生看到家乡的孩子还在破旧矮小的土房子里读书,便毅然拿出准备给自己建房的全部积蓄,在株洲老家捐建了两所定名为“李立”和“立翁”的全新学校。
李先生比我大13岁,可以说我们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忘年交。虽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生的国内和境外、国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很多,难以见上一面,但我们心心相连,常常牵挂。2006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时年81岁高龄的李先生,由家人陪扶,来到位于长沙市蔡锷北路485号的湖南教育报刊社院内。我接过传达室的电话,立即下楼,请先生到家里小坐,他说上楼腿脚不方便了。这次,他是专程来给我送一本书名为《李立》的小册子的,里面有印、有书、有画、有文,册子虽小,内容丰富,印制精美。小册子告诉我: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西冷印社社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长沙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名誉院长、中南大学和株洲工学院兼职教授。先生的作品领誉世界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印品与王福庵、齐白石、邓散木等艺术前辈一并被选入日本出版的《现代中国著名印人三十二家》,他的名字和传记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世界知识分子辞典》《国际名人传记辞典》《成就卓著名人辞典》等文献。1998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卢新宁(现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镌刻如烟岁月——记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的长篇通讯,赞称先生是“世界级艺术大师”。不容置疑,在《湖南教育》出版史上,曾经有位“世界级艺术大师”李立教授为她义务服务长达七年半之久,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浓墨重彩地为之记上一笔。
怀故友,思未来。如今,以《湖南教育》为母刊的湖南教育报刊社实行转体改制,组建了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有限公司。可以告慰李先生的是,如果把湖南教育报刊社视为一棵树,不管她的名称如何变,我和同仁都期待她是一棵亭亭如盖、枝繁叶茂的常青树,恒久地立在盛世华年的神州大地上!
(本文作者系原湖南教育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