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青
“谈不上接管或者重组,主要是全面监管,摸清楚潜在风险点。”
“给予中小寿险公司理解和包容,支持这些公司的创新实践。”在2016中国寿险业十月前海峰会上,富德生命人寿董事长方力如是称。
与此同时,一方面,保监会、央行等监管机构对富德生命人寿的调研与调查仍在进行中,尚未有定论。另一方面,面对内忧外困,富德生命人寿也试图从产品结构、盈利模式、新业务价值等方面入手推动公司业务转型,摆脱此前粗放、激进的“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形象。
富德生命人寿是迅速崛起的民营保险公司的缩影。近几年,这类保险公司力推高收益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借助银保渠道迅速做大规模,在投资端纵横捭阖,横扫二级市场。
在监管进驻之前,富德生命人寿已经开始寻找一条内部转型之路。
随着监管的收紧、“偿二代”的实施,此前的业务模式难以延续。如何转型,成为摆在该类公司面前的最大问题。
一位国有保险公司高管评价称,相比较而言,富德生命人寿的转型路径是清晰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中小寿险公司的必然选择,也是为数不多的出路。然而,一股独大的类家族控制、纷繁复杂的治理结构问题、附骨之蛆般的退保阴霾……也将对未来的公司形成新的挑战。
此次监管层的调研以及日后的结论,也势必会对该类险企探索适合自身定位的发展模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监管摸底到自我转型,富德生命人寿的救赎之道都有着标本意义。
调研的背后
“现在调研仍在进行中,主要涉及资本补充债的发行。”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国庆节前,央行派出工作小组,对生命人寿现阶段情况进行详细摸底调研。
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成为险企提高偿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去年底,生命人寿向保监会上报发行资本补充债以提升偿付能力的申请。今年4月,保监会批复同意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80亿元。
前述央行人士表示,央行主要负责对资本补充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和交易进行监督管理,此次生命人寿发债能否成行目前尚未有定论。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生命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6%,接近100%的监管红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79%。
据此前媒体公开报道,由于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接近监管限额,预计后续季度的现金流将会减少,三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将低于90%,四季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
生命人寿急需大量的资金润泽。此次人民银行实地调研以后,将加快对生命人寿发债申请表明态度,这或许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拐点。
在央行调研之前,保监会已经对富德生命人寿进行了两次调研。第一次是在5月份,该调研持续了2个月。第二次是9月12日,仍在进行中。
外界猜测,派出工作组或意味着生命人寿重组即将开始。但是一位接近保监会内部人士称,“谈不上接管或者重组,主要是全面监管,摸清楚潜在风险点。”他还表示,从长远意义上说,以生命人寿为样本,寻找出该类机构的问题所在,看有无可能推动其内部转型完善。若无可能,将引入保险保障基金或社会资本进行重组。
记者了解到,半年时间里,连续两拨工作组入驻调查,万能险、参股结构、关联交易、流动性风险等情况被监管列为重点调查事项。
此外,生命人寿一股独大也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前述人士透露,此次调研的重点也涉及到生命人寿是否作为杠杆融资平台配合其实际控制人进行战略收购。其背后有无关联交易、内部人控制、违规运用保险资金为私人谋利等等。
据公开报道,张峻及其一致行动人已事实上陆续控制了生命人寿超过90%的股份。
上述人士称,此次调研完成后,将对“资产驱动型”中小险企加强监管,引导转型。未来的监管有两个重点:一是控制流动性风险,尤其是保险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短钱长投”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二是抑制保险成为杠杆融资平台,尤其是部分民营资本将保险牌照作为加杠杆融资的平台进行(恶意)收购或抢夺控制权,而不将保险公司本身作为永续经营的主体进行管理,这将成为未来监管层重点限制的行为。
救赎转型
其实在监管进驻之前,富德生命人寿已经开始寻找一条内部转型之路。
在“偿二代”框架下,对业务最核心的影响在于促进高新业务价值产品的发展和对低新业务价值产品的削减,这无疑将对“高成本吸纳资金,高风险投资以覆盖资金成本”的业务模式形成很大制约,对以投资驱动型为主的生命人寿而言,无疑承压不小。
所以,2015年起,富德生命人寿的发展重点从短期理财型产品,逐步转移到养老险、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和服务。
但是方力也承认这两个领域都是短板。2013年生命人寿保障型产品占比不足1%,而太保、平安、国寿均在20%左右,这些机构已经在提前布局养老险、医疗险版块的产品和服务,甚至是上下游供应链产业。
今年年初,富德生命人寿提出“趸期双飞,短长并举”的转型路径,试图从盈利模式、现金流来源、新业务价值等方面入手推动公司业务转型。
在近两年时间调整产品结构与业务结构后,富德生命人寿今年8月份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收入的62.88%,与全行业平均水平相当。其银保期交保费跃居市场首位。
然而,过于依赖银保渠道也是生命人寿明显的短板。目前,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网点销售保险产品,银行从中抽取不小的手续费,三年期交产品可以达到10%,20年期交产品更是高达30%。保费的快速增长依靠的正是极高成本的银保渠道,并非长久之计。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行业“大佬”一直都尝试价值转型,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收缩价值不高的银保渠道,大力发展个险销售渠道。
反观生命人寿,其自身代理人渠道薄弱,在经历大幅招兵买马之后,营销人力也仅为15.5万人,而中国人寿的个险销售人力高达129万人。
近年来寿险行业内普遍认同的发展战略是,不再单纯追求保费规模增长,而是要更多地回归保险本质、把经营保险风险本身获得的价值和利润更多地留存在公司,获取长期稳定的承保盈利。
转型中的生命人寿也谋求这条路,方力在内部会议上也提出:“让保险从动轮变为驱动轮。”
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我国寿险市场的格局,少数龙头公司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以及明显的销售队伍、销售网点、客户资源优势,具备“价值转型”的空间和时间;但对于其他中小型公司,迫于监管的压力以及市场资源等劣势,“价值转型”是一个相对痛苦的过程。
一位大型保险公司高管提出,“资产驱动负债型”公司想要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路”,必须具备资金优势、专业投资能力、综合资源和项目优势。而更主要的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