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宾 陈东莲 肖飞
【摘 要】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分析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中国制造”背景 选矿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85-0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提出,“有色金属行业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缩影,有色强,中国材料才能强”。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实现有色金属大国到有色金属强国的转变是关键,有了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绿色环保、低耗能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我国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才能够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在“中国制造”背景下,加强教育供给侧的有色金属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中国制造”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的有色金属人才,使中国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分析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以提高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作为有色金属大国,我国铜铅锌等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受技术、自动化水平低等因素的约束,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上不去、成本下不来、环境问题严重的局面。有色金属工业一直以来也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早在1987年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就开办了有色金属选矿专业,在近30年的办学时间里为有色金属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选矿技术人才,但在中国制造背景下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系列的挑战:
(一)教师来源广泛,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选矿专业教师80%以上来自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工科院校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来自企业行家,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心理和课堂教学技巧等方面存在欠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教改课题较多,企业课题少,为社会服务能力较弱。主动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功能与价值。但是选矿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多是以上课为主,因而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较少,且科研课题较多来自教育主管部门,而企业课题较少,导致教师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不足。
(三)少数教师还在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随着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的大量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智能教育成为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将是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而少数教师由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仍在采用“粉笔+嘴巴”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高职选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带聘比”中提能力,“学练赛”后强队伍。针对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带聘比”中着力打造满足选矿教学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资队伍。“带”,即以老带新,我们成立名师坊,在名师坊里教学名师带着新入职教师共同学习教育教学技能,一起熟悉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扩展现代化的教学视野,更新先进教学理念,启发教育教学新思维,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老一代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传承给新人,树立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道德规范。“聘”,即聘请南粤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开展“教学设计、说课与课堂呈现技巧信息化教学设计”、“职业院校翻转课堂与教学设计”、“‘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微课设计制作”等专题讲座,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传授给教师,提高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比”,即以授课比赛、优秀教案比赛、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竞赛活动为载体,以赛代练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重返高校更新知识学理论,再下企业精益求精强技能。近年来,选矿新理论、新药剂、新工艺、新技能层出不穷,对选矿专任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学团队的教师分别以访问学者、学位进修及教师专业课程进修等形式重返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业内一流高校学习,掌握业界最新理论和发展前沿,夯实理论基础更新知识。同时,我们努力使企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所大学,通过定期组织教师以企业考察、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兼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形式到江西铜业集团、广西华锡集团等行业内龙头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这些企业在管理模式和选矿技术上都代表了我国选矿界最高水平,其选矿工艺覆盖了选矿专业所要求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到这些企业实践并以共同研发课题和项目的形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完成课题同时掌握了选矿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提升教师对岗位分析的职业能力、交流协调能力和问题破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
(三)参加会议入协会,拓展视野站前沿。行业协会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最先知晓者,为此,依托有色金属行业背景和优势,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选矿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活动中,参与了有色行指委承办的教育部材料与能源专业调整和专业目录修订、职业院校选矿专业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教育部“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等工作,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了“选矿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选矿技术专业的教材质量抽查”、“选矿技术专业企业生产案例库”3个课题的工作。通过参与协会的各项工作,教师掌握本行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并引入课堂教学,密切了专业与行业的联系,有效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破除学科壁垒组团队,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要使中国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创新驱动是关键。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针对传统选矿学与冶金、化工、环境工程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日益紧密的特点,近年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选矿专业教学团队以原有的选矿技术专业为建设平台,破除不同学科间的教育壁垒,联合有色金属产业链的测量、冶炼、分析、化工、环境相关专业的教师,同时从紫金矿业、广西冶金研究院、广西有色等企业引入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企业行家充实选矿师资力量,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结构合理的选矿教学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围绕交叉融合学科的前沿学术选题,突破单一学科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势,使教师从“单干户”转到“合作社”,为开展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同时,我们以选矿专业建设为依托,整合和配置校内多学科实验平台资源,为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语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选矿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学教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改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十余篇,公开出版教材多部,多名教师在学校各类教学大赛中屡次获奖,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团体二等奖,为“中国智造”和广西区域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具有包容心、判断力、责任感的选矿技术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宾.论广西有色金属选矿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J].广西教育,2015(11)
[2]周洪宇.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N].中国教育报,2016-03-10
[3]秦树文.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13-08-0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20);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56);2012年度桂林理工大学教改工程立项项目(2012A05)
【作者简介】朱 宾(1967— ),女,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