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文
大家都熟知的故事:王羲之的儿子在向父亲请教练好字的诀窍时,王羲之指着地上的十几个缸水说道:“你把这些大缸水写完,就知道了。”这就涉及一个素质问题。
什么是素质呢?素质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口头禅,就我个人理解,素质其实就是一种过硬功夫,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经过了长期的磨炼和积累,逐渐形成的一种过硬功力,而这种功力光靠传授是学不来的。《庄子》中有个《能力不能言传》的故事,其中木匠轮扁对齐桓公说的一番话很有道理:“我斫削车轮,慢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涩滞难以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说出,但技巧存在其间,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这一奥妙的技巧。”真正的素质有不可言传之特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只有经过某种实践过程的磨炼,才能练出真功夫。学生写作练习中想象能力的提高当然也不能例外。
想象力是学生作文以至今后从事艺术、科学等一切方面活动必需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故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孩子因为年龄小、天真、单纯等原因,他们的想象力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他们的想象力特别大胆、新鲜、有灵气。有一篇教育文章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个点儿:“这是什么?”大学生有的毫无异议地回答:“粉笔点儿。”有的则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没有回答的价值。同样的问题,去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却极为丰富、有情趣:“是雪花。”“是爆米花。”“是天上的星星。”“是熊猫的眼睛。”……孩子的脑子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性的理性思维,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能框住他们的想象境界。他们的想象是幼稚的,天真的,但却是自由的、鲜活的、富于创意的,如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即可开掘出他们素质矿藏中最宝贵的财富——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和开发具有季节性,童年时代是一个人想象素质开发的黄金季。为什么呢?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诞生与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人之初还没有销蚀与自然的这种亲近感,所以他们对客观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例如,面对蚂蚁搬家这种现象,孩子可能蹲在那里仔细观察半天,而大人则觉得司空见惯,了无情趣。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没有及时的引导和开发,特别是受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到那种唯一性的、僵化的灌输式教育影响,这种能力将被无情扼杀和埋没。不但对左脑(抽象思维)的开发不当,而且会使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萎缩,而新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全脑教育”,即在开发人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发其抽象思维,或者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可惜孩子们这种原始的想象力遭到了大人的无情扼杀。一天,某电视台的少儿节目正在播放主持人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儿歌。主持人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主持人却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一棵想象的幼芽就这样被理性的大手折断了。还有一个例子:袁柄发的小说中有个情节:一次,老师问学生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像小船,而王某同学却站起来说像豆角。老师不高兴地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王某的眼里就贮满了泪水。重视儿童的基础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但现实中却有一些教师,扼杀了孩子想象的灵性。
怎样开发儿童的这种想象潜能呢?我冒昧地提出一个个人的想法:有条件的话,不妨教孩子写点小诗。笔者曾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百余首诗作,并出版了诗集,有诗歌教学的优势,曾在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搞过写诗实验,并作了实验记录。实验证明:就感受力和想象力而言,一般智商的儿童都有可能写出小诗的资质。孩子心灵纯真、爱幻想,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天生都是“小诗人”。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解放思想,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适当时间,可以加点想象力的练习——写小诗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习作也有这样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没有明确规定诗歌写作的教学任务,但是通过让他们做写诗练习,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学习各门功课都是必要的。写诗练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别的文体的写作能力。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由写诗开始,继而进行小说、散文等文体创作的作家,其作品往往诗意盎然,意蕴深远,耐人寻味。而没有学过诗,直接进入小说、散文等文体创作的作家,其作品一般都直白浅露、味同嚼蜡,甚至成为文化垃圾。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中小学生学习一些诗,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今后的发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张丽娟.激发生命自觉,唤醒想象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