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婷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当前新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本理念,在这种要求下,小组合作方式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者,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既关系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涉及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也有不少突出问题。例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滥竽充数,没有自己的想法,也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或者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单一化,使得小组成员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进行探索等等,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
一、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放权”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课堂交给学生,由于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这就导致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课后问题的理解趋于片面,也体会不到课本中要教给学生的道理,很难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和目的,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困境,教师应该及时“收权”,“收权”并不是让教师终止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任务以及整个小组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比如,“将相和”这节课,教师可以按照每个小组的规模对课文进行合理的分解,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段或者更多的课文去熟读,并安排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比如,将课文中某一段的几句话摘出来,空出几个字,让学生去填写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以最快的时间熟悉课文,然后再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比如,廉颇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向蔺相如道歉?廉颇向蔺相如道歉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交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于最后一个升华问题,学生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举几个例子,慢慢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并收获满意的课堂效果。
二、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
在接触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之初,学生在兴奋之余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可能会出现小组分完以后,学生都不敢讨论,也不敢发言。这时,教师就应该放下身段,正视自己的作用,和学生平等相处,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学生看到教师跟自己一起开始讨论问题就会放下心理负担,放心大胆地进行小组讨论。并在学生进行小组谈论时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比如,教师可以随手拿着笔记本,随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在学习结束以后可以和学生分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投入程度。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方面还可以监督学生。
比如,上文提到的“将相和”这节课的例子中,可以观察学生组内讨论问题的参与程度,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他们是不是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小组内成员一起思考答案的正确与否。再如,最后的升华问题,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就让学生组内扮演廉颇、蔺相如,让他们切身体会团结的重要性。
再如,“掌声”这节课,学生很难感受到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这时教师就问学生:掌声前英子是怎样的一个女生?掌声后呢?然后让小组成员轮流模仿英子的语气去读英子的话,并在旁边进行点评,告诉学生在英子犹豫时该怎样模仿,然后,在听到学生模仿完毕以后,教师应该亲自读一遍,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英子前后内心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鼓励的重要性。
三、对各小组进行积极恰当的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就每个人的变化进行分析。这种模式的学习,在短期内效果并不会太明显,教师应该就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试卷成绩的提高与否上,因为很多学生的提高不是一张试卷就能够体现出来的。
比如,学生中有的学生比较腼腆,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声如蚊呐,但是在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这名学生变得开朗了。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难免会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他就会慢慢地克服害羞的心理。教师应该看到这种改变,因为成绩是一时的,学生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去争取,但是这种性格的改变却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把视角定位到一个同学前前后后的种种表现。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本身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否则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我们相信,只要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就一定能散发它应有的魅力,并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张桂侠.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