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慧+罗启盛+黄海
【摘 要】 清代岭南医家陈焕堂《仲景归真》推崇《伤寒论》原著,反对陶节庵与张景岳的伤寒新说,指出岭南医家应遵循《伤寒论》的法度,包括大剂量用药。该书不仅辨明南方有伤寒病,南方议症不可拘泥季节之寒热,还提出南方用药原则是“内伤宜少、宜缓,外感宜多、宜速”,明确南方可用重剂,为伤寒理法岭南本土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陈焕堂;《仲景归真》;岭南;伤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81-02
邓铁涛[1]认为晋代中原移民以及宋以后长江流域移民带来的先进医药学术与岭南地区原有医药学术相结合,形成岭南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而作为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伤寒是中医伤寒学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结合而逐渐形成的地域性医学理论。清代至民国是岭南医家研究《伤寒论》成果最为显著且初具规模的时期,是研究岭南伤寒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中医业界对于这段时期的伤寒研究略显零碎,且对资料健全的医家重复研究(主要集中于民国伤寒“四大金刚”),对资料难掌握的医家少人问津[2]。在岭南伤寒的实践研究方面,对岭南伤寒概念的辨析和将伤寒理法岭南本土化的研究。
清中期陈焕堂作为岭南伤寒医家中较有特点的一位,著有《仲景归真》一书。该书对伤寒各家进行辨证、比较,倡导回归《伤寒论》,在破与立中就伤寒学术在南方的应用进行了专题讨论,为岭南伤寒的“本土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对《仲景归真》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在对清代医家、岭南伤寒的相关文献研究整理中多有涉及[3],然而,相关专题文献研究目前只有一篇[4]。
《仲景归真》现存以下5种版本:①《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华堂刻本的影印本;②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光华堂刻本;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四美堂刻本;④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五云堂刻本;⑤台北市立图书馆馆藏,台湾省嘉义市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版。本论文收集了前2种版本来进行研究。
1 《仲景归真》的学术思想
全书七卷,头三卷为伤寒醒俗、伤寒觉误上、伤寒觉误下,以及痛陈王叔和、陶节庵、张景岳等人引发的流弊;后四卷为伤寒引正上、伤寒引正下、伤寒问症知方歌诀、伤寒问方知症歌诀,为陈氏立言部分,阐释了其心中的伤寒模式。
《仲景归真》反对明清流传甚广的陶节庵、张景岳的伤寒新说。陈氏认为,陶节庵窜改了《伤寒论》法度的先例,将“伤寒病”一概定义为险症,将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定义为“凶险难用”,导致后学者不能辨别伤寒,习用轻小的方剂来治伤寒等。而张景岳一是误将中风与伤寒混为一谈,导致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应用不明;二是执着补法,论治伤寒病时偏补忌攻,造成后世温补流弊;三是把伤寒病(外感急病)的阴虚阳虚,当作(内伤缓病的)气虚血虚,因此,错用熟地、当归等缓药来治急病;四是治外感病动辄用柴胡或补阴益气煎,使邪气从太阳引入少阳,以致留连增病。
《仲景归真》推崇仲景立法原意,倡导回归《伤寒论》。陈焕堂认为,自汉晋以至于宋元,中医学术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伤寒论》由主流学术地位走向边缘化。至明清时,虽无医家非议医圣仲景,却随处可见医者治疗伤寒时,背弃《伤寒论》的方法,甚至“论治伤寒、制方用药,似乎人人皆忘却仲景,而又背叛仲景”(自序)。当时医家普遍认为使用陶节庵、张景岳的新方治疗伤寒最为稳妥。陈焕堂自述,他初学医时,研习陶节庵、张景岳的学术思想,而在临床实践中治疗伤寒时,却发现疗效不佳,于是转学《伤寒论》,从此中医医术大有长进。
2 《仲景归真》在伤寒理法岭南医学本土化方面的贡献
《仲景归真》对《伤寒论》是否适用于南方有若干专题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辨明南方有伤寒病 《仲景归真》列举了一些当时医家关于伤寒病发病地域性的看法,如“南方地热则病热,北方地寒则病寒”,“北有寒则有伤寒,南无寒则无伤寒”,“北方风高,故有伤寒;南方地暖,故无伤寒”等。其逻辑有三点:气候决定疾病类型,寒性气候产生寒性疾病,热性气候产生热性疾病;伤寒病是寒邪之病;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明显,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因此,南方无伤寒病。《仲景归真》指出:外感疾病类型不能与地域气候(南北方的寒热差异)机械地对应,当以实际见闻与实际脉症为准,南方也有伤寒病。
其一,多角度论证南方有伤寒病·卷一《伤寒醒俗》第四节从以下三点反面辨驳南方无伤寒病的说法:①从体质和发病的角度:当时医家普遍认为南方人的体质不如北方人,陈焕堂指出:“若以南北土地厚薄而分人之强弱,则北方厚而强,南方薄而弱。弱者病应多;南方伤寒应多也”,由此,陈氏反问那些认为南方无伤寒病的医家说:“南方之人,何术而皆得精神完固,独无伤寒哉”;②从治病和用药的角度:陈焕堂从辨证论治,方证相应,以及南方有用温热药、北方有用寒凉药的现象这两点,调侃那些认为南方无伤寒病的医家说:“南方不卖桂、附,北方不卖芩、连耶”,这是从症证方药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层面,再次反驳“南方无伤寒”的谬论;③从伤寒的性质的角度:陈焕堂认为,南方人脏气热,伤寒属热病,因此南方人有伤寒病,称:“若以南北之寒温,分人之脏腑寒热,则北人之脏应寒,南人之脏应热。又以伤寒之属寒、属热较论:倘属寒,则北人应多;果若属热,则南人应多也。《内经》曰,伤于寒,而为热病。是则伤寒属热,南人应多无疑。何故反谓南方独无哉?”
其二,探讨“南方无伤寒病”说的原因,卷一《伤寒醒俗》第五节解释了所谓南方无伤寒病的两个原因:①庸医贻误后学和患者:庸医之所以说南方无伤寒,是因为畏惧使用麻黄、桂枝,不能辨认麻黄汤、桂枝汤等的脉症,不能识别伤寒病,不能读懂《伤寒论》,“不曰我实畏麻、桂,反曰南人不宜麻、桂;不曰我不能辨认麻、桂症候,反曰南方并无麻、桂症候;不曰我实不识伤寒,反曰南方无得伤寒;不曰我实不能读《伤寒论》,反曰南方之人既无伤寒,则伤寒书又何须再读”;②世俗忌医轻医: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之所以少见,主要是因为“世俗轻医”,病人无知,不敬畏生命,不尊奉医者,讳疾忌医,爱财轻生,或者因贫困而延误就医,总之得了外感后,每每“三五日外始筹医治,医至之日已无太阳麻、桂之症,或传于少阳、阳明,或入于三阴,何得有见麻黄、桂枝之症哉”,另外,因“伤寒、中风多有夹杂,亦未得全照麻、桂、青龙症候”。
2.2 辨明南方议症不可拘泥季节之寒热 《仲景归真》列举了一些当时医家对外感病的错误看法,如“冬月严寒,才有正伤寒,非辛温不能发散;春夏秋三时炎热,无真正伤寒,只宜用辛凉发散”等。其其逻辑关系与“南方无伤寒病”的观点逻辑有共通之处,共有三层:气候决定疾病类型,寒性气候产生寒性疾病,热性气候产生热性疾病;伤寒病是寒邪之病;中国四季气候分明,冬季寒冷,春、夏、秋三季温热或不冷。因此,当时很多医家认为:冬季有伤寒病,春、夏、秋三季则无伤寒病;冬季外感病的病性为寒,春、夏、秋外感病的病性则为热。
《仲景归真》指出,外感疾病类型不能与四季气候机械对应,当以实际脉症为准,事实上,冬月亦有温病,夏日亦有伤寒;不可死执凉散,以治春、夏、秋三季之伤寒病及其它外感病。①论风寒温暑发病不拘四季:卷二《伤寒觉误上》第八节指出,《伤寒论》关于疾病诊断的精神,是以脉症定疾病,不是以发病季节定疾病,“仲景乃议症定名,非分季而定病。……如冬月,设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渴者,仍当名曰温病也,宁敢名曰伤寒、再用麻黄汤发汗乎?如春月,设有病太阳病,发热、无汗、不渴而恶寒者,亦当名之曰伤寒也,宁敢再用白虎汤清火乎?是所谓拘于症,不可拘于季也”;②斥凉散流弊:卷二《伤寒觉误上》第六节指出,“冬月严寒,才有正伤寒,非辛温不能发散;春夏秋三时炎热,无真正伤寒,只宜用辛凉发散”的说法,是教人冬时之病放胆用温,三时之病放胆用凉,导致滥用凉散之法治春夏秋三季(或南方)的伤寒病或其它外感病的流弊。
2.3 “内伤宜少、宜缓,外感宜多、宜速”的用药原则 《仲景归真》列举了一些当时医家关于伤寒病发病体质特点和用药轻重的看法,如“若以南北土地厚薄而分人之强弱,则北方厚而强,南方薄而弱”,“《伤寒论》剂量过重”,“古人壮大,今人弱小,故宜用少”等。其逻辑有三点:体质虚则用药宜轻,体质实则用药宜重;北方人体质较实,南方人体质较虚;古人体质较实,今人体质较虚。因此,当时很多医家的结论是:体质实的北方人(或古人)用药宜重,体质偏虚的南方人(或今人)用药宜轻;《伤寒论》方的剂量过重,只适合体质实的北方人(或古人),不适合体质偏虚的南方人(或今人)。
《仲景归真》指出,用药轻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疾病类型(内伤或外感),而非所谓体质上北实南虚、古实今虚的似然之论;无论南北,凡外感病即应重剂,凡调内伤病则宜轻剂。①内伤、外感用药有别:卷一《伤寒醒俗》第十一节指出:“夫内伤外感,虚实不同,治之方法,轻重当异也。夫内伤虚羸,专意在调养,用药宜少、宜缓,但求其平复,如灌枯树,慢慢滋润,始可望其敷荣,若培补太骤,反速其死而已。外感风寒,专意在逐邪,用药宜多、宜速,务使风邪外出,如征巨盗,早除一日,早安一日之良民,若或缓之,则停贼计生,滋曼难除也”;②剂量大小,利害攸关:卷一《伤寒醒俗》第八节“用药多少有关利害论”、第九节“药重辨”、第十节“论古今药方轻重原由”,讨论《伤寒论》方的剂量运用与利害关系,认为用轻剂治外感病是错误的。
2.4 明确南方可用重剂 该书卷一《伤寒醒俗》第十二节“用药大剂事述”集中记载若干大剂量用药案例,反映岭南地区的普遍经验以及陈氏心得。从陈氏大剂量用药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岭南,当病情需要,辨证准确,可重用温热药和寒凉药;若该用重剂而畏用,必然延误病情;岭南民间用药经验,有值得研究之处。详见表1。
3 结语
对《伤寒论》在南方的应用进行专题探讨,是《仲景归真》的一大学术贡献。它既明确指出《伤寒论》应用于岭南医疗活动具有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又指导岭南医家在辨证论治、方证对应及量效关系等方面更好地将《伤寒论》运用于岭南医疗实践中。深入研究该书的学术思想,对弘扬岭南伤寒学术有积极意义,对伤寒学术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铁涛.祝《新中医》而立之庆[J].新中医,1999,31(10):16.
[2]余洁英.岭南伤寒文献收集及医家学术思想探讨(清至近代)[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余洁英.岭南伤寒文献收集及医家学术思想探讨(清至近代)[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罗启盛.陈焕堂《仲景归真》学术思想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