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
穿上球衣,39岁的孙继海享受着足球带来的最后一些纯粹的幸福时光;脱下战袍,他摇身一变成为老板,玩自媒体脱口秀,带着他的无畏和初心闯进了熟悉又陌生的领域。
这个曾经留学英伦的追风少年,早就是大叔中的大叔。当他眯着眼睛笑的时候,依稀流露出当年的逗比模样。不过,眼角的皱纹和发福的脸蛋无情地戳穿了他的年龄,讲述着“球霸”的光阴故事。
老板
思考退役后的出路,并不是这两年才被孙继海提上日程的,年过30,这个问题就时不时地要在脑袋里冒个泡。教练、解说、经纪人,他在几乎所有足球运动员都会考虑的几个选项里打转,思来想去,时间一拖就过了七八年。
8年前,他从没想过也不曾敢想,自己会成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董事长。
如今,在银河SOHO两颗椭球形的建筑物里,孙继海的公司拥有六层的两个门牌号,从第一个门进去是公司前台,“嗨球”二字醒目入眼,提醒来客此为何处。第二个门里则藏着孙继海的“秘密基地”,公司的大部分节目都将在这个看起来并不太完备的小型演播室内完成录制。两门之间是被打通的办公区,近50张办公桌有序地排列其中,它们几乎全部拥有了自己的主人。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足球运动员里老板当得最好的,但是我在努力。”去年10月,在上海的一次聚会中孙继海与朋友们聊到了退役的话题,出于对他的了解和当下形势的判断,几位来自各领域的精英朋友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提出了一个有些“疯狂”的想法:做自媒体,开创业公司。
这个有些跨界的挑战起初并没有为孙继海所接受,一个年近40的球员能玩得转年轻人的世界吗?他心里忍不住地打鼓。
“我当时对这个想法真的表示很怀疑,当你对一个事情不了解、不清楚的情况下,你确实会产生怀疑、会犹豫、会不自信,觉得我有可能做成吗?后来我跟很多朋友探讨了这件事,去聊去问这种可能性。”
冷静下来的孙继海试图说服自己:这件事终究没有脱离体育和足球的圈子。况且,我们的主席喜欢足球,总理提倡推进互联网+行业,我为什么不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指示捏合到一起呢?在经历了近半年的挣扎和准备后,孙继海决定一试,在他眼里做自媒体是件好玩的事儿,而“有趣”经常成为他判断一件事是否可做的标准。
从筹备成立公司的第一天起,孙继海就变得不再怀疑,他撸起袖管,一个猛子扎进创业这片汪洋之中准备大干一场。
《我是海叔》是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以短视频的形式述说鲜为人知的中国足球,这档节目被孙继海称作一次不忘初衷的尝试。调侃老友郝海东在厕所里长知识,爆料集训期间如何机智会见女友,请来当下最具争议的足坛人物诉说衷肠,孙继海以他认为有趣的方式塑造着这档极具个人品牌化的自媒体节目。
做完第一季的15期节目,他觉得自己玩得很痛快。在这个拥有完全主导权的自媒体平台上,孙继海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畅意表达,哪怕收到几句谩骂也能捍卫自己说话的权利。对表达的强烈渴望,在中国的足球环境下被压抑了很多年,孙继海很坦白,这档自媒体节目就是他为给一个发声的平台而另辟的蹊径。
说话不讲求方法的亏孙继海没有少吃,所以在互联网世界里刚刚步入学徒门槛的孙继海正在努力尝试一种新的讲话方式。
“作为三年级就没上学的足球运动员,网络化的语言对我来说确实还是有点难度,很多都是从身边这些年轻同事嘴里学来的,一开始我也搞不清楚这些乱七八糟的词是什么意思。”调侃归调侃,面对开会时大家嘴里噼里啪啦蹦出的专业名词,运维、运营支撑、KPI,孙继海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向同事讨教。
“做球员是最幸福、最简单的一件事”,年轻时孙继海常在过来人嘴里听到这句话,可他不理解也有点不服气。“简单吗?训练这么累,教练叉着腰指挥指挥,点拨一下多轻松啊。”直到转换身份,孙继海才真正意识到,与做球员相比当老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过去,他为别人打工,只要认真训练比赛就能得到教练的认同;现在,他既要对员工负责,又要对投资人负责,想把自己眼前的摊子看好,需要思考的就远不是只把一件事做好这么简单。
从将才到帅才,孙继海无意间给了自己的老板角色一个颇高的评价: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我很清楚作为球员,希望我的教练、我的俱乐部总经理,包括我的老板做什么,需要他们去干预什么,或者说给予我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所以,回过头来我相信我能够体会所有员工的心情,了解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主动的角色互换意识下,孙继海尝试去做一个合格的老板。他拒绝简单的通过浏览量去定义一期节目的优劣,也不想让所谓的考核指标束缚年轻人的创造力,尽管和大部分创业公司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短暂的迷茫阵痛期,但好在一切都未脱离正轨。
随着节目在内容和制作上的愈发成熟,他们开始逐渐与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将《我是海叔》推向更广阔的平台仅仅是战略部署中的一小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视频平台才彰显了孙老板更大的野心和决心。
“秒嗨”APP刚刚在IOS应用市场上线,力求打造中国首个体育短视频分享平台。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孙继海不急着盈利,他甚至说自己目前所做之事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这么说显得我们人有点傻,但是钱还真并不一定特别多,只能说我们做这样的东西是有计划的,而目前所有的流程都在计划可控范围内。”
孙继海的商业游戏充满了无限未知的可能,他似乎并不急着证明自己,现在,只要玩得够“嗨”他就愿意永远不停歇。
球霸
“你太自以为是了!”
在《我是海叔》节目中,面对一位球迷对孙继海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诈伤的言论,孙继海给出了这句火药味十足的回应。
他不是一个喜欢为自己辩解的人,但这次他必须“反击”。
“作为足球运动员,能参加世界杯就是最高的荣誉。别说是对44年才打进一次世界杯的中国球员,就算是对巴西、阿根廷几乎每届都能够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球队来说,他们的球员都绝对会把在这的比赛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比赛,无一例外。所有人都会非常在乎,我不相信会有人无所谓。”
其实长期以来各种不礼貌的声音一直存在于孙继海的微博评论中,哪怕如今正委身中甲,也丝毫没有削弱各界对他的关注。无端的指责甚至谩骂时常出现,孙继海在与媒体和球迷的交流中却几乎没做出过任何解释,他不在意这些与自己毫不相干之人所投射出的敌意,也不想刻意为自己描绘出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
“我现在依然在踢球,依旧活得很好,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解释和回应吗?如果是一个有问题的人,所谓的球霸或者说怎样,他可能已经失去了工作,可能不会再有球队跟他续约。当你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把生活过得很好,就足以证明你的为人了。”
8年的留洋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变得圆滑,反而磨砺出了更尖锐的棱角。孙继海不愿意因外界负面的评价而收敛自己的脾气,哪怕被扣上“球霸”、“毒瘤”的帽子,也不能让眼里揉进哪怕一粒沙子。英国良好的足球环境培养了他明确的是非观,在错误面前也许很多人看到了不说,也有很多人根本看不到问题的存在,而孙继海看得到也说得出。
曾经,这段在微博上的言论被看做是不指名道姓的公开炮轰:明明是个怂蛋为什么还要装成大无畏呢?明明没有能力为什么还要装成很职业呢?明明不靠谱为什么还要装成正人君子呢?明明就是在混饭吃为什么还要装成无比热爱呢?其实明明就是“装”“混”“骗”。
“也许从我的年龄和经历来看是应该成熟一些了,但是球队成绩不好,我希望有更多作为,对得起自己领的工资和承担的职务,我做的所有这些唯一的立场就是希望工作的环境氛围是好的,足球是往前发展的。我不觉得自己有过一段留洋经历就比别人更明白更懂,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去指责甚至谩骂,我只是在进行了正常的努力而没有结果的时候很着急。”
孙继海从小在专业队里长大,踢上甲A时刚好赶上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进程,错过健力宝的选拔却最终留洋曼城入选英国足球名人堂,代表国家队参加了唯一一次在世界杯决赛圈的比赛。他是个见过大世面的球员,中国与高水平足球发展国家的差距被他看在眼里。
聊到中国足球,孙继海有点心酸,“我们进步得太慢了。”可是谁能对“慢”负责,谁又能解决“慢”所带来的颓靡,他摇了摇头表示无可奈何。身为球员,他只能努力训练、比赛,用态度感染身边的人,告诉他们中国足球还没走到穷途末路。在重庆,他创建了一个足球基地,将1个11人制标准足球场、3个7人制足球场、6个 5人制足球场用于青少年足球培训,他想着或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是除此之外呢?孙继海无能为力。
“之前,我们一个年龄段全中国只有200个踢球的孩子备选,在英国我们家小区旁边至少也有个三四百人。你想想,可笑到什么程度。孩子踢球的场地在哪里?孩子又在哪里?”
在他看来,联赛各支球队大量的资金投入不是一件坏事,外援对整个联赛的观赏性和对年轻球员起到的示范作用方面都是积极的。但是在追求更好的成绩,球队更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很多东西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引进5000万欧元外援的背后,是各项配套设施的落后,孙继海把这形容为买了一辆奔驰却给它加柴油,配了个开拖拉机的当司机,修车还不去4S店。
2012年孙继海回过一次大连,阿尔滨和实德刚刚合并,他去了一趟阿尔滨的健身房,却看到了和十多年前万达刚搬进基地时差不多的场景。“我感觉那杠铃片我也搬过,很亲切啊。”他用玩笑化解着中国足球的尴尬。
年初,孙继海受邀为孙兴民颁发亚洲足球先生奖项,因此回了一趟英国。进入托特纳姆热刺新建的训练基地,眼前的一切让已经回国6年的孙继海有种重新进城的感觉,从基地大门到训练场几百米的距离,马路两边的绿化草地修剪得整齐又规矩,没有一点被怠慢的样子。此时,孙继海绷直了小臂和手掌,在空中砍瓜切菜似地用力平移,想让记者感受彼时他所经历的震撼。他掏出手机想拍下这个画面,却被突然涌上的一阵心酸打断。
“看到这样的差距我快哭了,中国所有的比赛场地,都没有人家路边的绿化草做得平整,为什么会这样,当然会有天气等客观原因,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它做得很整齐,这是人为可以干预到的,没有做 到是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关心这个。更多人关心的是,我这5000万欧元是怎么花出去的,能买多大牌的外援。”
什么才是职业足球?什么才是先进的管理模式?什么样的俱乐部才能称作职业?中国足球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历史的账只能一点点地还,可是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你改变、等你作为、等你甩掉固有的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看透世事,却无能为力,往往是人最无助的时刻。作为一名球员,孙继海深知自己只能在这种无助中挣扎,甚至没有留给他一隙挣扎的空间。
“有太多东西需要改变,投资人、管理者都有一定的年龄,他们接受的教育、成长生活的环境和年代跟现在不一样,他们的思想意识很难接受改变。但是他们又有着最大的权利,你作为打工者基本不可能改变一个老板的决定。”
在不伤害中国足球的前提下做一个敢讲真话的球霸,即使这通常是一次与既得利益者力量不对等的抗衡,可就算这座独木桥比想象中更窄更难走,孙继海也不想做一只缄默的缩头乌龟。
现在,他拥有了平台也获得了机会,将过去那些想说不能说的话在自媒体上与球迷分享。孙继海不惧怕遍体鳞伤,他像个勇士,斗志昂扬。
(钟博丽荐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