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
这位年号平成的天皇,肯定会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他的不寻常的一页:第一位与平民女子结婚的天皇,第一位自己抚育孩子长大的天皇,第一位主张死后火葬的天皇……以及200年来第一位要在生前让位的天皇。而他的这一决定,注定搅动日本朝野。
当地时间8月8日下午3时,日本明仁天皇发布视频讲话正式向日本国民表明“生前退位”意向。
由于天皇“生前退位”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的现代历史上尚无先例,对于这次的讲话,日本几乎达到全民企盼的地步。一位日本政治新闻记者甚至开玩笑说:“(这种气氛)感觉好像突然回到战前。”
“在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当天皇也已届高龄,何种状态才是理想的?站在天皇立场上不具体触及现行的天皇制度,但今天,我作为个人,想谈谈至今为止思考之事。”现年82岁的明仁天皇一字一顿地说。
此前,7月13日,当地时间晚7时,日本放送协会(NHK)在晚间新闻中投下一颗“震撼弹”。其独家爆料称,明仁天皇有意生前将皇位传给皇太子,并准备在未来几年内运筹此事。究其原因,明仁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无法胜任“象征天皇”的工作。
“如果生前退位成真,必然是本年度日本的最大新闻。”该消息一出,日本多家媒体人士纷纷如此评论。日本某全国性报社的资深官邸记者饭田哲也透露,当晚各大媒体都炸了锅,负责报道宫内厅(管理皇室事物的政府部门)的记者们不断接到上级的确认电话,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被责骂的记者居多,毕竟关乎天皇生前退位的重大消息,竟然丝毫没有察觉。”
之后,据日本共同社7月29日披露,宫内厅开始围绕天皇有意将皇位传给皇太子的“生前退位”一事展开探讨,也就有了8月8日的这次视频讲话。
对于天皇的讲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回应称,“对于天皇面向国民发表的谈话,我们表示严肃接受。我们在鉴证天皇的年龄和公务负担现状问题时,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去做,必须予以认真的考虑。”
公务繁重的亲民天皇
“昭和天皇去世前也无法执行公务,但其周围的人表示,即便天皇什么事都不做,只要在位就是国民的心愿。但这一次,天皇只是透露因为年纪大了无法完成工作的意向,整个舆论就开始大合唱‘您辛苦了。有一种天皇即将在舆论中强行退场的感觉。”日本某左派报纸前资深社会记者原山彻感慨道。
之前的昭和天皇裕仁在1946年发布《人间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圣地位,承认自己与平民百姓一样也是人,而不是神。其一生则保持着神秘感,极少在媒体中露面。现行的明仁天皇是在现行宪法下从上任之初就作为象征的首位天皇。相比之下,关于明仁天皇夫妇的报道四处可见。天皇夫妇从相识结婚至今的温情照片被作为国民夫妻的榜样广为流传,在各式灾难现场跪坐着倾听灾民苦情的姿态也深入人心。
“这些画面让日本国民对天皇夫妇倍感亲切,认为天皇其实也拥有日本普通人的家庭观。国民敬爱天皇不再因为他是神圣的天皇,而是一位可敬的长者。这次舆论中有不少人希望天皇能够实现生前退位,因为希望年迈的天皇能够颐养天年。”原山说。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明仁仍然公务繁重,每年要过目1000多份文件并署名盖章,出席200次各类活动和20多场祭祀仪式。2002年明仁被发现患上前列腺癌,为此接受手术治疗,2012年又再次接受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即便公务负担相比过去已经减轻,去年明仁夫妇仍然接见了270位国内外要人。
每年春秋在东京赤坂御苑,日本阁僚、国会议员、都道府县知事以及少部分体育选手、艺人和作家会受到明仁天皇的邀请聚集于此。“天皇夫妇会逐一问候在场的2000多人,耗时2小时,走到我跟前时已过去45分钟。对于80多岁的天皇来说真不容易。”前横滨市长中田宏如此回忆去年11月参加天皇游园会时的场景。
2015年12月23日,明仁在发表生日感言时说道:“我对于年龄带来的变化越来越有感触,比如在公务中出错的次数也多了,今后需要更加谨慎。”他发表这番感言中途,突然沉默了15秒之久,以至于让在场的人有些慌乱。实际上,明仁去年在公务中出错过好几次,比如2015年8月15日他在全国战死者追悼仪式上发言时就将稿子的顺序读错了。
“从人情常理而言,82岁的天皇退位是一件合情合理的安排。无奈日本却以正式的法律《皇室典范》强制要求天皇贯彻终身制,而这部法律要修改起来困难重重。”原山说。
以自身为赌注对抗安倍?
“肆意公开天皇生前退位的消息有违宪的可能,因为涉嫌在政治上利用天皇实现法律的修改。NHK报道此事像对待八卦新闻一样,非常欠考虑。”对于NHK的重磅新闻,明治天皇的玄孙、日本作家竹田恒泰在电视评论节目中义正辞严说道。
该消息流出不久,宫内厅“一把手”山本信一郎次官就在7月13日夜间的记者招待会中全盘否定了天皇希望生前退位的说法,称该消息是子虚乌有,以至于该新闻出现没多久剧情就开始反转。但主流分析认为,由于报道一方是日本最具权威的电视台,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但报道没有经过宫内厅的认可和授权,一时间真相扑朔迷离。
饭田认为,如果仅仅是天皇个人的意向,不会突然公开报道。据其介绍,一般类似意见会由宫内厅侍从长开始逐级上达,历经宫内厅长官、内阁正副官房长官到达首相,经过内阁研究并通过后,才会交给媒体。“该流程NHK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次他们的做法和宫内厅的反应都非常可疑。”
7月13日NHK的首轮报道后没多久,宫内厅就否定了该报道的真实性,但同样的内容在NHK晚间9点、11点的时候仍在播放。如此重大的新闻,NHK能在宫内厅的否定中继续,其背后必然有重量级人物撑腰。坊间一度猜测,其情报源应该是天皇本人、宫内厅的最高干部,甚至首相。
当宫内厅全盘否定消息后,有记者问道:“你们要向NHK抗议吗?”宫内厅平素对于皇室相关的报道审查得很严,如果报道内容与事实不合,截至发稿前,会马上在官网上公开抗议。然而,宫内厅并没有马上向NHK提出抗议。
“估计两边早就串通好了。推测原因,即便天皇有意生前退位也不能直接向国民透露,实现生前退位涉及法律的修改,天皇主动要求修改法律会被认定为影响国政,属于违宪举动。因此,内阁府无论如何都必须全盘否认以确保天皇举止的合法性。”饭田分析道。
天皇发表完视频讲话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会见记者。他身后的书画上写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至于退位原因,最普遍的分析是,一种是天皇真的很想生前退位,近年媒体并非第一次听到这种传言,但都被扼杀在摇篮中,因此天皇希望通过媒体的公开报道来迫使内阁正视该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考虑到时机的问题,明仁天皇是想以自身为赌注对抗安倍修宪,因为此消息是在参议院选举后的第三天放出的。
参议院选举当天,安倍提及要修改1947年制定的和平宪法,选举后国会的修宪势力已经超过了修改宪法所需的2/3席位。根据2012年起草的自民党宪法草案,天皇的地位将由现行宪法的“国家和国民统合的象征”变更为“国家元首”。
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渡边治在《战后政治史的天皇制》中记录了明仁在学习院高中的生活。有一次社会课上,班级讨论的话题是“日本再军备”,当时明仁站起来说:“坚决反对日本再军备,此举会给诸外国造成不当的刺激。”他私下也表示,“如果我成为天皇,有朝一日被要求在《宣战书》上签名,我一定会拒绝。”
“一旦修改现行的和平宪法,日本将有可能被卷入战争,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天皇就得在《宣战书》上署名。明仁天皇也许正是要践行当初的诺言,如果修宪难以避免,自己宁可退位也不屈服。”饭田说。据其透露,首相官邸接受采访时表面上说会尊重天皇的希望,但私底下官房长官菅义伟对NHK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
珍惜“象征天皇”的身份
“象征天皇制度本身孕育着巨大矛盾。”猪野亨感叹道,天皇作为日本神圣的一员,一方面被日本人所崇拜,另一方面却被禁止发表任何政治言论。“天皇没有被赋予现代意义上的人权,他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没有拒绝执行公务的权利,一旦继位还没有退位机制。”
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斋藤利彦在《明仁天皇与和平主义》一书中记录了天皇本人对于自己身份的思考,“虽然立场上需要成为一定程度上的机器人,但是仅仅如此绝对不行。”
据斋藤利彦记载,明仁天皇在“国事行为”中扮演着机器人,但在“公事行为”中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明仁在各种活动中的发言、国内巡幸、举办游园会、访问灾区以及战争遗址都属于公事行为,都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2011年3月16日,日本东北大地震后,天皇主动提出录播视频鼓励灾区民众。这是自从1945年昭和天皇宣布战败后,天皇第二次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表谈话,该影像也被日本人作为“平成”的“玉音放送”而津津乐道。此外,当日本核电站被关闭,很多地方实施计划供电时,明仁表示希望与国民分担困难,主动在皇居实施起计划停电。
此外,继位28年来,明仁一直持续访问国内外的二战战争遗址。1991年其实现了首位日本天皇的访华之旅,最近一次则是2016年访问菲律宾。每到一地,他都会反思日本在二战时的罪行。“因为亲身体会到战争对日本以及他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战后,明仁一直都宣扬珍视和平的理念,在自身有限的能动空间有所作为。虽然天皇没有直接影响国政的权力,但他仍然珍惜象征天皇的身份,并希望子女也能继承并宣扬对和平的珍视。”斋藤利彦如此写道。
《皇室典范》认可皇太子摄政的职能,但仅限于天皇在重病之时。“日本会议”的副会长小堀桂一郎则建言《皇室典范》可以缓和这一条的适用条件,如此一来明仁无需退位,公务皆由皇太子接手。
“对此,明仁应该不会赞成,”据饭田回忆,日本《每日新闻》曾报道他在皇太子时代代替昭和天皇出访外国,当时他感慨,外国人对他与天皇本人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皇太子代替不了天皇。“我推测明仁会认为,如果想让皇太子承担象征天皇的工作,应给予他天皇的身份。”
位于继承榜第一顺位的皇太子德仁今年56岁,与明仁继位时的年龄一致。如果天皇生前退位的制度得以确认,估计德仁在位时期难以超过明仁现在的年龄。“那么,再下一任天皇是秋筱宫皇弟,抑或是秋筱宫家未满10岁的悠仁。生于和平年代的天皇是否仍会珍视和平?届时的新天皇对于象征天皇的身份,或许会有不同诠释。”原山说。
(应受访者要求,饭田哲也、原山彻为化名)
(史纪荐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