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APP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6-10-31 17:14李南南马玉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研讨学习者互联网+

李南南+马玉慧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务院提出“互联网+”战略,其目的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的案例不断涌现,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载体。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所使用的设备中,移动设备占所有设备的57%,其中手机用户占38%,平板电脑用户占19%[1]。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的学习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承载优质教育资源和智慧学习工具的教育APP正飞速融入各种移动终端。

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的表现形式,教育APP被广泛应用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中,在内容呈现、课堂互动、协作学习、兴趣提升、远程沟通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APP产生了众多的实践案例,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方寸之内。

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及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是我国教育教学变革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教育APP操作简单、易于使用、用户体验好,在教育实践领域已经有了大面积的应用与推广,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从教育APP的开发技术、发展模式以及在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教学模式相融合产生的一系列应用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教育APP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苹果公司、新浪教育等一些公司和机构每年定期发布教育APP的评测报告,作为行业的风向标。然而,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关于教育APP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探索,这导致实践领域的探索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和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梳理和分析教育APP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及分类框架,提出教育APP在实践领域的发展建议和启示显得尤为必要。

教育APP定义、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1. 教育APP定义

APP的全称是Application(应用程序),是指可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2007年,随着iPhone手机的发布,APP及其销售模式逐渐流行。目前,主流的APP应用商店包括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Google Play以及国内的华为应用商店、小米应用商店等[2]。如今,APP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频通话、网络购物、新闻阅读、网络支付、音乐分享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APP是APP的一个重要类别,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界公认的教育APP定义。根据其特征和功能,可将教育APP界定为: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发,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能够运行于移动终端的程序或软件。

2. 教育APP发展历程

2007年,随着苹果公司推出划时代革命性产品——第一代iPhone,APP Store紧随其后上线,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进入新时代。通过对教育APP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桌面应用模仿阶段和移动特征实现阶段。

(1)桌面应用模仿阶段

在教育APP开发的初始阶段,开发者往往缺乏移动应用的开发经验,这些APP包括如下类型:一是幼儿教育类(包括宝贝听听、悟空识字等),二是词典类(包括海词、金山词霸、新华字典等),三是问答类(包括知乎、豆瓣、考研帮、百度高考等),四是题库类(包括驾考宝典、四六级外语考试等)。此外,还有移动图书馆、博物馆类APP以及阅读器等类型。由于硬件性能较低以及开发经验不足,这一阶段的教育APP在呈现方式上与PC端的应用程序没有显著区别,其交互方式较为简单,内容呈现比较生硬,无需连接互联网就能用,功能及开发模式多是PC端应用的模仿。但是相对于传统的PC端应用程序来说,这些教育APP已经能够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在便携性、可用性、碎片化应用等方面能够满足学习者基本使用需求。

(2)移动特征实现阶段

移动互联并不是PC互联的简单延伸,随着智能手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和开发者开发经验的积累,教育APP的开发进入移动特征实现阶段。教育APP在这一发展阶段已经能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摄像头、传感器、GPS、触摸屏、移动互联网等功能,开发出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APP。这一时期出现的教育APP包括如下几种类型:一是虚拟仿真实验类(如Chemist Free、烧杯等),二是课堂教学工具类(如eClicker、Educreations等),三是智能题库型(如小猿搜题、猿题库等),四是视频教学类(如网易云课堂、沪江网校等)。这一阶段,教育APP在交互性、智能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移动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基本都得到了应用。教育APP中交互功能的实现与增强是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学习进程,并为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提供帮助,从而提高其在线学习绩效的重要策略。

3. 教育APP的主要特征

(1)大规模

大规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已开发的APP数量多,另一方面是用户规模大。从最新研究报告来看,教育APP的现存数量非常之大,我国教育APP总数量已超过7万个,约占我国APP市场份额的10%,在苹果APP Store中仅次于游戏APP而位居第二[3]。此外,由于我国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用户的规模也已是世界第一,因此,教育类APP用户的数量毫无疑问也是世界第一。

(2)易使用

易使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机界面设计方面,教育APP设计适合美学观点,界面便于控制且能在有效的范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交互风格更加趋向于自然化的表现,图标操作运用的多点触摸和智能传感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人机交互的方式,能减少学习者的记忆负担[4];二是在可访问性方面,教育APP可随时随地访问、查找和获取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者使用社交媒体登录(或保持登录),省去重新注册、记录用户名和密码的烦琐,学习者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用户名和密码。

(3)轻应用

教育APP是一种运行在浏览器上的应用程序,特征表现为免安装和跨平台两个方面。基于HTML5开发的教育APP省略了用户安装APP的过程,可以直接使用强大数据库资源来获取学习资源。目前国内的轻应用平台包括百度轻应用开发平台、360轻应用开发平台等,微信轻应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这些平台中,学习者可通过搜索或者订阅就能找到相关的教育APP。跨平台能力表现为,当前开发的教育APP可以轻松跨越iOS、Android、Windows Phone、黑莓等多种手机操作系统,拥有本地手机或云端的多种功能。

基于学习情景的教育APP分类框架

对于教育APP的分类,一般以实现功能或适用对象作为分类依据,由此形成了学堂型、题库型、词典型和工具型等类别,或是母婴早教、K12、职业/技能培、语言学习、出国留学和教育工具等类别。这些分类依据较为模糊,形成的类别也不完整,因此修订教育APP的分类框架非常必要。如果从知识的建构方式和知识的获取方式对学习情景进行考察,可以提出基于学习情景的教育APP分类框架,如图1所示。这种分类方式融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形成了教育APP的教学支持类、个人自学类、研讨学习类、边做边学类和工作情境类五种典型类型[5]。

1. 教学支持类

教学支持类APP具有内容呈现、题库练习以及笔记共享等功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这类APP能够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教学大纲设计与教材同步的学习资源。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使用APP进行电子化阅读和批注课程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程内容上做笔记,并且与别人分享。此类APP具有相对固定的授课时间和环境,师生可以通过APP进行学习资源推送等课堂活动。当然,这些功能也可以应用于课外,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和评价学习成效。教学支持类APP带给师生一种全新的高效、移动化和具有创意的教学方式。

2. 个人自学类

个人自学类APP通常以支持个人自学为主,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下载,在使用时间、地点、场合方面自主安排。个人自学类APP作为“学习助手”的角色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平台内讨论作业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和知识点,可以向平台内的教师提问,获得更加详细的解答和指导。APP内网络学习空间也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因此,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3. 研讨学习类

研讨学习类APP多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小组研讨性学习中,支持学生群体知识建构。研讨学习类APP围绕某一研究主题而设计开发,且支持学习共同体信息共享、活动共享(如集体讨论、轮流发言),支持角色扮演(调停者、指导者、组织者)、创造行为、控制管理等。研讨学习类APP使个人成为认知过程中共享认知的智能联合体,可作为个人认知能力的增强物,而移动终端可作为个人认知能力的脚手架发挥作用。因研讨性学习多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为主,因此,研讨学习类APP多以提供专业化学习内容为主,且交互功能强。例如,BEAKER(烧杯)和Chemist Free等化学学科的专业APP常被应用于化学课堂。

4. 边做边学类

边做边学类APP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边做边学类APP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与创客教育理念相结合,与项目教学法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应用于教学活动中[6]。通过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此类APP有Tinybop的万能机器、APP Inventor、Hopscotch、KidQuest、Drawing Desk等。

5. 工作情境类

工作情境类APP以工具类、平台类、网校类为主[7],使用者多为成人学习者,受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以碎片化学习为主,学习目的是满足其实用性目标[8],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体验式学习为主。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企业面临全面转型,数据化、智能化、连接化、信息化等成为企业转型的主流方式,其对于企业员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作情境类APP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培训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学习者可以通过工作情境类APP考取行业规定证书,获取更多的择业机会。

教育APP在实践领域的发展建议

按照学习情景对教育APP分类的目的是指导其开发和应用,类别越是清晰,则开发和应用的针对性就越强,以此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愈加丰富。通过梳理教育APP的发展现状,为教育APP开发领域提供了如下有益启示。

1. 教学支持类APP应强化课堂交互模块的开发

传统课堂源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以“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互,难以实现高效教学。课堂交互是智慧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交互不足的局限性,利用教学支持类APP在资源平台、学科教学、题库练习以及笔记共享等共同特征的基础之上增强课堂互动。增大教学支持类APP师生、生生以及人机课堂互动模块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学习情况得以及时反馈,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变单一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为多维任务互动的主动学习。

2. 个人自学类APP应体现寓教于乐,并通过大数据追踪,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个人自主学习往往存在不能发现自身存在问题、意志力薄弱、缺乏计划性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支持个人自学类APP在学习者自学情境中主要扮演“教师”的职责,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学习规划。及时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充分利用个体教育数据[9],根据学习者学习轨迹的动态呈现,调整学习计划、定制学习模块和学习内容、定时提醒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开发者必须注意对学生数据隐私保密[10]。另外,对于K-12学段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很难将课余时间用来学习。由此,开发者在重视APP学习内容质量建设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寓教于乐的理念,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驱动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3. 研讨学习类APP应助力构建探究性学习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传统研讨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其优势是参与者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但围绕研讨主题的学习资料较少,难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移动智能终端本身具备操作系统兼容性强、高性能传感器、存储芯片和存储扩展能力、可触摸的显示屏、大容量的电池、移动通信技术等功能。研讨学习类APP研发者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基础教育的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各种教学支持服务,创建适合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APP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开展研讨学习提供更优的成果展示和评价。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空间,让更多有相同爱好的学习者参与其中。

4. 边做边学类APP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边做边学”强调在“做”的体验中学习。目前,我国仍然是以大班授课为主,学生基数大、实验设备少,尤其对于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借鉴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研发者将边做边学类APP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构造具有“真实体验”的环境,营造虚拟情景,突破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优化教学环境,节约教学成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APP结合,将虚拟现实技术逐步拓展至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是学习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深度学习才是体验教育里最重要的因素。

5. 工作情境类APP应与成人学习者的工作情境相结合

成人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时因已经脱离了学校集体学习的氛围,学习处于分离状态,情感交流的缺乏也易使学习者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研发者开发工作情境类APP应与成人学习者具体的工作情境相结合,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及时更新学习内容,培养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及时定位企业及学习者需求,增强APP功能模块开发。同时,工作情境类APP对学习者分析时要基于学习者已具有的能力和学习身份,而不是已拥有的教育资格。工作情境类APP可使学习和工作互相强化,保持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有助于其附属内驱力的提升,扩充知识,反思学习。

结束语

教育APP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我国移动设备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契机,开发和应用教育APP对转变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在关注教育APP的设计和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教育APP的本质特征、发展历程及分类非常必要。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2015在线教育用户行为调查报告[DB/OL].http://www.dlh.com.cn/page/news_detal_611.html,2016-05-13.

百度百科.APP Store[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771827.htm,2016–05–13.

黄蔚.测评报告显示:教育APP总数量占市场份额的10%[DB/OL].http://www.jyb.cn/china/gnxw/201412/t20141203_606219.html,2016-05-10.

郑世钰,刘三女牙.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30-131.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11-19.

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王吉伟.“互联网+”时代 职业教育怎么发展?[EB/OL]. http://www.chinaz.com/start/2015/0513/405713.shtml,2016-5-17.

顾小清,查冲平,李舒愫,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09(7):41-46.

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4-61+69.

银健,姚鹏阁,李百惠.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3-17.

猜你喜欢
研讨学习者互联网+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