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平
【摘 要】 由于现行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编排不科学、不合理,必然会造成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学习理解上的偏差。本文分别从本框第一目以及整个第一框的逻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大众的思维习惯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关系、这些问题对教材权威性的影响四个方面论述了对本框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合理调整的必要性,以使学生避免上述偏差。
【关键词】 编排;教材;世界;物质范畴;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我们知道,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教本”和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学本”和重要资源,因此,教材编写的逻辑不仅要符合理论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而现行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仅仅在论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之后就给出了物质定义,并进行了总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同时配有恩格斯、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名言”。然后在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中才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接着进行了总结:“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本人认为教材如此编排,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物质性原理应有的逻辑构成,不科学、不合理。具体理由如下:
1、我们知道,“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愿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从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关系看,其论断与结论不相符合。作为“学本”的教材,这就必然会使初学哲学的学生产生困惑:自然界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而人类社会是否属于该范畴?进而极有可能使其今后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理解缺乏正确的理论和认识基础。
2、从整个第一框内容的逻辑构成看,有失作为“教本”应有的逻辑严密性,使教师在教学时无所适从。如果机械地照搬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而不作合理地调整或必要的解释,必然会造成上述不良后果。
3、不符合大众通常的思维习惯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极易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误。
4、失去了作为教材应有的权威性,使人难以信服。
故此,建议将本框第一目最后一段及恩格斯、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名言”调整到第二目的最后。本人认为这样调整,是对本框前面知识的呼应,顺理成章,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原理”的逻辑构成,比较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上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生活与哲学(第5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8-3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40-45,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