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
【摘要】消费信贷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进入了快车道,个人消费信贷飞速发展,商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消费信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总量,促进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还使得国内中低收入者个人消费需求提前实现,有利于不同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培养了国民信用观念,树立信用意识。个人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刺激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加强了金融业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功能。本文阐述了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国内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在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 机遇 信用制度
一、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消费信贷的份额约占20%,而这一比例在美、欧发达国家超过60%。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而据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数据监测公司艾瑞咨询发布了一份《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元,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搭建了一个更便捷的平台让客户增加接触消费信贷的机会。在政策助推、信息技术支撑下,消费信贷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虽然消费金融现在在国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银行、小贷公司、P2P、贷款保证保险、消费金融公司均在个人的消费信贷领域有所发展。但是各自的方式又各有不同,各有所长,。央行对这个市场的各参与者有着几乎同等的政策支持,各参与者保持各自的优势,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形成竞争态势,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良性发展。
二、个人消费信贷的现实状况
(一)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触及客户,为客户减轻短期内资金压力是客户选择电商申请消费贷款的最主要原因,占比达到26.6%;客户选择电商平台贷款最常购买的产品通常是智能手机,占比达到20.7%。低利息,分期政策灵活是客户选择电商消费贷款而非信用卡的主要原因。
(二)小贷公司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线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拓展门店方式,面对面进行贷款金融服务为主要模式,构成实体的贷款服务网络。目前市场上的银行、小贷公司、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和消费金融公司都各自铺设了实体店面或驻点销售,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身份真实性、确认了客户提供资料真实性、对贷款用途也进行调查。
小贷公司一直不被看作是正规军,即使客户有贷款需求,对客户提出的贷款需求也不轻易开展消费信用贷款,而是需要有抵押物,这样增加了贷款流程和手续,抬高了贷款融资的成本,时效也并无优势可言,抵押或质押物的处理也成为小贷公司此项业务的鸡肋。而小贷公司本身的稳定性,也是客户所看重的,在小贷公司负面新闻不断曝光的今天,小贷公司的发展挑战大于机遇。
(三)P2P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一项关于个人消费贷款的互联网调研。全部的网民中有49%的网民在线上申请过贷款;其中最长使用贷款渠道:银行网络渠道占13.2%,整体贷款通过率较高,达到72.3%;线下渠道贷款通过率最高,达到82.4%,个人消费贷、个人房贷是网民贷款最主要的用途,占比均达到21.5%;还款年化利率集中在5%-15%,业务办理手续费是网民贷款最大成本,占比达到32.9%;用户贷款到账时间集中在1天-3个月区间,到账资金比例集中在80%以上。P2P公司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发展而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其他参与者也看到互联网的优势,纷纷参与进来,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混战。
个人消费贷款中有35.3%的网民表示通过网络广告了解贷款,25.3%的网民因为手续简便选择现有贷款渠道。网民往往更看重P2P平台的背后支持,49.1%的网民认为平台贷款成本较高,但可以接受;利率更低、资金到账速度快是平台用户更换贷款渠道的最主要原因。
P2P平台一头连接投资理财端一头连接贷款端,极容易形成资金错配的资金池,从而进行暗箱操作,一旦对借款人的信用判断失误,出现坏账,入不敷出,资金链断裂,P2P也就走到穷途末路,高层人员携款潜逃也就不足为怪了。在P2P出现的早期,由于对市场和客户不熟悉,整个运作也处在试水阶段,经常会出现P2P贷款平台悄无声息的消失。由于客户遭受损失,市场乱象频出,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控制这一局面,但是,效果并不乐观。
(四)贷款保证保险(保险公司)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指由债务人投保,以被保险人(贷款人或债权人)在消费贷款过程中因被保证人(借款人或债务人)未能如约清偿债务而遭受的损失作为保险标的,由保险人为其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如果由于被保证人的行为导致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时,在被保证人不能补偿权利人经济损失的情况下,由保险人代替被保证人赔偿权利人的经济损失,并拥有向被保证人进行追偿的权利。”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的承担着借款中间人角色,如果借款人不能按照约定进行偿还本息,保险公司履行赔偿责任。金融机构有了担保,出现坏账的几率减小,客户能从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融到资金,多了一条融资渠道,保险公司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是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把风险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应该确实增加风险管理的机制,才能把资金贷给真正信誉良好的客户。但在现实中操作起来往往有一定难度。
(五)消费金融公司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银监会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
2010年,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批复筹建的共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这4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成都四地率先试点。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可谓各有不同,但都取得了成功。其中专注个人消费信贷领域的公司,在发展的几年中贷款量迅速增加,体现了市场对消费的强烈欲望。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机遇与环境建设
个人消费贷款由于其风险较为分散,贷款数额也相对较小,而工商企业产经营类贷款风险较集中,贷款数额占大多数,所以个人消费贷款通常被认为是优质的资产,不良贷款率与其他类贷款相比较低,因此业内金融贷款机构通常会优先发展此类贷款项目。而从借款人角度看,个人消费贷款是消费者实现了当期消费愿望和后期消费偿还能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结合。
快速发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也必然带来诸多后遗症,此时,此类贷款的贷中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没有足够数据积累的经验可以借鉴,个人消费贷款的实际运营实体风险控制能力捉襟见肘,唯有在业务的一步步发展之中探寻出路。
(一)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信贷的发展方向
1.全民信用制度的逐步建设。第一,加快个人信用的立法建设。政府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如《公平信用法》、《信用报告法》、《消费信贷法》,对原有法律中已不适应当前信用制度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信贷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消费信贷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第二,加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央行的征信报告与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信用体系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当前消费信贷市场国情的信用评估体系;与此同时,政府应鼓励民资企业资信调查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使各机构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更新迭代和交叉验证,用大数据为消费信贷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2.消费信贷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过程中改革和过渡相衔接,逐步建立起我国城市、农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第一,政府可以采取对借款人减免所得税等措施减轻借款人的负担;第二,政府鼓励金融业在法律法规等符合行业监管的情况下对消费信贷业务、贷款产品等进行金融创新。
(二)金融业进行金融业务创新,形成类型多样、多层鲜明的消费信贷体系结构
1.金融业逐步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信贷业务体系。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小贷公司、P2P、贷款保证保险、消费金融公司等,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金融机构推行商业信贷,让商家看到确实有利可图,前景美好,形成与我国现阶段消费信贷特点相应的消费信贷生态环境。
2.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业要在消费信贷新产品开发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特色服务等。例如:可以在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因素制定出:浮动利率的信贷产品、标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产品等。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国情的消费信贷运营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全新金融服务。
3.加快我国金融大数据建设。我国正处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速度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大数据为金融业的消费信贷发展也提供了大量有效、及时、动态的信息,消费信贷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结合PC端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引入客户,通过简单、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刺激消费。同时,促进银行及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支付结算的升级改造,为瞬息万变的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要加快个人消费信贷环境建设,仅仅做到以上所述,还远远不够,要不断结合社会发展的脚步,对新情况快速反应,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整个信贷市场上的整个链条中,形成个人消费信贷新秩序,完善法制建设,打通各个环节,让老百姓提前实现消费梦想,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寻找出更为合理的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系和方式,健康发展消费信贷。
参考文献
[1]谢以清.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来源:《上海金融》2004年第2期.
[2]王瑾.西南交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来源:硕士论文《消费信贷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3]王立强.上海交通大学,来源:毕业论文《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