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积极作用初探

2016-10-31 09:50:20高欣张保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7期
关键词:教学革新本科生

高欣 张保军

摘要:传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纯理论性讲述与实际专业结合不足、考核标准无法量化等问题,致使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普遍偏低,无法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研究内容,无法综合检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甚至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因此,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急需提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帮助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高、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得以解决。因此,该教学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本科生;畢业论文;教学革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2-02

高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其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反映,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基本的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思维模式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1]。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有《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通过对往年学生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从选题、试验执行过程、论文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后发现,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导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最终无法高效如实的呈现其毕业设计的内容,并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针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多数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后往往仍然不能清晰和熟练的掌握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或表现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实际履行的试验思路和完成的工作量没有被清晰体现;或表现为学生不会分析实验结果、不会处理试验数据;或表现为学生无法将试验数据与试验现象联系起来,以致无法挖掘试验数据并用文字呈现出来;或表现为学生对参考文献的使用不符合学术规范,导致抄袭、剽窃现象的屡屡发生[1]。分析造成以上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学计划对科技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写作特点和常用的写作方法都安排了一定的课程设计,但以往的课程安排学时数较少,一般多为16个学时,因此课程设计以所配套的课程为单位,只完成特定课程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没有知识系统化的环节,造成学生掌握知识零散,与实际脱节,难以建立科技论文的整体概念[2]。

2.目前课程设计大多数为讲授课,课程安排的16个学时中,讲授课至少占14个学时,这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特点相互矛盾。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对于课程内容掌握程度有限,很少有学生能针对某一篇科技论文,结合课程内容主动地去评析写作方法,更谈不上写作实践。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课程考核多局限于理论考核,虽结合部分实践考核,但实践环节考核难于进行,只能给出印象分,因此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4.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实践参与较少,个别教师不重视、不愿意参与实践教学,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3]。

综上所述,我们现行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质量的提升空间还很大,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并将所学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中去,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对现行的教学与实践模式进行改革。

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措施与实践

以我校2012级农学专业的两个学生班作为试点,具体进行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

第一阶段:《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项目设计与质量标准制订。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开设在第八学期,学期初学生已进入毕业设计的试验阶段。课程共开设5周,每周4个学时,其中两个学时的讲授课,两个学时的讨论课。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内容按照一般农学类科技论文的组成结构进行项目化的课程设计,分为:(1)材料与方法;(2)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3)结果分析与讨论;(4)文献查询、阅读与引用;(5)研究背景综述、论文摘要与关键词等五个项目。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第二阶段:《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项目教学与案例分析。

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组项目分析的教学模式开展项目教学与案例分析。案例选取相关项目下的正、反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比式的学习,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学习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阶段:学生结合《科技论文写作》的理论和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实践训练。

在掌握相关项目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带着自己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如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结果、阅读的文献等进入到实践环节。结合理论的学习,学生完成相关项目的写作任务。每周围绕一个主题的写作项目,将写作成果带到讨论课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对所写内容进行修改和提升,课内不能完成的内容课后继续进行。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将各个项目组织起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

第四阶段:由课程组教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论文及相关科技论文的撰写,鼓励学生投稿,促进学术成果发表。

三、《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

1.解决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转变了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融合,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和实践的操作,让学生从完成简单的子项目开始边学边做,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变理论知识与写作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同时改变理论课教师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很少参与实践环节指导的现象,任课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全程参与论文写作的课内、课外指导。

2.解决了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问题,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得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都带着项目学理论,做实践,同时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应用能力,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由课程组教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撰写,提高了论文质量。

3.解决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把《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内容按照一般农学类科技论文的组成结构进行项目化的课程设计,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由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完成单一项目情况进行考核,并由课程组教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四、结论

通过上述几个阶段的科技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训练,我们发现学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已基本掌握,且具备了撰写、修改科技论文的良好能力,尤其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实际履行的试验思路和完成的工作量能够得到相互体现,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处理试验数据,并将试验数据与试验现象联系起来,并挖掘试验数据且用文字呈现出来。因此,我们认为将项目驱动教学法运用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其特殊的推广价值。项目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以项目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应用该教学法,可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并将课程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琳琳,张梅,葛志强.高校毕业生基于项目驱动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J].数位时尚,2014,(5):42.

[2]马正,徐砺瑜.《科技论文写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75.

[3]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9):27-28.

猜你喜欢
教学革新本科生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3年5期)2023-05-09 03:15:48
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新论
南北桥(2017年7期)2017-04-21 13:34:18
职业能力培养视阈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革新
汽车电气教学革新分析
浅论新电子商务模式下电商设计课程教学革新
考试周刊(2016年105期)2017-02-13 14:22:25
浅析工业4.0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
考试周刊(2016年45期)2016-06-24 19:03:27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秘书学”教学革新探析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