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莉,何志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中医科,福建 龙岩 364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疗效观察
蒋 莉,何志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中医科,福建 龙岩 364000)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 肝胃郁热型临床疗效。方法:60例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雷贝拉唑加多潘立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疗效显著。
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胸痛、上腹烧灼感、嗳气、口苦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咽部异物感、慢性咳嗽。西医治疗GERD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食管黏膜为主。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平均47.2岁,病程1个月~36个月、平均11.3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岁,病程1个月~41个月、平均12.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10三亚)》标准[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肝胃郁热证的标准[2]。主症为①烧心;②反酸。次症为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反流;⑤心烦易怒;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脉弦。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两组均予口服雷贝拉唑纳肠溶片10mg,每日2次;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
治疗组加用旋覆代赭汤合乌贝散化裁。旋覆花9g,代赭石12g,制半夏9g,枳壳9g,厚朴9g,黄芩9g,炒栀子9g,浙贝母10g,海螵蛸12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反酸、烧心甚者加煅瓦楞子、芦根、枇杷叶;胸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白芍;脘腹胀满者加陈皮、香附、木香;大便秘结者改枳实,加瓜蒌、黄连;心烦易怒者加郁金、合欢皮、珍珠母。
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
显效:不适症状消失,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减轻。无效:不适症状无明显变化,内镜检查食管黏膜无明显的变化。
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GERD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研究证明,部分GERD患者停用PPI后仍然存在症状,难治性GERD对使用PPI治疗反应不佳,PPI对食管外症状疗效差异较大[4]。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嘈杂”等范畴。肝胃郁热是GERD最为常见的证候类型[3],病机为肝气郁滞,木旺乘土,或饮食不节,碍胃滞脾,土壅木郁,导致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中药治疗以泄肝降逆、制酸和胃为主。旋覆花、代赭石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旋覆花止呕逆不下食,《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二者降逆平肝,共为君药;制半夏长于降逆和胃,黄芩、栀子泄肝胃郁热,以助君药之功;浙贝母、海螵蛸制酸和胃;厚朴、枳壳理气宽中;炙甘草调和诸药。药理研究显示半夏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栀子抑制胃酸分泌及胃肠运动;厚朴抗溃疡,厚朴酚预防应激性胃出血;海螵蛸中所含碳酸钙能中和胃酸,改变胃内容物PH值,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面愈合[5]。诸药配伍,能显著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促进损伤的食管膜愈合。
[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10三亚)[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170-173.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
[3] 朱晓燕,朱生梁,王晓素,等.胃食管反流病辨证分型与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06,47(2):128.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0):653-656.
[5]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R573.39
B
1004-2814(2016)03-0223-01
2015-1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