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 重庆 400712)
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创新模式分析
■ 蔡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重庆400712)
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进行国际贸易,提高对外引资和投资的力度,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也使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专业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不断扩大,专业市场逐渐由国内自主经营向国际化不断发展。由于我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加之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程度有限,国际化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占据有利地位,提高我国外贸竞争能力。因此,本文通过阐述专业市场概念,分析当前我国专业市场的模式,并深入探析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发展途径,提出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与创新的模式和措施,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专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专业市场国际化创新模式发展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由此带来市场的变化。如我国专业市场开始呈现出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由此产生了一些现代化经营业态,使专业市场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和融合,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广东西樵轻纺城、江苏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经营业态,努力拓展国际贸易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比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了我国极其重要的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和货源出口的基地之一,被联合国与世界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2014年义乌市场总成交额1073.8亿元,其中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约占80%,达到857.2亿元,连续24年占据全国专业市场成交额之首。义乌全市的涉外经营主体约有5300家,合资企业约2163家,占全国合资企业80%以上。义乌港集装箱达59.6万个标箱,同比增长19.6%。义乌市场外贸出口方面,201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41.9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总额23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外贸出口总量及增速在金华各县(市、区)和省内十七经济强县中均位居第一。其中一般贸易出口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7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2%。
(一)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是从集贸市场发展而来,逐渐扩大为传统意义上的集贸交易市场,最后发展成为以大批量商品贸易为主的大规模集中式的交易平台。可以说,专业市场就是针对商品的专门性、批发性、开放性而进行某一类商品或者互补性、替代性较强的某些商品的集中性交易的大市场,是在传统集贸市场上发展的专业化市场,通过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市场制度对商品进行开放、专门的批发交易,并能够借助极具规模的共享化巨大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以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批发价格大大节约中小企业和批发商的交易费用,具有专业市场商品的低交易费用的巨大优势。如浙江省义乌市的中国小商品城就是典型的专业市场。
与综合市场、超级市场、百货商店、商品期货交易所、集市、庙会等各商业业态不同的是,专业市场本质上是一种商贸集群,是一种典型的有形市场:第一,市场商品具有专门性,每种商品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卖者和买者,形成市场规模;第二,专业市场的交易以批发为主,集中交易,兼营零售;第三,专业市场中交易双方具有开放性,使得市场趋向于完全竞争,交易多以现货为主。
(二)专业市场国际化
在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市场也逐渐体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在推动我国专业市场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专业市场国际化是指专业市场的经营活动范围或主体已经走出国外,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更国际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如浙江省义乌市和绍兴县专业市场发达,具有强大的商品出口竞争力,近年来的义乌市和绍兴县专业市场国际化得以迅速发展,如2012年义乌市场进出口总额达到93.47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到65%。
(一)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和对外贸易不断深入发展,专业市场也随着对外竞争的加大而发生了更深层次的变革和发展,如在规模、管理、经营等方面,使专业市场由小变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我国的专业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以批发为主,经历30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市场,起到了引导我国资源配置、生产活动、扩大内需、激活流通、解决就业等几大经济和民生发展问题的作用。
专业市场经营的商品来自五金、家居、电器、汽配、玩具、食品、皮革、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医药、IT等行业。我国专业市场正显示出蓬勃的活力,根据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除了2009年以外,我国每年新增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数量一直保持在100个以上。根据统计,从2004到2011年,我国一共新增2043个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每年平均增加约255个。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商业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专业市场在发展中显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我国专业市场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运作不规范,再加之行政多头管理,政策混乱,监管力度不大,这样很容易导致专业市场的开发门槛低,有些人盲目进入专业市场,导致专业市场秩序混乱。当前的专业市场中,普遍存在假冒伪劣商品。
第二,普遍存在重复建设、选址不合理、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很多专业市场忽视商户的实际市场需求,重复建设导致恶性低层次竞争,如广州的服装市场普遍存在大量相似的商业类型;此外,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专业市场在分布上很不合理,如一些建材市场建在居民区的小街巷等处,导致交通安全、交通运输、消防隐患多,发展空间明显有限,也给城市管理增加难度。
第三,专业市场的发展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适应性慢,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意识,发展后劲往往不足。同时,市场管理人员和交易人员素质不高,交易方式陈旧,不懂现代商贸物流,严重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我国专业市场向更高层次的升级换代和长远发展。
(二)专业市场发展模式
本地经营。在专业市场发展初期,由于力量还不够强大,且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需要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时期的专业市场主要面向本地市区和全国范围,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专业市场,市场供求几乎都立足于本地,辐射全国。因此本地经营也是专业市场模式的一个主要类型。
全国经营。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地方发展已经无法承载专业市场的发展速度,专业市场开始向全国扩张,实现了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全国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专业市场普遍发展,国际化竞争力逐渐提高,但是受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不成熟、综合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专业市场对外扩张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全国经营成为专业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
内向国际化经营。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招商引资和商品贸易出口程度进一步扩大,因此这时期的专业市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专业市场多为中小型企业,竞争力尚不足以让企业全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因此这个阶段的专业市场逐渐显示出以国内经营为主,对外贸易经营为辅的模式。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2002年仍以全国经营为主,兼备经营外贸,2000年市场商品外销的比例只占14.7%,但是这个阶段的专业市场经营已经呈现出“内向国际化”。
外向国际化经营。外向国际化指的是专业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到世界各地投资开设自己的专业市场,直接参与全球小商品生产、购销,形成自身的全球性小商品买卖中心。如2000年义乌华丰实业公司在南非组建“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有限公司”。当前阶段,我国专业市场已经开始进行外向国际化经营,使我国专业市场不断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引导作用。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等专业市场的商品外销比例超过了内销,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内外贸经济市场环境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此外随着专业市场商品和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专业市场也在循序渐进地进步和发展,逐渐从立足本地,到全国经营,再到内向国际化,最终实现外向国际化,实现从国内经营到国际化发展。
(一)偶然的、初级的国际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专业市场首先引进来,吸引一帮国外客商进入我国专业市场进行采购,并在专业批发市场内设置专门的商位,让这些境外经营主体在专业市场中成为设摊商贩,使这些境外客商把产品带回本国市场进行贩卖,逐渐形成对外贸易交易平台。
这一阶段的专业市场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营户转变为偶然的、零星出口商品。而我国专业市场也逐渐建立和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的对外经贸配套的服务设施和管理系统,使专业市场逐渐走向国际化经营。如不少外商通过展会或直接从市场采购、电子商务等方式向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等专业市场下单采购商品。
(二)积极的、内向国际化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的经营模式以内向国际化为主,国内经营为辅。随着国际贸易交易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国际商品市场网络,使我国专业市场形成国际商品市场网络和品牌优势。此外,之前的国际化积累的经验使我国专业市场逐渐提高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因此我国专业市场也开始参与到经营全球商品的国际贸易市场中,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然而,我国专业批发市场刚开始进入国际经营市场,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专业批发市场经营管理的重心还不能够完全转移到国际业务,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内向国际化发展。
如我国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市场宣传、招商、设立分支机构,如2004年在德国汉堡建立国际贸易联络机构。
(三)成熟的、外向国际化阶段
第三阶段的专业市场发展是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日渐成熟,专业市场发展日趋完善的经济背景下,依靠对外贸易网络和贸易平台,专业市场以较强的品牌优势跨出国门,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专业批发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国际小商品关系网络和品牌优势,我国专业市场经营主体主动到国外进行市场和产品生产的投资,实行“走出去”商业战略,经营投资、经营、管理集一体的跨国专业批发市场公司。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在如南美和中东等地区建立境外小商品市场,比如巴西的“中华商城”、 阿联酋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俄罗斯的“海宁城”, 形成义乌小商品城的国际贸易网络市场。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效结合,切切实实地推动着专业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然而专业市场要实现标准化、便捷化、创新化的国际化发展,还必须从创新思维、管理方法和手段、模式、创新人才等方面出发,依靠互联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的无形市场之手,创新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在提高专业市场的国际化交易效率和流通效率的同时,大大节省交易成本,最终形成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市场。
(一)创新管理思维和思想,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对专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国际化起主导作用,当前政府的行政审批过于繁琐,收费项目复杂繁多,大大影响了专业市场国际化交易的效率。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创新自身的管理思维,创新市场交易的思想,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针对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制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战略。如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时,将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商贸业发展思考在内,结合城市资源,建立和完善专业市场商业配套设施。此外,还应该努力培养专业市场国际化的产业要素,加快全力监管专业市场的发展,确保金融、物流、管理体制等资源要素齐全通畅,创造机会,尤其引导、鼓励中小企业的专业市场主体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构建强大的交易平台,努力提高专业市场高等要素供给能力
专业市场真正的主体其实是市场中的各个摊位,小而微,囊括了专业市场内各个小商品经营者,如义乌饰品行业拥有约1000家饰品企业,并具有强大的出口能力,正是它们完成了中国饰品行业的国际化。因此,当前的专业市场应该注重交易平台的构建和经营,使小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出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
此外,专业市场要实现国际化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努力提高包括商品供应链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基本供给要素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国际竞争力影响较大的核心决定要素,比如人才资源和品牌资源要素。因此,要加强国际化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此外,还需要树立国际化品牌意识,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国专业市场国际品牌。
(三)以国际展会实现品牌国际化,强化专业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实力
国际化需求是推动专业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决定了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市场前景,因此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会展的开展是进行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必要准备,通过按照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标准开设的国际展会,不断与时俱进地挖掘专业市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需求,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吸引客商和企业参展,进行国际品牌经营、形象设计和商业包装,从而促进专业市场管理和市场服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如设立专业机构,提炼经营理念,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形象。同时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合作办展,快速打开国际市场知名度。
(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完善专业市场国际化的配套产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购物的日常化,电子商务借助其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且成本低廉的商业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专业市场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电子商务平台,大型专业市场应当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性,将交易方式向信息化、国际化、创新化推进。此外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通过整合现有物流和仓储资源,积极培育物流公司,并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战略合作,依托成熟的物流网络,建立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形式多样、服务高效、良好的外贸服务基础,能够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使专业市场国际化经营具有良好的外贸产业支撑,积极拓展国际物流业务。
(五)强化市场经营主体的国际化意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市场经营主体的国际化意识,创新经营理念,实行国际化竞争战略,提高专业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国际竞争的教育培训,使市场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对国际贸易、现代商业技术、法律以及外语等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业务,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引导,有利于企业解决境外投资等难题,切实提高公司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信息,提出指导性的出口产品预警价格,为中小企业进军海外提供良好的交易中介平台,实现专业市场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之路还很长。一方面,需要政府对我国的专业市场及其经营主体进行政策上的引导和创新,简政放权,便捷渠道,营造交易平台,推动经营主体向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我国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和企业开放思想,不断创新管理和经营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力度和影响力,打造我国专业市场独特的品牌优势。此外,还需要结合现代电子商贸,打造物流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和渠道,构建便捷有效的高效率商业模式,最终实现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全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徐锋.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2.郑勇军.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徐锋.试论我国专业批发市场的国际化[J].国际商务,2004(5)
4.刘志彪,张晔.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模式比较与升级的方向—以苏州和温州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5.周国红,陆立军.义乌商圈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态势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6.曹晶晶.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8)
7.龙腾紫.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研究—以义乌专业市场为例[D].浙江大学,2011
8.郑勇军,李婷.技术创新、交易效率与专业市场制度演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9.殷宝庆.浙江专业市场国际化经营的测度与提升[J].商业时代,2009(15)
10.冯拾松.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
11.谢守红,娄田田,蔡海亚.“市场采购”型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
参考文献:
蔡璨(1983-),女,汉族,湖南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金融。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