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和外国的公司都会推出基于用户个人数据的产品和服务,有的是为了增强产品体验,还有一些是为了利用数据赚钱,抵销一部分免费产品的成本。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时产生的数据残留,使得芝麻信贷和其他类似产品成为可能。这一数据流主要源自我们的智能手机、汽车、家中的联网产品、健康保健设备、社交媒体和通信工具等。这些工具在很多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个人数据“不重要”
为了理解消费者对个人数据的认知,构建数据公平交换的模型,某权威机构于2014年在5个国家进行了相关研究。中国在研究中比较突出:中国消费者并不重视个人信息,这一点与西方其他格外重视个人数据的国家相比尤为突出。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认为,仅有三类数据是敏感数据——数字通信记录,身份证信息和信用卡/财务信息,对于自己每天使用手机和电脑产生的其他数据残留并不十分重视。
这并不是说中国消费者对数据残留的意识弱于国外消费者。从全球来看,21%的受访者非常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如何在使用在线服务和智能互联产品的过程中被收集的,而且,和其他国家的受访者一样,中国消费者也对于滥用个人数据而造成的潜在危害感到担忧,只是他们对某些类型个人数据的重视程度却与其他国家的受访者大不相同。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消费者非常乐意为了公益目的而共享自己的健康信息。在研究中询问参与者,如果分享个人数据能让他们直接受益,获得医疗建议和信息,他们是否愿意同医生和研究人员分享自己的医疗记录,7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愿意。令人惊讶的是,63%的受访者表示即使个人不能受益,他们也愿意分享,这个比例高于全球平均值!据观察,中国人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十分开放,这可能是由于中医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中,这种潮流要强于其他市场。
先发领导市场
中国消费者重视个人数据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中国利用用户个人数据来设计产品和服务的公司与组织都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因为中国消费者更愿意共享个人信息,产品和服务设计方为了这些数据而付出的成本可能更低,这让公司可以更为便捷地推出体量更小的“最低可行性产品”。换言之,产品与服务设计方利用个人数据为中国市场做设计时,大胆尝试新的、未经验证的价值诉求,将有可能获得市场的接受。
最近,一家全球家用电器制造商合作,设计了一款能为用户提供健康建议的智能冰箱。让冰箱收集和记录用户的重要信息(包含心率和血氧水平等),并对用户的健康做整体评估。经过一段时间,冰箱就能对不同使用者有所了解,并开始提供相应的健康建议,例如饮食结构调整、碳水化合物摄入建议,等等。
预计,在西方一些重视健康信息数据的国家,“健康教练冰箱”的初期利润将比较低。但在中国,人们对共享健康和医药信息不是那么敏感,所以公司能推出“健康教练冰箱”这类产品,并根据消费者反馈不断学习和改进。即使产品在初期带给市场的价值不甚理想,中国制造商也能及时纠错,迅速从中汲取经验,走在全球竞争者前面。
信任的作用
除了对某些数据类型感到敏感外,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消费者对公司的信任程度。研究表明,信用卡和新兴金融公司得到了消费者最高程度的信任,银行、科技公司、零售商和电话公司位居中游,而社交网络获得的信任程度最低。
中国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新兴金融公司支付宝在消费者信任度排名中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银行和金融巨头中国银联、招商银行和Visa。在中国,信任度位居前列的公司还会获得更为广泛的信任。9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信金融服务公司会合理使用他们的信息。这一数据要比美国和英国消费者对本国金融服务公司的信任度高出10%-15%。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拥有较高信任度的公司可以凭借基于个人数据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更好地展开竞争。
智能医疗、家庭安全、个人安全和智能家庭等领域的新产品和服务很有潜力,而且获利空间巨大。在消费者不太重视个人数据的中国,如果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并维系这种信任,公司将更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取得成功。相反,滥用消费者数据或由于安全漏洞导致消费者数据泄漏的公司,就可能会受到消费者的惩罚。中国消费者非常善变,总体上讲对技术十分了解,因此这部分消费者很难争取,却很容易流失。尽管对处理个人数据能力的信任程度因企业而异,而且难以量化,但相信不久之后,这将成为人们看待并信任一个品牌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