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宝强离婚事件占据了各大网站娱乐版头条,各类消息层出不穷,不绝于耳。关于此事的孰是孰非,自有水落石出之日。假设王宝强说的都是真实的,对婚姻出轨这一社会现象,如果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婚姻是一种经济行为
因有贵人冯小刚的慧眼识珠,出身贫寒的王宝强,从一个路人甲一窜成为中国影视圈一线明星。而马蓉还是西北大学播音主持系的在校学生时,王宝强就对青春靓丽的马蓉一见钟情,随后对其展开疯狂的追求,两人最终甜蜜地走到了一起。据传马蓉在西北大学读书时曾属“风云”人物,不少该院学生对她都有很深的印象。
婚姻经济学认为: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企业,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人人心中一杆秤,爱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无意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年龄、身高、容貌、学历、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一般来说,男子更看重女方的容貌,而女人更看重男方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
再看看王宝强和马蓉,男的多金,女的漂亮,膝下一对儿女活泼乖巧,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但婚姻“七年之痒”的坎,王宝强终究没迈过,遭遇了马蓉出轨的狗血剧情。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婚姻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有需求,有供应,有风险,有收益,还要计算投入产出比。
“七年之痒”:边际效用递减
对体制内的交易双方来说,爱情像一块永远嚼在口里的口香糖,它的好处是随时都有东西让你咬,不至于空虚,不至于闲得牙疼;缺点是越嚼越无味,到最后就成了一种纯粹的习惯。
“七年之痒”的说法,不仅说明消费者对单一产品、无差别服务的厌倦,也证明了爱情资源使用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当激情散尽,夫妻要么分道扬镳,要么过上波澜不惊的生活。而当爱情衰减、演绎为亲情后,夫妻感情就会如冯小刚《一声叹息》里男主人公直白的大实话——就像左手摸右手没了感觉。
马蓉当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嫁给王宝强,除了王宝强有钱有名气,还有就是觉得王宝强为人老实憨厚,值得托付终身。但结婚以后,马蓉渐渐觉得,王宝强虽然确实是老实憨厚,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农民,那种思维逻辑里典型的就是一爆发户。于是乎,在马蓉这里,王宝强的老实就变成了无趣,憨厚就变成了无知,双方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决策陷阱:人总是对沉没成本耿耿于怀
所谓沉没成本,西方经济学告诉我们: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做出的。虽然在做出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是不对的,但是会这样做的人实在太多,俗话说得好,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错的人多了——倒也不会变成对,只是变成一个普遍现象罢了。
回到王宝强的这个故事上来,王宝强爱老婆是出了名的,他事业有成,对老婆疼爱有加,没有半点摆谱的意味。通过一些娱乐节目,王宝强的憨厚实在又有点小伎俩的朴实形象深得人心,更是通过某亲子节目,看到王宝强对于马蓉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可以说是一味地付出。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告诉我们,你越是让你的另一半省心,你的另一半就越是看轻你,越是容易抛弃你。因为你没有让她/他对你付出足够的沉没成本,而这会直接影响他/她的决策结果。
帕累托最优原则:爱情是双方的付出
西方经济学中还有一条“帕累托最优原则”。所谓的“帕累托最优”,通俗的解释就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损害,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都知道,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两个人一起并肩而行。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是彼此的,从来就不是施舍,也从来不是乞讨。“帕累托爱情最优原则”告诉我们,需要相互抛向对方,需要相互回报和相互馈赠,在这种恩恩爱爱的相互经营中,一起成长,一起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