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性改革的现状

2016-10-29 16:42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机制

自2013年以来,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取得了不少进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加快金融基础性改革,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审慎推进。

一、金融基础性改革的新进展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1.逐步放开金融机构利率管制

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只有存款利率上限仍存在。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上海自贸区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2014年6月,试点推广至上海全境。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基准利率的调整,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2倍,同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扩大了利率市场化定价的空间。201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在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2倍上调到1.3倍。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利率市场化进程已基本完成。

2.建立并完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2013年9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指引》,继10家银行成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后,基础成员数量不断扩充,这为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的运行打下基础。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从整体上看,自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有明显增强。2013年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外币直接交易十分活跃,整体上降低了汇兑成本,提高了价格透明度,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外汇市场发展,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样,这也是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意义重大。

(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两次搁置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该进程近期明显加快。

一是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的试点推广到全国,有200多家跨国公司集中管理外汇资金,这大大降低了其运营成本。

二是2014年在年初试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在全国16个地区开展外商意愿结汇试点。

三是稳步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

四是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资本项目下行政许可项目减少近七成,并初步建立了以登记管理为核心的外汇管理构架。

五是在上海、青岛等部分地区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DQLP)试点,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此外,2014年4月10日,有关部门宣布开展沪港通试点。沪港通有利于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2014年5月2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风险审慎管理细则(试行)》发布。分账核算业务相关细则为上海自贸区投融资创新业务搭建了技术和管理平台,既有利于促进投融资便利化,又有助于有效防范风险。

(四)货币政策调控不断完善

1.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

2013年初,为了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的期限为3个月,以1-3个月操作为主,借贷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该措施有效地完善了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促进了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2.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

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中期借贷便利能够既满足稳定当前利率的要求又不至于直接向市场投放高能货币。从总体上看,常备和中期借贷便利较好地补充了基础货币,保证了货币信贷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为中国人民银行使用货币政策手段增加了新的货币工具。

3.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

201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同时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其目的就是以调整再贷款分类有效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4.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

为了保障央行债券安全,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不足的情况,增加市场流动性,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山东和广东两地开展了信贷资产质押和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评级试点,并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纳入抵押品范围,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

(五)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3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建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的通知》,在这些地区全面建立了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同时加大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棚户区改造、铁路、水利等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

(六)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1.存款保险制度取得实质性突破,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开始设立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在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银行对内开放和设立民营银行的改革逐步扩大。2015年4月,首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已全部获准筹建。此外,为了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深化农信社产权改革,2014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参与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引导其对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

2.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改革提速

2015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方案得到正式批准。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国家开发银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允许其完全以市场化运作来配合国家战略,可参与开发性项目建设。

3.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为了配合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2014年9月《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发布,最大限度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强化审慎监管要求,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2015年1月,《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降低了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办理业务的门槛,减少了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是银行业对外开放加快步伐的一个重大突破。此外,2014年12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明确了广东率先与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与港澳两地金融服务业开放程度。

(七)金融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1.优先股试点顺利开展

2014年3月,《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公布,三类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优先股,非上市公司可以非公开发行优先股。

2.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不断完善

为了引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降低并购重组的成本,证监会一直致力于《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的制定,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并购重组等四方面内容,目前已完成起草。

3.沪港通正式启动

2014年4月,证监会正式批准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2014年11月《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发布,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4.规范债券交易行为,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

2014年11月,非金融机构合格投资人交易平台正式上线交易,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完善多层次债券资本市场为核心。

5.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于2014年10月正式公布,要求落实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明确期货公司业务范围,完善其监管制度和相关措施,努力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6.外汇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

2014年取消了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差价浮动区间的限制,是人民币汇率走向市场化的重要举措。

7.黄金市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

为了规范黄金租借市场的发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201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租借业务总协议》发布,2014年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国际业务板块,彻底改变黄金市场缺乏定价权的旧况。

(八)保险业改革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深化保险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是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继续推进费率市场化进程。

二是成立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协会致力于发挥市场和监管部门的纽带作用,加强彼此沟通协调,同时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业务创新,推动保险资产管理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并完善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保险公司履行义务,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对保险资产进行分类,形成多层次比例监管框架,目的是强化保险公司防范风险能力,将防范化解风险放在监管工作的突出位置。

五是发布了《关于加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要强化保险公司主体责任,加强信息披露,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提高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等。

二、金融基础性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虽然金融基础性改革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仍存在不少困难

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有待增强,金融市场及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利率传导和调控机制也需继续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一些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等配套改革措施仍未到位;民营银行的设立还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阻碍了民营银行的快速成长。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不确定性增加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逐步恢复,随着市场对美联储升息预期的波动,资本跨境流动不确定性增加,必然对外汇供求和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不足,汇率灵活性不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波幅,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弱等。

(三)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比较低

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开始建立,激励相容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民营银行还很少,不足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虽然在过去多年改革中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问题重重。国开行面临资金来源、资本充足压力等问题,需加快推进改革,但目前开发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机构性质尚不清楚。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面临业务分类模糊、资本严重不足、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缺乏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动用较多的财务资源,并对现行体制做出一些调整,因而阻力较大。

(四)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较快,对商业银行监管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商业银行不良率迅速攀升,导致发生区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不良资产的处理、转让制度缺乏不灵活性,商业银行在核销资产、补充资本等方面捆住了手脚。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