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楠 崔满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100045)
学术论文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研究*
项楠※崔满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100045)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功能模块之一, 其特有的运作模式对完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 提升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多个专业数据共享分中心的数据资源, 通过对比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相对于传统服务方式在到达率、 时效性、 互动性、 推广度和定制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 探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提供共享信息推送、 数据申请和意见反馈等服务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优化地震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提供帮助。
微信公众平台;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 服务方式
地震科学数据资源是当代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需求的战略资源之一, 广泛且合理地实现数据共享除了有着极大的科学意义, 还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现今国内外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的服务方式多以传统的在线下载、 FTP、 E-mail及离线邮寄光盘等方式为主[2], 平台服务形式较为单一, 某些数据获取渠道复杂且周期较长, 直接制约着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效力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已成趋势, 以个人为中心点的新媒体已成为主流。 微信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媒体之一, 截至2015年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3]。 微信具有发布便捷、 交互性强和时效性高等优势, 尝试利用微信平台进一步完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 提高用户体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1微信
微信是一款基于网络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跨运营商、 跨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程序, 用户既可以通过微信一对一、 一对多和多对多地发送文字、 图片、 语音和视频, 还可以通过“摇一摇”、 “扫一扫”、 “朋友圈”等服务插件来进行信息的分享, 目前其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 正在渗透至各个传统行业,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3], 成为人们生活中影响力极大的信息交流工具。 这些数据不仅显示出其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 关系质量较高, 也反映出了该平台具有很高的信息传达率和信息消化率。
1.2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的一个功能模块, 其在保留微信交互性强的优点外, 同时也具有信息发布的媒体属性。 根据展示位置、 群发数量、 自定义功能和认证方式等分为订阅号、 服务号和企业号。 用户可以依照自身兴趣择选公众号进行关注。 订阅号主要用于信息的发布和推送, 每天可以发布一条信息, 更新的信息将自动折叠置于订阅号的文件夹中, 使用者多为媒体和个人; 企业号主要在某团体内部通讯使用, 需先有成员的通讯信息, 验证后方可添加关注。
服务号则具有“轻发布, 重互动”的特点。 群发信息数每月为四条, 群发时会有消息提醒, 并展示于微信好友对话列表, 虽然单位时间内群发数量较少, 但表现形式更加突出, 更易受到关注。 同时, 服务号更加注重交互性功能的实现, 无需认证即可自定义菜单、 设定自动回复、 进行投票管理等, 结合相关网站等其他平台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而通过认证后, 开发者将获取更多高级接口的功能, 提供更为强大的业务服务并进行用户管理。 例如, 银行或通信公司的微信服务号可以通过授权, 直接根据用户微信账号调用外接系统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查询、 预约和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 微信公众号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对关注用户进行分组, 获取地理数据信息, 以及对用户的图文阅读情况、 菜单点击情况、 消息发送情况和接口调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更加全面地了解用户行为, 产生良性的双向互动。
目前已有部分数据共享机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简单的资讯推送服务, 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平台进行介绍。
2.1湖泊流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湖泊流域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分中心, 其微信公众号为订阅号“湖泊流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该平台主要推送新闻动态、 活动信息以及数据产品简介, 还会在某些节日发送温馨的节日祝福与用户互动。
其中数据集产品信息对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微信公众号具有借鉴意义, 其内容分为推荐数据和最新数据, 以群发的形式从以下4个方面向用户进行推送, 以便用户及时了解平台核心数据产品情况: 一是直观展现数据产品的缩略图; 二是基本信息, 包括数据时空范围、 主题词、 分类和DOI编码; 三是获得该数据集的联系方式, 向用户提供了联系人及其电话、 邮箱、 分发单位和地址; 四是数据具体描述, 包括数据集概述、 来源、 数据产生或加工方法、 数据空间投影和质量说明。 此外, 文章末尾“阅读全文”链接至该平台网站相关数据集的页面。
2.2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
“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是国家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的微信公众订阅号, 推送内容有: 材料科学领域会议召开、 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 活动信息、 发布规范标准等, 为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报道新闻资讯类信息提供了参考, 尤其是其中对该行业领域的网站或论坛等平台的介绍, 通过利用微信便捷性的特点, 从一个窗口展现了数据共享服务的多种服务方式, 以期达到多平台间的优势互补。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除了同样有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可向用户提供服务外, 还拥有多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分中心, 亦可通过多平台的交叉互荐,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其他各平台发展情况、 特色数据产品链接等, 形成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全行业的立体式布局。
2.3黄河下游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黄河下游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黄河下游科学数据中心的微信公众订阅号。 该平台不仅发布一些领域内的原创或转载资讯, 还会从通用技术手段、 大数据、 地区相关科普知识介绍和行业政策等角度发布相关文章, 例如: “依托GIS技术, 微信推出儿童失踪预警平台”、 “‘大数据之父’畅谈学习和教育的未来”、 “中国7大河、 32省代表河流名称由来”和“‘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全域发展”, 为资讯类信息推送开拓了思路。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也可根据自身数据特点, 在发布本平台活动资讯的同时, 推送地震科普、 数据格式转换工具、 地震数据应用前景和公众关注的破坏性地震等方面的信息, 增强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2011年科技部首批获得认定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 由一个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多个专业数据共享分中心同时向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现有服务方式主要为在线的网页浏览、 FTP、 E-mail及离线的拷贝、 邮寄光盘等, 微信公众平台相对于这些传统的数据共享服务方式,则在以下5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3.1到达率
根据各类地震科学数据大小、 格式或保密性等特点,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用户可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获取数据: 一是直接在电脑端浏览器访问相应平台中心网站进行在线浏览、 检索和下载数据; 二是通过提交身份资料认证后在线下载数据; 三是通过网站下载相关协议, 按照协议要求填写申请表并盖章后邮寄至平台中心, 经平台中心审核通过后, 以网络传输、 现场拷贝或邮寄光盘等方式来获取数据。 综上, 用户若需进行注册、 审核申请、 咨询或查询等操作, 现阶段基本只能通过该平台的总中心和分中心官方网站来获取相关信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随着近些年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和网络环境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用手机上网。 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网民有90.1%通过手机上网, 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4]。 因此, 相较于现在传统的数据共享服务方式, 微信以智能手机这一信息交互渠道为依托, 增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进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共享服务信息的到达率。
3.2时间成本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使时间被切割, 时间成本是用户获取信息与否的根本因素之一, 能够较好地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可以最直观地减少时间的浪费, 节约时间成本。 相对于传统的共享服务方式, 用户不再需要使用PC端上网、 发送邮件, 甚至邮寄资料或抵达现场来进行认证、 咨询, 只要通过微信这种依托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信工具, 即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这些简单信息的获取和操作, 大大地降低了时间成本, 从根本上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积极性。
3.3互动性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现有的传统共享服务方式, 多为单向的文字信息传递; 而微信作为一种具有社交属性的应用程序, 信息发布者与用户间的双向关系质量较强。 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借助群发功能来实现其信息传播的媒体属性, 也可以通过多种功能模块来与用户进行互动。 以交互性见长的服务号为例, 在认证后即可在自定义菜单的基础上, 新增语音识别、 客服、 网页授权、 生成二维码、 获取用户地理位置和基本信息、 获取关注者列表、 用户分组、 上传下载多媒体文件这9大接口及微信支付功能, 全方位贴近网民信息获取习惯, 允许第三方应用的接入, 也为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3.4宣传推广效果
信息的可获得性是决定用户是否选择该信息服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5]。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现有的服务方式需要用户主动发起咨询和查找行为, 而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可以在用户查找信息时提供服务, 还可以主动将服务信息直接呈现在关注该平台的用户手机端。 在此种信息环境中, 信息的可得性优势对用户信息行为将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进而起到更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形成“主动获取-被动了解-进一步产生兴趣”的良性循环。
3.5个性化服务
微信公众平台因其特有的交互性及后台对关注者的统计分析功能, 可更好地了解公众对数据共享服务的需求。 运营者可将用户需求进行归纳分析, 由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转为更为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需求采取精准的定制化服务, 不仅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接收效率, 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增强了用户黏度。
目前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主要通过网站单向发布数据和信息, 被动地由用户前来浏览、 注册和申请数据。 在当前移动设备大量普及、 新媒体技术平台迅猛发展的环境下,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提供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则可以利用其使用便捷、 即时互动的优势, 将数据共享服务直接从电脑的网页上, 转移到用户个人的手机上, 实现信息“点对点”的高效推送和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 一方面平台运营者可以主动将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 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随时主动地向平台发送需求和意见反馈。
数据信息多种形式的传递和表达, 以及服务体验的全面提升, 不仅可以提高公众使用地震科学数据的兴趣,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反馈信息和对用户特点的统计分析, 还可以进一步明确今后共享服务工作的侧重点和发力点, 反向促进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 地震科学数据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 是开展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基础资料[6]。 因此,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 丰富共享服务方式, 使多年积累的地震观测、 探测和科研实验等数据能够切实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实现地震科学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科学利用的同时, 建立一套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应用为前提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 对防震减灾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不同于微信媒体账号以大量信息推送为主的服务特点, 现有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具有发送信息条数需求相对较小, 但互动性和引导性服务需求更强的特点, 据此可选择信息发布数量较少, 但服务功能强大、 具有更大二次开发空间的服务号来进行注册。 利用现有网站内容和系统, 可将微信公众平台与现有网站进行联动。 下面重点介绍服务号“群发信息”、 “自定义菜单”和“自动回复”3项核心功能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上的应用。
4.1群发信息
目前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的数据产品信息、 动态资讯等主要通过网站来向公众展现, 当用户有数据使用需求时, 可通过浏览网页的形式进行查看。 这种被动式的信息服务方式, 依赖于用户的单向发起行为, 无法保证信息获取的时效性; 并且当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有发给用户的重要公告或活动信息时, 也只能通过网站或以小范围电话通知的方式进行发布, 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用户, 信息到达效率很低, 为数据共享服务和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然而,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则可将此类信息群发至用户, 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主动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 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功能可以用图片、 文字、 图文结合、 语音和视频等形式来发送消息, 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足以满足各类信息的展现。 利用群发功能, 平台运营者通过简单操作即可进行及时、 高效的“一对多”信息传达, 还可以按照群发对象标签、 性别和群发地区等对关注该平台的粉丝进行分类, 对服务对象进行精细化划分, 更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用户群提供信息服务。 另外, 用户也可将信息进行收藏以便反复查看, 或通过“分享”操作将信息转发至其他微信用户、 群组或朋友圈, 进一步扩大地震科学数据的影响范围。 同时, 这种主动推送的信息服务方式也为用户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能够进一步激发用户应用数据的灵感, 提高地震数据使用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 结合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信息服务的特点, 我们对以下4类信息使用群发功能进行分析。
4.1.1数据产品信息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数据产品丰富, 品类多样。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群发的数据集或产品信息, 可包含: 数据名称、 数据内容、 时空范围、 数据格式、 获取方式、 提供单位、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 可以用最简明扼要的形式和语言为用户了解数据及其获取方式做出推荐和引导。 具体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是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定期汇总的数据更新情况月报; 二是重要、 精品数据集或数据产品, 可依情况不定期推荐给关注用户, 以期在公众关注、 贴近民生、 涉及重大工程等地震或相关领域为研究者提供专业、 权威的数据支撑。
4.1.2新闻动态
除了专业数据信息推送,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还可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最新的工作情况、 重要项目进展情况、 重点服务案例动态和与其他平台或机构交流合作情况等新闻,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发布, 使用户更加了解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工作, 拉近用户与平台的距离, 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4.1.3通知公告
目前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需要向用户发布的通知公告类信息主要包括: 用户大会召开通知、 “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作品征集、 共享服务相关规定修订公告等。 微信公众平台群发此类信息的使用, 为平台与用户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创造了条件, 提高用户参与度的同时, 也将极大方便平台运营者的服务、 组织和管理等工作。
4.1.4地震科普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对象既有从事地震研究的专业人士, 也不乏其他行业的研究者或公众。 因此, 对于地震数据相关的地球物理知识、 重要名词解释、 知识背景介绍和数据使用方法等, 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通俗的语言、 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向用户进行科普, 以期加深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 加强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关注, 为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联合研究工作创造更多可能。
4.2自定义菜单
现阶段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主要可细分为用户注册、 数据申请、 元数据搜索、 部分数据在线展示和下载、 数据处理软件下载和接收投诉等。 传统的网站呈现方式, 可以系统、 全面地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 执行较为复杂的操作; 而依托移动终端的微信公众平台则更适于简单操作和与用户开展交流互动, 更具便捷性。
“自定义菜单”为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应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功能之一, 是其他服务功能接口实现的基础。 不同于即时推送的信息, 其类似于网站的频道, 长期展示在微信页面底端, 用户可通过点击各级菜单, 快捷查询到相关的图文消息、 文字、 图片、 语音、 视频或网页。 自定义菜单中链接各项搜索、 查询和表单填写等功能可依托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的相关系统, 与网站统一进行管理和运维。 根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需求, 分析可对以下两项服务进行自定义菜单的功能设置。
4.2.1数据申请索引
数据申请是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为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一项服务, 作为用户获取数据的首要步骤(图1), 其使用体验直接关乎着公众对该平台服务水平和能力的第一印象。 目前网站是数据申请的唯一入口, 增加移动端微信公众平台的入口, 可在便捷性、 可操作性、 申请时间成本和互动性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通过对用户数据申请行为的分析, 可知完成这项核心功能主要分为搜索、 数据集展示和申请方式索引三个步骤。 首先, 当用户点击“数据申请索引”时, 立即跳转至数据搜索界面, 用户可通过输入关键词等信息执行简单搜索或高级搜索, 以便快速找到要申请的数据或产品; 然后, 将搜索结果相关数据集的基本信息展示给用户, 包括: 数据名称、 数据简介、 时空范围、 数据格式、 联系方式和申请方式索引等, 使用户对该搜索结果进行了解和判断。
图1 数据申请索引流程示意图
当用户确定结果为目标数据时, 可点击“申请方式索引”, 直接显示该数据集对应的3种申请方式, 分别为: 无需注册即可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直接下载、 需注册普通用户和需注册高级用户。 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拥有不同的数据浏览和下载权限, 注册时需满足不同的申请条件。 其中, 普通用户的注册条件比较简单, 只需通过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即可完成。 因此, 可以在“需注册普通用户”处, 对“普通用户”设置对应的网站网址链接或适合手机端填写的普通用户的申请注册页面, 实现用户无需打开电脑便可随时随地地进行注册; 同时, 对于高级用户的申请, 由于目前完成注册需要填写纸质表单并寄回等步骤, 则可在“高级用户”处提供表格下载地址或设置文字提示用户可通过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网站进行下载, 并告知其后续申请步骤。 注册服务为用户申请数据时频繁使用的一项服务, 因此该部分也可单独作为自定义菜单中的一项, 直接展示在微信页面下端, 以减少用户所需的点击次数, 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目前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对于定制类数据的申请需要发送邮件说明需求, 再依数据级别、 数据量大小等情况要求用户邮寄所在单位盖章的纸质数据申请表或签订协议等, 以在线或离线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数据。 在此过程中用户与中心之间只能通过邮件或电话的方式进行沟通, 操作较为繁琐且耗时较长。 因此建议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移动使用、 操作简单且能进行即时互动的特点, 当用户搜索不到相关数据集结果或该数据集包含内容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 用户可直接通过点击“定制申请”, 填写在线数据申请表单提交初步需求, 工作人员在接收到申请后, 也可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申请者就数据具体要求、 获取方式等问题随时进行沟通, 既方便了用户, 也提高了数据申请工作的效率。
4.2.2意见征集
用户的反馈意见是反应服务质量好坏最直接的评判标准。 因此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意见征集”菜单中设置“意见反馈”和“投票征集”两个选项, 通过让用户开放填写反馈标题和描述两项简单的内容, 或对共享中心某一计划的多个可选方案进行投票, 及时搜集其对地震科学数据需求和共享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工作人员便可通过定期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不断对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 另一方面, 用户也可以在无论何时何地记录并表达意见和需求, 使其能够感受到参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建设和改进的成就感, 在进一步增强对地震科学数据应用的兴趣的同时, 形成一个由用户组成的、 无形的专家顾问团队, 为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自动回复
自动回复为微信公众平台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能, 主要分为“被添加自动回复”、 “消息自动回复”和“关键词自动回复”3类, 即当用户选择关注本公众号后、 发送微信消息或发送消息含匹配关键词时, 微信公众平台会按照设置好的规则自动回复文字、 图片、 语音或视频等消息。 该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点, 一是反应及时, 当用户做出规定动作后可以立即做出反应, 几乎无需等待; 二是可充当交互性的自动客服, 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服务人员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对于大批量的重复性、 固定问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 带来较为高端的用户体验。
根据现阶段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需求分析, 常见问题的解答可作为自动回复功能的主要应用之一。 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可以对消息关键词进行出现次数和占比的统计, 因此,共享中心工作人员可定期对用户发送的关键词进行整理, 并结合服务经验, 归纳出用户对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常见问题, 并通过线下研讨等方式确定答案进行自动回复的设置。 同时, 对于一些尽管用户主动发送频率低, 但需要用户知晓的重要信息, 例如数据申请所涉及到的政策法规、 协议条款、 用户权利义务和总中心和分中心介绍等信息, 可以在“被添加自动回复”、 “消息自动回复”中进行设置, 对用户相关行为做出告知或推荐。
综上所述, 在当今智能移动设备覆盖率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 “互联网+”时代已全面到来, 传统数据共享渠道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来提供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除了可以使信息发布更加及时、 精准, 用户自助获取信息更为快捷、 高效, 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等功能使服务方式更为立体化, 利用地理位置、 用户分组或发起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反向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 形成 “服务-反馈”的良性循环, 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这对地震科学数据在防震减灾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致谢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1] 刘瑞丰, 蔡晋安, 彭克银, 等.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地震, 2007, 27(2): 9-16
[2] 赵宇彤, 赵仲和, 姚雪绒. 美国全球地震数据服务的启示. 国际地震动态, 2006(2): 20-25
[3] 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 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 (2015-05-27)[2016-04-22].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xMDE2MA==&mid=205885515&idx=1&sn=0f808c90914e1c75e79169405
577de25&scene=5#rd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6-01-22)[2016-04-22].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5] 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2版).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6] 杨勤, 刘文义, 周辉. 地震科学数据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国际地震动态, 2015(9): 200
Research of earthquake data sharing service method based on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Xiang Nan, Cui Manfeng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As one of the function modules of WeChat, the unique operation pattern of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ervice method of earthquake data sharing and promoting user experience of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the data resource from China Earthquake Data Center and several sub-centers,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of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with the traditional service method on arrival rate, timeliness, interactivity, promotion and customization, and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providing service about information push, data application and feedback collection through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to optimize the earthquake data sharing.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platform; earthquake data sharing; service method
2016-05-20; 采用日期: 2016-07-01。
项楠, e-mail: xiangnan@seis.ac.cn。
P315, TN92;
A; doi: 10.3969/j.issn.0235-4975.2016.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