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强
(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货币与信用新论
李龙强
(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通过对货币概念与信用概念的本质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现阶段的纸币是有信用货币幻象的信用化货币,是信用货币的替代物;货币乘数效应创造的是信用,不是货币。货币与信用有本质区别,货币化信用泛滥,导致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由不同银行专营;分类管理不同用途的货币;组建中国虚拟经济银行、中国公共银行、中国平准银行。
货币;信用;存贷分营
货币是人类社会极其重要的工具,不断变化的货币形态遮蔽了人类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货币的实际功能已经偏离了其本质,货币异化日益严重。[1]凡是人类社会实践出现反复失败的领域,固然可以从政策、制度、道德等方面寻找原因,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在认识上一定存在重大缺陷。如果不从理论上反思和创新,就很难找到真正有效的实践方案。
货币的本质是货币从诞生之日起无论外部形态如何变化都不能丧失的存在根据和理由。要探寻货币的本质,就要回溯其起源,从其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寻找其破茧而出的理由。货币起源于交换的需要,弄清楚交换的本质也就明白了货币的本质。[2]最早的交换是物物交换,货币的本质就隐藏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之中。一定数量的甲物与一定数量的乙物之所以能够按相对稳定的比例交换,是因为生产这两者耗费的人类必要劳动量大致相当。人类劳动量A(amount of labour)可以用劳动强度I(labor intensity)、劳动时间T(labor time)、劳动复杂度C(complexity of labor)三者乘积来测度。
在物物交换刚开始的时候,交换双方为了寻找到合适的交换比例,一定会相互介绍和询问各自生产的情况,这样双方对各自物品耗费的劳动量有了共识,双方才能够彼此满意地完成交换。物物交换最大的不便并不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交换方,而是寻找到双方合意的交换比。人们迫切需要有一些精于估计劳动量的人专门从事劳动量评估工作,商人就是合适人选。法定货币出现以前的货币最有可能是商人长途贩运的本地稀有之物如贝壳、珠玉之类。所以,最早的货币就是由少数人经销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评估商品耗费的人类必要劳动量的标志物,是持有人在交换联合体内部获取“耗费同等数量必要劳动量的其他交换物”的凭据。一个交换共同体内合适的货币数量M等于该交换体内现有的可交换物品对应的必要劳动量的总和TA除以单位货币可购买的必要劳动量a。
如果货币数量不增加而交换共同体内部可交换物品对应的必要劳动量增加,或者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慢于交换共同体内部可交换物品对应的必要劳动量的增加速度,则表现为通货紧缩。如果货币数量增加的速度快于交换共同体内部可交换物品对应的必要劳动量增加速度,或者货币数量并未增加但可交换物品数量减少,或者货币数量与可交换物品数量并未减少而生产这些交换物品的必要劳动量减少,则表现为通货膨胀。衡量货币是否稳定,要从货币总量与可交换物品总量的对应关系是否大致平衡来考察,而不能用同一货币体系中的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来衡量,因为货币本质上是劳动量的价值尺度,所以判断币值是否稳定应当用无差别的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量所交换的货币购买力来衡量。比较合理实际的尺度是用该交换共同体不同时点的日平均工资当时能够购买的一篮子同类商品数量来衡量。日平均工资的购买力才是观察币值是否稳定的有效指标,如果一个交换共同体内部日平均工资的购买力是稳步提高的,那么可以认为该交换共同体的货币就在合理区间运行。
人类必要劳动量是无差别的人类本质力量,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即使表面上并不耗费人类劳动量的所谓纯天然物,其实也要耗费人类的心智劳动去发现它、认识它、保护它,绝对没有耗费人类劳动量的纯天然之物不会成为人类的价值对象,也不会成为人类的财富形态。财富形态是财富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财富本质是特定主体通过特定对象获取利益的能力。特定对象只不过是财富形态而已,一定的财富形态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取决于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度和维度。人的本质力量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才是化万物为财富的点金石,才是创造财富的财富。占有财富形态不等于拥有财富,囤积各类财富形态而不发挥其作用的行为是暴殄天物,是财富形态背离其本质的异化。
由于货币具有购买各式各样财富形态的能力,货币的拥有量也就成为拥有财富的基本标志。人类的人口不断增加,投入生产的劳动量也不断增加,可交换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与日俱增,那种必须用本身耗费的劳动量作为评价尺度和交换比例的足值货币如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就明显不够用了。在经过一次次所谓的“钱荒”后,公共权力机构在民间发明各类货币替代物的基础上终于开始人类货币史上的革命,即信用货币的发行。信用货币是政府承诺可以兑换等值实物的法定货币。现在各国货币都已经不是信用货币,而是信用货币的替代物,是信念货币。[3]货币的形态五花八门,人类货币史可以以信用货币为分水岭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时代—后信用货币时代。1971年8月15日,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受重创,使金本位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人类进入后信用货币时代。各国货币摆脱了黄金兑换的闸门而自由泛滥,信用的滥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信用是利益相关各方中一方承诺并得到其他方认可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预期价值。信用本质是社会主体之间信任关系的价值性。人类财富形态可以分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信用品。信用价值C等于预期价值V与预期价值实现的概率P之积。
现在的纸币不是那种承诺兑换等值实物的信用货币,而只是由发行主体承诺保持币值稳定的信用化货币。所谓信用化货币就是发行方承诺稳定币值但不提供担保物,持有者无补偿地承担可能贬值风险的法定货币。信用化货币最大的问题是发行方有滥发、超发的冲动从而导致币值不稳定。[4]
基础货币年发行量应当与GDP的实物增长量相适应。基础货币虽然不是信用货币,但还是信用化货币,而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创造的“货币”其实不应当叫“货币”,这是披着货币外衣的信用品,是货币化的信用。“货币化信用”与基础货币鱼目混珠,是信用化货币时代所有货币问题的总根源。
货币是指特定交换共同体所有可交换的财富存量,而信用则是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财富流量,信用因为用货币单位计量而被有意无意混淆为“货币”,尤其是银行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创造的“账面货币”,让人更是真假难辨。货币乘数,即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应,即为乘数效应。[5]举个例子:假设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0%,同时假设银行会放足80元。现在有某君A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再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如果B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元贷给C,C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市场上最后的货币将是100+80+64+51.2+……,这个数列最终值是500,即实际的货币投放量为100×(1/0.2)= 500元。这里的1/0.2(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就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5。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产生货币乘数效应。
不从理论上彻底区分货币与货币化信用,就不可能认识所有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的信用盗用货币外衣横冲直撞,而让货币调控归于无效。
货币是领取财富存量的凭据,货币发行能够依据经济体现有可交换的财富总量确定基础货币的量。印钞厂的货币印好以后,依据什么样的原则,按照什么样的流程,使货币合理配置到经济体内各个主体的名下,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有其合理性,本文不讨论不评价现有各国的货币发行模式,而是基于货币与信用的新理念设计一种逻辑上无懈可击、实践上切实可行的发行方案。
对此可以先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如某岛国政通人和,物产富饶,但没有货币这种神奇之物。后来有一探险者来到此岛,发现该岛居民仍然实行物物交换,颇多不便。于是,探险者给国王提出发行纸币的建议。国王觉得兹事体大,下令面向全国征集发行方案并汇总,各方案共同的地方是:发行货币的数量与岛内所有可能参与交换的物品价值量要大体相当,每一物品的价值量用可交换的椰子个数来计量。但对于纸币如何分发到全体岛民手中则分歧很大,大致有以下意见:
第一种意见:既然纸币不过是现有财富的价值符号,那么,最合理的分发方式就是按照岛国居民各自拥有的实际财富对应的椰子个数来分配纸币。该岛富人是此方案的支持者。
第二种意见:全体纸币对应岛国全体财富没错,但纸币是换取他人财富的法定凭据,实际上就是可以随时变现的财富,应当按岛国居民的财富人均占有量来分配才公平合理。该岛中等收入阶层大都认同此方案。
第三种意见:贫穷的居民实体财富少,即使平均发放货币,穷人手中的货币通过购买各类生活资料,也会很快流到更富有的人手中,贫富分化的格局丝毫没有改变,社会仇富心理的存在也使富人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因此,最正义的分配是补偿性分配,越富有的人越少分,越贫穷的人越多分。占该岛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支持该方案。
国王觉得三种意见都各有其道理,犹豫不决,就召见探险者咨询。探险者恰好对岛外各国纸币发行方式之利弊颇有心得,便谋划一个不同于岛内居民提出的三种方案的新方案。新方案如下:
货币不是中性的,我们必须尽可能使货币中性化,无偿发放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货币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工具,作为一种经世济民、安邦定国的神器必须精巧操作,把它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综合效益发挥到极致。具体方法是:将拟发行的货币总量分成三份,财政部门用国债作为抵押从银行拿到全年的财政预算经费,银行留存一份作为包销国债的利息,其余的由岛内居民通过贷款方式从银行获得。岛国居民人人享有获取国家贷款的权利和义务,岛国居民根据社会表现评定其贷款额度,对于确实无力还贷者可以实行强制劳动和强制性社区服务抵扣,对于有能力偿还国家贷款而恶意逃债者实行劳动改造。面向全岛居民的贷款年年发放,年年还贷,收取的贷款利息作为处理呆账、烂账的准备金。
该方案呈报后,国王赞曰:“货币诚乃通有无、弥贫富、扶百姓、安社稷之宝物也。”
上述思想实验意在说明货币发行方式是有价值取向的政策选择,货币发行不仅仅是经济行为,货币发行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此等国之要务,必须集思广益、反复斟酌,推出最合理之方案。
讨论完货币发行之后,有必要研究如何破解货币乘数效应。在货币出现以前,不可能有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乘数效应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的存贷业务不分家,获得贷款的客户一般并不取走全部现钞而是将贷款继续保留在同一家银行的账面上,这就为银行用这笔账面上的“货币”继续放贷提供了机会。虚拟经济的巨大账面货币流量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这个货币乘数效应。但迄今为止没有人指出货币乘数效应创造的“账面货币”不是货币而是“货币化信用”。[6]货币乘数效应客观存在,但却是银行体系内的一个巨大漏洞。怎样堵住这个漏洞呢?修改银行法,规定现有银行进行拆分,将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分开。专门经营存款业务的银行不允许经营贷款业务,专门经营贷款业务的银行不允许经营存款业务。每一笔贷款都必须真实提现或者转存到存款专营银行。存款业务银行可以开展理财、支付业务包括开展与客户存款额度相当的信用卡业务,可以购买国债。贷款业务银行可以开展资信调查、信用评级等业务。存贷分离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减少呆账、烂账,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账面货币”的泛滥成灾,也能够使国家货币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存贷分离能够从根本上维持币值稳定。
经济是人类通过社会分工协作的方式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活动。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竞争为游戏规则、以追求垄断利润为最高目标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长处是能够让精明强干之人脱颖而出,最大的不足是以赚取货币财富为中心导致资源浪费、弱肉强食、贫富分化、坑蒙拐骗、生态恶化、道德滑坡。市场经济的弊端是内生的,是克服不了的。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能异化为改革的目的本身。互联网的出现,为打造兼有计划与市场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短的新经济形态提供了平台,定制经济、分享经济、众筹经济等初露端倪,网络成为计划与市场之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
借贷活动是最古老最常见的金融活动,信用货币的出现是现代意义上金融诞生的标志。货币出现后,银行发明的“货币创造”魔术使金融行业发展突飞猛进,金融创新眼花缭乱。[7]金融自由化成为金融寡头为闯进世界各国金融领域直接剪羊毛冠冕堂皇的说辞。那些要求他国应当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实际上是想搞金融殖民主义,而本国金融则是绝对不对外国开放的。金融不仅不能够自由化,而且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规制,才能够避免国内金融波动和经济动荡。
经济活动按照其经营的产品形态可以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就是生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经济。[8]虚拟经济就是投资各式各样形态的信用品来获取财富的经济活动。信用品就是期待其能够增值而购买的标的物,例如: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品;钱币、奇石、古玩、字画等收藏品;不用来自己使用而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各类商品,如有些人投资购买的商品房、地皮等等。实体经济是本,虚拟经济就是末;实体经济是皮,虚拟经济就是毛。[9]但由于虚拟经济以钱生钱的快捷性、暴利性使人们趋之若鹜,从事实体经济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利润微薄,导致实体经济的投资者将资金抽出投向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一浪高过一浪,虚拟经济吸收的货币总量已经数倍于实体经济的货币总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合理关系严重偏离。[10]
本文前面已经指出,货币乘数效应导致的信用泛滥是一切金融危机的总根源。我们既要消除金融的消极作用,又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重新分配财富的功能,就必须对现有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把控制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货币用途实施分类管理、精细管理。
第一,修改相应管理条例,在中国境内合法开办的外资银行只能够经营贷款业务。现有存款业务必须转移到中国国有存款银行。国内民间资本一律不得以任何方式直接或变相经营存款业务。每一笔贷款其流向和归宿实行全程监控,禁止贷款资金投入虚拟经济。
第二,现有银行体系除分为存款银行和贷款银行外,还依据其服务对象分为实业银行和虚拟银行。实业银行是面向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实体经济的企业存款和居民个人存款必须存到国家指定的实业银行,实体经济的企业经营和居民个人消费需要贷款也必须到国家指定的贷款银行办理。
第三,组建“中国虚拟经济银行”,该银行只经营存款业务。要参与虚拟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把资金存到“中国虚拟经济银行”,该银行根据客户指令将相应资金投入各类金融产品市场、收藏品市场。修改相应法律法规,规定所有经营金融产品、收藏品的公司都不能直接接受客户资金开户,也不允许客户直接提现,一切资金的进出都必须通过“中国虚拟经济银行”转账。修改刑法,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公司和当事人追究扰乱金融秩序罪的刑事责任。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相机决定资金进出虚拟经济单笔资金额度和手续费费率。希望虚拟经济吸纳更多货币时,调高资金进入额度、调低资金退出额度、调低资金进入手续费费率、调高资金退出手续费费率;需要控制虚拟经济过热时,则调低单笔资金进入额度、调高资金退出额度、调高资金进入手续费费率、调低资金退出手续费费率。
第四,组建“中国公共银行”,规定中国境内所有预算资金单位的经费统一在中国公共银行开户管理,违反者由纪委立案查处。反贪罚没收入、公检法罚没收入、税收收入、各级党政群团机构资金、国有企事业单位资金、农村居民委员会资金、城市社区委员会资金、社会团体资金等都只能存到中国公共银行。制定严格的公有资金管理条例,2 000元以上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中国公共银行,一切公共资金都不准参与投资金融产品和收藏品。[11]
第五,组建“中国平准银行”,该银行是专营平准贷款业务的银行。所谓平准业务就是通过建立大型冷库、仓储基地将市场价格已经跌破成本但产品质量完全合格的各类实体商品进行收储,待市场价格回复再出售而赚取价格差额的经营活动。组建“中国平准银行”,能够鼓励商品储备行业的发展,能够熨平市场价格波动,能够保护合格产能和产货币与信用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极其重要的文明成就,而货币和信用的创新与科学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归根结底是服务和服从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货币与信用的创新过程是无止境的,但货币与信用的创新导向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永远不能偏离货币和信用的本质。
品,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马占芳,符晓波.现代信用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王爱俭.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6]王佩真.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14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10]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New Theory of Currency and Credit
LI Long-qiang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concepts of currency and credit,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Paper currency is credit currency with some kind of illusion,and is substituent of credit currency,and the creature of money multiplier effect is credit,not currency.Credit and currency have essential differences.Currency credit is overrunning,which makes virtual economy seriously deviate from real economy.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Deposit and loan businesses should be exclusively operated by different banks;currency with different uses should be managed separately;and the Bank of Chinese Virtual Economy,the Bank of China's Public Affairs and the Bank of Chinese Market Equilibrium should be established.
currency;credit;operate deposit and loan businesses by different banks
F822.2
A
1674-2362(2016)05-0017-04
(责任编辑王帅林)
2016-06-02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5JK122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KRM105;2015KRM132);商洛市科技局项目(SK2014-01-30)
李龙强(1971—),男,湖北荆州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