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精准扶贫这盘大棋

2016-10-27 21:45郎遥远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共生田园情怀

郎遥远

7000万贫困人口,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羞。“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公共服务失衡、社会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人本经济,重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惠及每个人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不能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因此,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十三五”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铿锵豪迈。中央政府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大凡国家战略,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动员优势,也容易产生狂飙突进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我们有必要作更大视野的理性思考,立意明确,布好大局。

首先要确立城乡平等的共生文明观。中华民族是根源于乡村社会的文明,西方文明是根源于城市社会的文明,两者构成人类文明演化不可或缺的两极。乡村是农耕经济载体,也是中国文化发育、储存与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长寿的秘密所在。基于此,扶贫脱贫不能以让乡村向城市投诚为圭臬,要让乡村文明拥有与城市文明平等的尊严,既要补好工商文明功课,也要让乡村文明再启蒙、再发现、再出发,更要树立农耕文明、工商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共生的典范国家。

其次要讲情怀经济和共生经济。以物本消费为主的时代将过渡到以人本消费为主的时代,促成第四次消费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满足人本消费的产业经济,就是情怀经济。而乡村是情怀经济温床,乡愁也是生产力。观光农业、有机食品、古镇古村、农耕体验、特色民宿、手工艺品、非遗文旅、自然教育、地方小吃等,重放光芒。大力发展共生经济。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我国倡导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生态和经济,一体共生,一体共建,释放“生态+”“互联网+”“旅游+”的动能和势能,积极推动农工文旅一体化,为脱贫攻坚、文化传承插上新翅膀。

再次要创新范式,扶贫、扶智、扶田园。第一,扶贫救助阶段。“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五看有无病怏怏、六看有些啥家当。”针对特困户精准扶贫,进行一对一经济补助,解决生活困难与燃眉之急。第二,扶智发展阶段。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农工商协作创业创富,一企带一村,项目带三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第三,共生融合发展阶段。以商会、协会、社会资本优势与文商旅优势,选择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贫困村,把更多贫困乡村建设成为新田园综合体,通过“四生”(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健康)、“六次产业”(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创新创业等复合功能,实现美丽乡村、产业平台、商旅景区与新生活方式一体化,促进乡村五大文明建设。

还要实现四个开放。向世界开放:世界各国有许多生态村范例,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汲取营养;向市场开放: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时代新船,既要“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更要发挥市场蓬勃的创造力和活力;向自我开放:要有一颗全球视野、东方情怀的包容心,不故步自封,不妄自菲薄,不刻舟求剑。向未来开放:当代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人是一切变革创造的根本因素。助力精准脱贫,缔造田园新文明,要靠五股新力量。第一类是“荣归故里”,鼓励数百万离休干部、退休精英返乡养老,带着智慧、资金和社会影响力,回归家乡发光发热。第二类是2.5亿农民工返乡创业,把资金和技能带回家。第三类是新下乡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到2020年达40万,将深刻地影响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第四类是回归田园的都市白领,古镇古村吸引一大批文化人、艺术家入驻,追求一种情怀,一种原真生活状态。第五类是寻根回乡的千万华侨同胞,把世界文化、信息、资本和市场带回乡村,搭起中国乡村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生态中国的未来,是一条不弃城市、也不舍乡村文明之路。而精准扶贫是其中关键性棋局,要下好这盘大棋。

(作者系中国智谷集团董事长、首席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共生田园情怀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少女情怀总是诗
田园风
建筑与环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