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打假特工队

2016-10-27 21:25贺斌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制假售假假货

贺斌

在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是个神秘的存在,他们的办公场所很少对外开放,即使阿里内部的员工也很少探访;采访时担心暴露身份,连花名都不肯示人,提供给媒体的现场照片甚至会先打上马赛克再发;讲述自己打假的经历时,会突然停下来提醒记者不要描述太细致,以免引起售假团伙的警惕,以后更难取证……

这种小心和谨慎在我看来,背后有许多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首先,一个植根于草根文化的电商平台企业,在其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容忍甚至默许了售假的存在,当售假的行为成为“主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标签时,再想努力摆脱,总有些“洗白”的味道。

其次,作为企业,阿里本身没有执法权,打假特战队的小二们也不是执法人员,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暗访调查取证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暴露的风险,甚至会招致打击报复。而辛辛苦苦发现的线索只能交由执法部门来处理,最后对于假货的判定也只能由被仿冒品牌的权利人说了算,结果无法掌控。

此外,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在其权限范围内,可以设定门槛将售假者拒之门外,甚至对平台上的售假商家进行处理。但是,阿里却将打假的链条延伸到平台之外的线下售假,利用大数据绘制了全国线下可疑售假团伙分布图。甚至追溯到生产端制假,并对全国各城市进行排名,远远超出其应有的权限。这是舍近求远,还是更大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本分,还是代替政府行使监管职责?这些,都让阿里的打假行为充满了争议。

而当阿里做了这一切之后,平台上的假货依然大量存在,被赶走的售假者换个平台依然红火,品牌权利人不认可,网购消费者不买账。

在采访中,时时能够感受到阿里人的无奈。阿里的首席治理官郑俊芳告诉我,有时候多做多错,但还得去做。阿里的打假专家胡冰告诉我,打假特战队的小伙子们有时感到很憋屈。面对这些,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来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或许有一天,当阿里的平台上真正扫清了假货,当阿里的大数据打假有着越来越显著的效果,当假货不再有市场,售假制假不再是一本万利时,阿里今天的打假才可能会被重新认识,伴随着阿里的“售假”标签才会被摘掉,阿里的企业形象才会被重塑。

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封面反馈

@我说你听:假货难以根治的一个原因是并非每个人都介意假货,尤其对于很多向往高端产品又不具备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来说,价格低廉的仿冒产品刚好满足了需求。假货不断被供输氧气,打假之路自然尴尬漫长。

@犀利牛仔: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消费者很容易一票否决某个品牌。而只要阿里有个人卖家,就很难规范整治,打假成绩也很难及格。

读者来信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优质的线下教育资源和金牌讲师会被持有方严防死守,所以在线教育虽然模式便捷,但传播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保障。而且教育本身是一个慢慢积累互动的过程,显然在线教育强调的模式与之背道而驰 。 (法式小笼包)

猜你喜欢
制假售假假货
粤东区域性手工包装制假活动高质量治理模式探析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有必要吗?
假货地图
论我国关于制假重刑的研究综述
奢侈品假货是正品的6倍
网购假货现象调查四成用户对假货“忍了”
把老妈整成“不知道”